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③丨蔡甸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向“新”跃迁

用户头像
支点财经
 · 湖北  

厂房林立之间,机器人手臂灵活挥舞,冷光火花闪烁,一件件汽车零部件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快速流转,随即发往全球各大知名整车厂。这正是蔡甸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日常写照。

截至目前,这片产业热土已聚集了169家规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实现了207亿元的总产值。集群内有4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1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从传统的冲压件到先进的轻量化铸铝件,从为燃油车配套到抢占新能源赛道,蔡甸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崛起并非偶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级绿色园区等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一个区域产业战略的精准擘画,更是各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砥砺前行。

技术创新引领

智造提档升级

9月22日下午,支点财经记者走进位于蔡甸经济开发区的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这家拥有130多年历史的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将其在中国的重要战略布局落子于此。

一进门,“新能源汽车动力驱动系统(亚太)研发中心”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

“我们真正实现了‘楼上研发,楼下生产’。”博格华纳(武汉)运营总监徐绍华自豪地介绍。2021年7月,该研发中心在此挂牌成立,标志着企业在华研发能力的全面升级。汇聚多名顶尖研发人才的中心,不仅是技术实验室,更是驱动企业乃至整个产业创新的强大引擎。截至2025年,中心已拥有多项专利,其自主研发的多合一电驱动模块成功实现量产,技术水平领跑行业。

这种“研产一体”模式让博格华纳武汉工厂产能持续攀升。2024年,该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提升,跻身武汉市标杆智能工厂。

新能源业务是我们现在主要的领域。”徐绍华透露,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博格华纳积极调整战略,主动对接国内一线车企品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正全力研发转速更高、重量更轻、平台化程度更高的新一代电驱产品。

如果说博格华纳(武汉)代表着产业的“智造”高度,那么武汉长华长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则诠释了产业的“精工”深度。

自2012年落户蔡甸以来,长华长源深耕汽车冲压件和铝压铸件领域,逐步成长为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

“我们处于20公里的‘黄金交通圈’内。”长华长源总经理梁军指着地图介绍,公司周边环绕着东风本田、小鹏汽车、岚图汽车、奕派汽车等众多整车厂,为其提供近地化配套服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长华长源工厂,从一期的中小型冲压件到二期的中大型冲压件及铝压铸件,一系列国际顶尖设备构成了强大的硬件实力,3000T多工位冲压机、300多台机器人全自动焊接线……无论是传统车身零部件,还是新能源车“三电”系统支架、副车架等,都能实现高品质、高效率生产。

“我们更具备与客户同步设计开发的能力。”梁军表示。依托强大技术团队和三坐标测量仪、三维蓝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长华长源能深度参与客户前期车型开发,通过CAE分析等手段,提供从产品设计到模具开发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这种能力不仅缩短了新车型开发周期,也赢得了客户信赖。

长华长源在蔡甸的蓝图不止于此。近日,总投资6亿元的三期工程“轻量化铸铝件及配套产业项目”在蔡甸经开区建成投产。该项目新建了现代化厂房和智能化车间,最引人注目的是新增的4000T铝压铸件生产线和CNC生产线,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一体化压铸与深度创新阶段。

据梁军介绍,相关铝压铸产品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将进一步拓展企业在轻量化零部件领域的布局,巩固蔡甸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优势。

如今,轻量化转型已成为汽车行业大势,铝合金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在这条产业链上,隆达铝业(武汉)有限公司正是点“铝”成金的佼佼者。

作为立中集团在华中地区的核心成员,武汉隆达自2019年落户蔡甸以来,一直致力于为汽车产业提供高性能、轻量化的铝合金新材料解决方案。

“我们的目标就是为主机厂和压铸件厂提供‘滚烫’的铝液。”隆达铝业经营总监孟计冬用生动的比喻道出了核心业务模式——铝液直供。相比传统铝锭运输,铝液直供不仅能节省重熔成本和金属烧损,还能显著降低碳排放,构建真正的绿色供应链。

为实现这一目标,武汉隆达在选址时经过周密考量,最终落户距离核心客户仅数公里的蔡甸经开区。

如今,公司已成功实现对周边6公里内的武汉锦瑞、30公里内的小鹏汽车(通过与帅翼驰合作)的铝液直供,月供应量最高达4500吨。

“我们提供的不仅是普通再生铝合金,更是高性能新材料。”孟计冬强调。

依托立中集团雄厚的研发实力,武汉隆达能生产高强、高韧、免热处理、可钎焊等多种高性能特种铝合金材料。这些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一体化压铸车身、电池托盘、电驱动总成壳体等关键部件,为汽车轻量化和性能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武汉长华长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全自动产业线(支点财经记者 张艺涵 摄)

69家外企云集

中外筑“雨林”生态

蔡甸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全产业链共生共荣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系统。

近年来,蔡甸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将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全区四大百亿级主导产业之一,不断强链补链延链,成功获评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一等奖。

