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科院天津工生所PU塑料降解新突破:双突变体酶引领循环经济新赛道】

用户头像
前海追梦
 · 广东  

🌈2025年7月19日消息,据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消息,该所结构生物学平台实验室研究团队发现了生物降解PU(聚氨酯)塑料的新方法,可以使降解效率提升10倍以上。

一、核心科技突破:10倍效率的“人工酶”如何破解PU降解难题?

2025年7月,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结构生物学平台实验室团队在生物降解聚氨酯(PU)塑料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通过解析野生型PU解聚酶的晶体结构,结合进化指导的酶挖掘与分子改造技术,成功开发出双突变体“人工酶”。实验数据显示,该酶对聚酯型聚氨酯的降解效率较野生型提升近11倍,单体回收量达野生型的10.9倍。

与传统“高温高压物理法”“高盐浓酸化学法”相比,生物酶解法的优势显著:

- 低耗能、低污染:酶催化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常温常压)即可完成,避免了传统工艺的高能耗与有毒试剂排放;

- 循环利用闭环:降解产物为PU单体小分子(如多元醇、二异氰酸酯),可直接用于再生塑料生产;且酶在失活前可重复使用,实现“塑料→单体→再生塑料”的无限循环。

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PU塑料“难降解、回收率低”的痛点(全球每年4亿吨塑料中仅不到10%被回收),更推动了生物降解技术从“实验室”向“工业化”的跨越——团队已明确下一步将推进酶制剂的规模化生产。

二、产业链联动:哪些个股将受益于这场“绿色革命”?

PU塑料的降解与回收涉及酶制剂生产、聚氨酯原料、可降解材料制造等多个环节,中科院的技术突破有望带动相关企业业绩增长。结合行业布局与技术关联性,以下个股值得关注:

1. 酶制剂:工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生物酶是PU降解的核心载体,酶制剂的规模化生产是技术落地的关键。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已布局生物降解酶研发,其中:

- 蔚蓝生物(603739):国内酶制剂龙头企业,主营工业酶、生物制品,其“生物降解酶”技术已应用于塑料、农药污染治理,未来或与中科院团队合作实现PU酶的量产;

- 溢多利(300381):专注生物酶制剂,产品覆盖饲料酶、工业酶,在酶的固定化、稳定性技术上有积累,有望参与PU酶的工业化改造[未直接提及,但属于行业关联企业]。

2. 聚氨酯原料:降解产业链的“上游基石”

PU塑料的主要原料包括多元醇、二异氰酸酯等,这些原料的供应直接影响降解产业的成本与规模。国内聚氨酯龙头企业在原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 万华化学(600309):全球聚氨酯行业龙头,拥有完整的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产业链,其MDI产能占全球30%以上。PU降解后回收的单体可直接用于MDI生产,公司将受益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 华峰化学(002064):国内聚氨酯材料领军企业,主营聚氨酯(PU)树脂、多元醇等产品。其“可降解聚氨酯”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与中科院的酶解技术形成协同,有望加速产品落地。

3. 可降解材料:再生塑料的“终端应用”

PU降解后的单体可用于生产PBAT(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可降解塑料,这些材料是包装、农膜、医用等领域的核心替代品。国内可降解材料龙头企业已布局相关产能:

- 金发科技(600143):全球改性塑料龙头,可降解塑料产能达12万吨/年(PBAT+PLA),其“ECOPOND”系列产品通过全球生物降解认证。PU降解单体的加入将丰富其原料来源,降低成本;

- 瑞丰高材(300243):PVC助剂转型可降解材料,主营PBAT、PLA加工助剂,技术适配性强。公司与中科院等机构合作密切,未来或参与PU降解产物的改性应用。

三、市场前景:千亿级循环经济蓝海已至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全球每年产生超4亿吨塑料,其中PU塑料占比约10%(4000万吨),但回收率不足5%。中科院的技术突破将PU回收效率提升10倍,若实现规模化应用,预计每年可回收400万吨PU单体,对应再生塑料市场规模超200亿元(按再生塑料单价5000元/吨计算)。

随着“双碳”政策的推进(2025年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预计达238万吨,市场规模477亿元),PU降解技术将成为循环经济的“新增长极”。掌握酶制剂、聚氨酯原料、可降解材料核心技术的企业,有望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

结语:从“白色污染”到“绿色循环”

中科院天津工生所的突破,不仅是一项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一场“绿色革命”的起点。当“生物酶解”取代“高温焚烧”,当“废弃塑料”重获“新生”,我们离“无废城市”的目标又近了一步。对于投资者而言,关注酶制剂、聚氨酯原料、可降解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或许能抓住这场“绿色经济”的红利。

(注:以上个股分析基于公开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