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迪子销量高开低走,到了7月份国内销量甚至转负。周围质疑之声汹涌而来。那么,比亚迪还行不行?尚能战否?个人认为,关键要观察这4个变量:
第一个变量是高端化能否突破?高端车辆利润一般占行业70-80%,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年上半年,仰望、腾势、方程豹这三个高端品牌累计销量同比增长70%,这是一个相对不错的进步。但是,高端化之路困难重重。比亚迪高端化的主要对手按顺序排列,首先是外资高端品牌,包括BBA, 还有丰田的雷克萨斯等,仍然占据不少人心中高端心智;其次是华为各界,目前华为凭借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在智能驾驶方面已经在不少的人群的头脑里,建立了智能驾驶领先的印象,迪子要追赶并反超,非常不易;第三就是新势力的小米、理想等等,产品有特点,品牌有流量。面对这些强劲的对手,这几年比亚迪的高端化之路跌跌撞撞,虽然总体向上,但是困难重重:一是高端品牌的建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明显不同于中低端销售,中低端的车辆只要产品性价比高就可以快速走量;丰田汽车畅销了几十年,一直是性价比路线,积累丰富造车经验之后,直到1990年才推出雷克萨斯大获成功;迪子原来一直是偏中低端形象,近年大有改观,但要得到高端人群认可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二是仰望高开低走,从原来上最初上市的月销量1000多辆,降到今年上半年有时候月销只有200-300辆;三是腾势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是除了D9在MPV取得成功之外,N8、N9等连续几个新车型都不成功;四是方程豹虽然销量不错,但实际上主要是依靠最近推出的钛3车型走量,而钛3车型大部分销量价格是低于20万,已经难言高端了。
结论:比亚迪的高端化胜负未定,评级为偏中性,待观察。
第二变量是基本盘能否巩固?今年以来,吉利、零跑、小鹏等新旧势力轮番向比亚迪的基本盘中低端车型轮番进攻,取得不小的成绩,比亚迪的基本盘不断被侵占,到了7月份国内销量已经是同比下降,情况不秒。面对新旧势力的进攻,比亚迪近期已经反思了自己的战略失误,采取一系列的反击措施巩固基本盘:一是精简车型,暂停了推出部分车型,集中力量打造爆款,最新推出的海狮06旅行版SUV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达到连续周销冠;二是建立了经销商意见反馈机制,收集来自销售一线的经销商的意见反馈,改进之前工程师独大、闭门造车的傲慢。三是近期对一些车型采取了一些降价措施,近期“元UP”,售价7.48万,就是对准主要对手的走量车型精准反击。这些措施目前看来初步见效,但是是否能够产生真正的效果扭转局面,现在还有待观察。
结论:比亚迪的基本盘能否巩固,胜负未定,评级为偏中性,待观察。
第三个变量是智能驾驶能否成功站立第一梯队?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发力比较晚,目前还是处于追赶领头羊的基本情况。但是,比亚迪在这方面进步还是相当的快速,取得一些比较亮眼的成绩。首先是装有辅助驾驶系统的车辆足够多、产生的数据足够多。直到今年7月份,配有“天神之眼”的车辆已经达到120万台,单一车企而言是国内第一(也大于华为系合计),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二是已经有飞轮效应,比亚迪投入了5000人的工程师团队,负责算法就有1000多人。这些工程师利用这些巨量的数据进行快速的迭代优化,数据飞轮效应已经产生了相当好的效果:智能泊车承诺兜底,目前是国内首创,而且其他对手目前都还没见跟进;OTA升级降低车辆油耗;仰望的实际智能驾驶体验基本与华为无差别(树哥实际体验,此处不重复)等等。
结论: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进步明显,评级为偏正面,可以乐观一点。
第四个变量是出海能否再创奇迹?出海是今年迪子最强最亮眼的增长点, 1-7 月比亚迪乘用车及皮卡海外销量 55万辆,同比增长超 130% 但是主要对手们也在拼命卷出海,奇瑞、吉利等传统巨头不断海外设厂,新势力的零跑、小鹏也在加速出海,如果国家层面不加以协调控制,很可能把国内的卷复制到海外,造成中国车辆满盘亏损局面。总体看,比亚迪在国外已经占有先机,品牌形象远远好于国内;再加上前几年布局的产能开始投产,包括巴西工厂7月已经投产,年底匈牙利、土耳其工厂相继开工,海外的新能源车供需格局、利润情况好于国内;而且海外空间大,全球年9000多万台汽车的总销量,除去中美,有4000多万台。迪子最多可以占有10%约400万台,空间仍然很大。总体而言,对于出海,还是对迪子高看一眼。
结论:比亚迪在出海方面高歌猛进,评级为偏正面,可以乐观一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全球第一车企之路,从来都是坎坷曲折。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