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浪潮中的“硬核突围”

用户头像
北交金选-哈哈哈
 · 广东  

$华为海思概念股(BK0669)$ $晶赛科技(BJ871981)$ $中芯国际(00981)$

美国对高端 GPU 供应限制不断趋严,国产 AI 算力芯片厂商迎来黄金发展期。美国商务部在 2022、2023、2025 年连续对高端 AI 算力芯片进行出口管制,不断加大英伟达AMD高端 GPU 芯片供应限制,国产 AI 算力芯片厂商迎来黄金发展机遇,但国产厂商华为海思等进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晶圆代工产能供应受限,影响国产 AI 算力芯片发展速度。

晶赛科技的突围印证了“技术自主+生态协同”的硬核逻辑。在关税高压下,其不仅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替代,更通过高频技术突破重塑全球晶振市场格局。这场博弈中,自主创新正从成本项转化为核心竞争力。

1、业绩反转与增长驱动

公司2024年1-12月实现营业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45.3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1.88万元,同比增长209.77%。通过生产工艺创新与产品矩阵升级,公司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公司以信息化管理为抓手,通过落实多项精细化、智能化流程,优化各项生产资源配置,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石英晶振封装材料国内市占率超40%,技术能力位列行业第一梯队。

2、关税压力与战略转型

美国2024年重启的阶梯式关税政策(部分科技产品税率升至60%)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形成压力,但晶赛科技凭借本土化供应链布局成功缓冲影响。其石英晶振及封装材料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高纯度石英砂、可伐合金)已实现80%国产化,核心设备(如光刻晶圆切割机)与国内厂商联合研发,有效规避进口设备关税成本激增风险。

晶赛科技主动降低对美出口依赖,将业务重心转向国内5G基站、光通信及汽车电子市场。2025年,其光模块用高频晶振在华为、中兴供应链中的份额提升至35%,同时通过东南亚合资工厂(如马来西亚槟城基地)承接欧洲订单,绕开美国关税壁垒。

3、技术突围,从跟随到引领

(1)面对美国对半导体材料的出口限制,晶赛科技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完成1612型超小型晶振量产,频率稳定性达±5ppm(优于国际主流±10ppm标准),打破日本厂商在高端光通信市场的垄断。该技术已通过华为海思麒麟X90芯片认证,应用于1.6T光模块。

(2)其自主研发的陶瓷封装基板良率从2023年的72%提升至2025年的91%,成本较进口产品降低40%,被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批量采购,支撑国内封测产业去美化进程。

4、生态协同合作

(1)石英晶振产品(包括SMD谐振器、TCXO温补晶振等)通过华为海思芯片方案认证,用于麒麟X90处理器、AI服务器及光模块等高端芯片,满足5G通信和高性能计算对频率稳定性的需求;

(2)为华为海思提供石英晶振封装材料(如外壳、可伐环等精密金属元件),助力芯片封装环节的国产化替代;

(3)晶赛科技的元件被用于华为鸿蒙智行、全屋智能等生态项目,支持设备互联的稳定性。随着华为海思麒麟X90芯片通过安全可靠认证并计划应用于PC端,晶赛科技的晶振产品有望进一步渗透至更广泛的终端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