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轮锂电周期(一):光储平价时代的到来

用户头像
悟空2020
 · 广东  

工业的核心是什么?是能源。

19世纪是煤炭的世纪,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21世纪,将是电的世纪。

AI推动的数字化浪潮,本质是电气化浪潮的延续与升华。

没有强大、稳定、廉价的电力支持,任何算法、芯片与数据都只是空中楼阁。

未来所有依赖能源的产业——包括制造业、运输业、算力行业——其基础成本结构将被彻底颠覆。

很多人误以为AI是纯软件、是算法、是数据,但实际上,任何人工智能的应用最终必须依赖物理设备去执行指令。

在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系统复杂度方面,电力驱动相比传统机械驱动具有压倒性优势。

例如电动汽车。

一、全球步入光储平价时代

本轮锂电周期的底层逻辑是光储平价时代的到来,引用长江证券两年前的一份报告。

2024年以来,成本大幅下降、商业模式理顺,全球步入光储平价时代, 海外发达国家与亚非拉新兴市场需求共振、景气加速。储能迎来高增的底层逻辑是成本下降、电网波动剧烈情况下欧洲等区域储能刚性显现,补贴力度增强。

二、136号文后,国内由强制配储向独立储能转变

现货市场在29个省级电网区域开展试运行或正式运行,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改变储能项目收益模型,驱动IRR抬升。地方政府密集出台储能容量电价补偿政策,建立市场化收益机制。当前已落地的地区包括内蒙古、甘肃、河北、宁夏、新疆等,补偿标准可分为“按容量补贴”(元/kW·年)与“按放电量补贴”(元/kWh),并配合考核机制,项目IRR普遍在8–12%区间, 高价值省份可达15%以上。

三、配储向独立储能的转变对储能电芯提出更高要求

过去五年,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政策推动了中国储能市场的快速增长,但也埋下了隐患:大量配储设施因缺乏经济性沦为 “摆设”,利用率不足 20%。

这种 “拉郎配” 模式不仅推高了新能源开发成本,还导致低质量储能设备充斥市场,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恶性循环。

新政取消强制配储后,市场需求从 “政策驱动” 转向 “经济性驱动”。
当储能摆脱 “配套” 身份,真正成为电力市场的独立玩家时,一场以技术为矛、以市场为盾的产业革命已然拉开帷幕。

独储引爆了对高质量储能产品的需求

循环寿命需达1万次以上;

能量密度要求提升至440Wh/L以上;

需适配高倍率、高频次充放电场景。

独储项目需覆盖10–15年全生命周期,电芯循环寿命需达1万次以上,保证长期稳定运行,兼顾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实现440Wh/L以上的高能量密度,通过叠片工艺、三维散热等技术降低热失控风险。此外,独立储能承担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对电芯提出更高要求,例如需适配高倍率、高频次充放电场景。

314Ah电芯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及与5MWh集装箱、261kWh储能柜的适配性,已迅速成为大储及工商业储能市场的“标配”,机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储能电池出货量达252GWh,同比增长109%,占全球储能电池总出货量的比例超90%。渗透率从2024年的39.2%预计飙升至2025年超75%。

四、正极材料的性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池的性能

电池方面,目前主流储能电池已稳定在314Ah这一型号,并逐步向587Ah、600Ah+、1000Ah+等更大容量探索。

当前,LFP材料的主流压实密度主要集中在2.5-2.55g/cm³,储能电池在第三代产品下可实现10000次循环寿命。

从技术迭代来看,储能电池正以更大容量、更长循环(1000-15000次)不断探索。而大容量、更长循环储能电池对高压实磷酸铁锂需求较大。

314Ah储能电芯持续爆单,引发市场对高压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需求暴增!第四代和第五代高压密磷酸铁锂产品凭借超高压实、高容量,能够大幅度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从而更好地满足高端储能应用需求,高比能、长循环、高性价比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