“我们要做的是‘链长’,更是‘店小二’。”蔡甸区奓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存玉表示。

为了服务好企业,蔡甸区建立了“链长+链主+链创”的工作机制,每月召开专题会议,现场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同时,积极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产业转型、智能化改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为了锻造更强大的产业链,蔡甸区将招商引资的目光瞄准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针对新能源汽车所需的耐电晕电磁线、永磁体、高速轴承、毫米波雷达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招商团队的足迹遍布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产业高地,成功引进了一批美、德、法、日等国家的国际知名制造业企业落户。

“我们不仅吸引了许多国内企业,也赢得了外资企业的广泛认可!”李存玉欣慰地说。

2025年1月14日,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斯丹德公司,其武汉工厂在蔡甸开业,成为当年首个落地投产的外资项目。

令人惊叹的是,从洽谈到签约投产,整个过程仅用了三个月,远超企业预期。这样的“蔡甸速度”不断延续——同年9月23日,蔡甸赴长三角开展精准招商,一举促成25个重点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达106亿元,涵盖工业、服务业与跨境合作,展现出强劲的磁吸力。

“蔡甸就是我们的‘娘家’!”中德汽车人协会执行秘书长龙翀的这句话,道出了许多落地企业的心声。

这个扎根蔡甸的外商协会,自2022年成立以来,依托中德国际产业园平台,积极对接德资企业、推动项目落地,为这片产业沃土持续注入国际基因。截至目前,蔡甸经济开发区已集聚中外企业超过160家,其中外资企业达69家,一片国际化、协同化的产业生态日渐成型。

而在区域协同上,蔡甸主动融入“大车谷”。

“我们与武汉经开区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协同发展的伙伴。”李存玉强调。

通过健全对接机制、推动供应链协同与交通互联,区内如博格华纳、佛吉亚等企业,已与东风等整车厂建立起更紧密的订单与库存协同机制,近地化配套效率显著提升。

创新是这片“热带雨林”生生不息的活水。蔡甸不仅建成了博格华纳亚太研发中心等8个省级制造业创新平台,更积极携手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在新能源电机等关键技术领域展开联合攻关。

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圈,正在这里悄然成形,为蔡甸汽车零部件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厂房(企业供图)

直面阵痛

转型跃迁没有退路

尽管蔡甸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势头强劲,但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汽车行业,转型的阵痛在所难免。

“最大的挑战是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蔡甸区经济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吕彬说。

近年来,受市场下行和新能源领域冲击的双重影响,传统燃油车各级别市场销量均呈不同程度下降现象,导致汽车零部件生产及配套企业的发展面临挑战。2025年1-8月,全区汽车零部件产业中,产值下降的企业达30余家,企业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核心技术储备与行业领先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很多冲压企业缺乏技术壁垒,同质化竞争严重。”在采访中有不少企业提出这样的忧虑。同时,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和领军人才相对匮乏,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此外,产业链的结构性短板也亟待补强。“我们的原材料基本上都来自江浙,在本地没什么配套的上游企业。”在采访中一位龙头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支点财经记者。目前部分本地企业仍集中在冲压、机加工等环节,高附加值产品不多,整个产业生态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面对挑战,蔡甸区已经擘画了清晰的未来蓝图。

“我们将全力支持帮助企业转型!”吕彬掷地有声地说。

未来,蔡甸将继续以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为核心,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一方面,将围绕岚图、小鹏等新能源“链主”企业,摸清需求,推动区内企业积极转型,力争进入其核心供应链;另一方面,将持续加强靶向招商,补齐产业链短板。

在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上,蔡甸将着力搭建更多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在汽车原材料、轻量化部件、“三电”系统等关键领域寻求突破。同时,将大力实施人才引育工程,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政策等方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从传统制造基地到智能网联的新兴高地,蔡甸区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正行驶在一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跃迁之路上。

专家点评

12

加快打造雁阵格局

李非非(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近年来,蔡甸区充分利用物流枢纽优势及毗邻“中国车谷”的地理优势,优化政策与要素保障,大力提升营商环境,主动作为,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逐步集聚,连续两年入选湖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并吸引了博格华纳、佛吉亚、斯丹德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已形成良好发展态势。

围绕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发展大势,蔡甸区需围绕强化技术创新与智能化深耕,加大在轻量化铸铝件、电子器件、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的研发投入,加强项目招引,补短板强弱项,支持建设更多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数字孪生等技术应用,提升制造效率与产品附加值。

同时,应积极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降低集群运营综合成本,形成“链主顶天立地、专精特新抢占高地”的雁阵格局,努力实现产值规模倍增,为加快全区GDP突破1000亿元大关注入强劲动能。

(支点财经记者 张艺涵 / 通讯员 王佩玺 李江萍)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刘定文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

【小编推荐】聚焦未来产业,武汉梯次培育“未来企业”

【小编推荐】襄荆高铁通车,给襄阳荆门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