提起$奈雪的茶(02150)$ ,很多投资人真是一言难尽。可能在这个股票上亏的钱,都够自己喝一辈子奶茶了。作为第一家登陆港股的茶饮企业,其市值从高峰的300多亿港元跌至最低点仅16亿港元左右,累计跌幅高达95%。如今市值虽小幅度回升至20多亿港元,但其账上的现金资产净值仍高于股价。
有位朋友向我强力推荐,认为奈雪是一只潜在的“10倍股”。他的分析是:尽管去年奈雪关闭了100多家严重亏损的门店,并录得超9亿元的亏损,但公司已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解决办法:
持续优化门店模型,将大店转为Pro店(主推模式),将现场烘焙改为中央厨房统一加工,以降低单店投资和人力成本;
撤换包括COO在内的不作为高管,创始人亲自抓产品、品牌与运营,近期推出了一些表现不错的单品;
孵化简餐品牌Green,全国已开设30多家门店,同样瞄准奈雪服务的白领人群,不过客单价比GAGA、wagas更低,单店日均营收可达万元以上,模型似乎不错,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然而,我仔细琢磨后,认为奈雪绝非“10倍股”,甚至当前市值可能已经被高估。作为一名关注消费行业的投资人,我很早就关注奈雪,虽然没有和其创始人直接交流,但身边有不少朋友认识他们。雪球、富途等论坛上有传言称公司将资金转移至供应链关联公司,我查阅其财报后发现关联交易金额极小,也求证了朋友,这件事就是无稽之谈。听这些朋友说,其创始人品性还是不错的。
回归奈雪的经营状况:除2023年短暂盈利几千万外,自上市以来公司持续亏损,尤其2024年亏损高达9亿多。关键在于,它从未真正证明过自身的盈利能力。 我们这些年看到的更多是持续的折腾:
经营层面:关闭大量盈利能力差的门店,力推Pro店(即大店不行改小店);尝试了生活馆、酒馆、简餐等多种门店模型;从直营转向开放加盟;更名升级品牌;国内根基未稳便匆忙出海。
资本层面: 投资了一批新消费品牌。这些项目普遍偏早期、规模小,门店模型未经充分验证就跑马圈地,更像是盲目投资;还收购了已初具规模的乐乐茶,后续该品牌也渐无声息。投资行为能侧面反映决策者的眼光与判断力。
在我看来,奈雪更像一家“幸运而非能干”的企业。其创业早期赶上了很好的资本环境和消费升级浪潮,“被上天选中”并且成功上市,从而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才得以熬到今天。它虽然拥有1000多家门店的基本盘,每年几十亿营收;产品降价后,大众还能接受,但其品牌定位仍偏高端,国内规模已经近天花板,增长潜力有限。特别是其核心的白领消费群体,近年来受大环境的影响,购买力大幅下滑。奈雪单店收入(从高峰时日均超万元降至去年仅7000多元)的断崖式下跌,可能不仅源于品牌势能减弱,客户购买力下降更是主因。未来能稳住50亿的年收入基本盘已属不易。
有规模又如何?核心问题在于持续亏损!日均销售额从过万降至七千,这是致命伤。不解决盈利问题,即便大力推广加盟也于事无补——直营尚且亏损,加盟商恐怕更惨。无论是精简人员、压缩总部开支、提升组织效能,还是加强产品创新、优化结构、强化品牌营销,核心目标都应是提升单店收入规模,跑出一个优秀的门店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创始人虽然具有很强的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但是缺乏商业思维和效率意识。
再谈寄予厚望的Green门店。我个人尝试过几次,目前菜品选择性不多,未来需加大研发投入并完善配套供应链。我不理解是它的扩张策略:为什么不先在深圳集中力量开出几十家店,等到模式与供应链成熟后再推向全国?这不更高效吗?总体来说,Green客单价比GAGA低,受众更广,且与奈雪固有客群匹配度高,理论上具备可行性,有一定想象空间。
但存在一个关键问题:Green门店与奈雪现有茶饮业务存在重叠。在有Green门店的区域,还有必要额外开设奈雪门店吗? 既然Green也售卖奈雪茶饮,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假设奈雪门店总量保持不变,将大量门店替换为Green门店,其主要收入来源变为Green门店+部分盈利尚可的传统奈雪茶饮店。从原材料、人工和租金的成本结构可以看出,奈雪的门店模型更接近于餐饮而非茶饮(区别于$蜜雪集团(02097)$ 、$霸王茶姬(CHA)$ )。那么,我们简单测算其空间:
假使收入规模增至60亿,参照餐饮企业约6%的净利润率,利润约为3.6亿。对于增长空间有限、进入成熟期的企业,给予20倍PE,对应市值约为70多亿港元。若极度乐观(如果遇上牛市),给予40倍PE,市值也仅为100多亿港元。因此,即便按最理想状态推演,按当前股价买入奈雪,也很难获得10倍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