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三涨停的昭衍新药还能买吗?

用户头像
石杉orDarren
 · 山东  

看标题挺吓人,其实昭衍真没涨多少,相反,现在还处在调整期。

昨天下午一点多,昭衍新药A股封住涨停,超大单净买入2.54亿,大单中单小单全是净卖出,最高封单量3个多亿,尾盘封单量一个多亿,真实换手率高达15.79%。

显然昨天的涨停是机构所为,和散户无关,这也反应了昭衍其实没啥热度,散户总是后知后觉,跟风还远未到来。

与此同时,港股更是大涨13.66%。但与A股折价仍然高达43.88%,最高折价曾经达到60%多,便宜一半有余。外资似乎不怎么认可这支股票,其实也容易理解,一是昭衍在国际上没那么有名,与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相比尚存差距。二是港股投资者非常成熟,不见兔子不撒鹰,像昭衍这种去年还录得亏损,今年上半年也和药明系差距巨大的股票,不受待见便是自然。

显然,昭衍新药在投资者眼里分歧巨大。聪明的大资金买买买,不明真相的中小资金卖卖卖,谁更有胜算?答案似乎不言而喻。买在分歧时,总是胜率更大一点。

我虽然是小散,韭菜一枚,但我的选择与大多数人不同。之前也提到过,昭衍是我唯一在CXO行业最低谷时期仍然大仓位紧握在手的股票。经历了腰斩再腰斩,如今港股已经从低点涨了四倍,但距创新高还需要再涨三倍,仍然非常低估。正因如此,近期逢大跌之时,我又加仓了两笔,还在某平台多次发帖为大家鼓劲,不要被大跌吓坏,丢失手中最宝贵的筹码。另一个是今年四月份还跌跌不休的泰格医药港股,彼时,港股创新药已经涨势如虹,而泰格却几乎接近新低,这种千载难逢的确定性机会,让我一把买了20%的仓位,看齐了当时的昭衍新药

在此,我也先声明一下,本人重仓昭衍新药乃至整个CXO,此文难免有吹票嫌疑,请大家谨慎甄别。

我其实很少看盘口这种技术数据,但因为要写这篇文章,就扫上一眼,顺便说上几句,以显全面。

对于基本面投资者,上文大可略过,尤其是自吹自擂的部分(其实也是受过的苦)。下面我们进入正文,具体分析一下昭衍新药究竟值不值得投资。

一、寒冬独行:市场偏见下的稀缺之光

2025年的资本市场,创新药大涨特涨之际,对CXO板块却依旧刻薄。当药明康德凭借全产业链布局获得流动性溢价时,昭衍新药却被扔在角落——营收下滑21.28%的中报数据,像一道刺眼的疤痕,让多数投资者掩面而走。但真正读懂财报的人,会从亏损9718万元的实验室业务背后,看见0.88亿元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韧劲,从6.69亿元营收的冰层下,触摸到10.2亿元新签订单同比增长13.3%的暗涌。

市场总在重复同样的错误:用线性思维解读非线性世界。昭衍的估值困局,本质是短期业绩与长期价值的剧烈错配。当投行分析师们喋喋不休讨论猴价波动时,却忽略了三个致命盲点:

其一,全球非人灵长类动物自主供应能力仅有两家——昭衍新药与Charles River。广西猴坊3万只存栏猕猴构成的生物壁垒,不是资本能够快速复制的生产资料,而是用二十年时间培育的战略储备。其二,五国GLP认证(中美欧日韩)铸就的监管信任,是穿越地缘政治风暴的通行证。其三,90%国外申报项目为中美双报的运营模式,正在将中国研发效率与全球标准嫁接成不可替代的桥梁。

港股市场对这类资产的定价失效尤为严重——之前流动性折价叠加对行业依旧悲观的预期,竟让市值较A股如此折价,似乎完全忽略了昭衍动物资产巨大的重置价值及其三十年积累的数据库、客户信任与科学声誉这些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的资本。

二、基因破译:科学家企业的复利奇迹

理解昭衍,必须回到1995年那个实验室灯光摇曳的夜晚。毒理学专家冯宇霞提交辞呈时,中国甚至没有"药物非临床评价"的概念。她带着军用毒理研究的严谨基因,将GLP规范烙入企业骨髓——2005年成为中国首家通过NMPA GLP认证机构,2009年又作为首家民营机构通过FDA检查。这种对质量近乎偏执的坚持,让昭衍的检测报告成为国际药监部门的"免检产品"。

资本市场上太多人低估了"科学家创始人"的复利价值。冯宇霞团队主持申报的20项国际专利、承担的40%中国生物大分子药安评项目,构筑起数据背后的知识图谱。当AI制药革命来临,这些经过验证的毒理学数据正在成为训练算法的黄金样本。昭衍苏州基地里那些标注着"基因治疗药物原始毒性数据"的服务器,其价值可能远超动物房里的猕猴。

更令人惊叹的是治理智慧的传承。冯宇霞夫妇持股32.27%却坚持技术领袖+管理专家的双轨模式,一度让左从林、姚大林等毒理学家持续主导研发,而高大鹏等职业经理人负责全球化运营。这种既保持控制力又开放治理的结构,在港股科技板块堪称清流。

三、资源霸权:动物供应链的终极博弈

2021年全球实验猴价格暴涨至15万元/只时,所有人才惊醒般意识到昭衍的前瞻布局。但多数人只看见价格波动带来的短期损益,却未读懂非人灵长类动物资源的战略意义:

灵长类动物是生物药安评不可替代的模型——单抗药物的免疫原性测试、基因治疗病毒的生物分布研究、ADC药物的靶向毒性评价,都必须使用与人类基因相似度93%的猕猴。当药明康德们还在通过采购商竞价抢猴时,昭衍广西基地已实现70%自给率,且掌握着基因编辑猴模型的核心育种技术。

更精妙的是动物资产金融化运作。2025年中报显示,即便实验室业务亏损,生物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仍贡献0.88亿元收益。这种通过猕猴繁育周期平滑业绩波动的能力,像极了一家拥有黄金矿脉的矿业公司——既可通过自产矿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在价格高位释放库存收益。

港股投资者尤其忽视的是:昭衍动物资源的价值重估才刚刚开始。当前30亿元重置成本估值,完全未考虑基因编辑猴模型的技术溢价——全球首个帕金森病基因编辑猴模型估值已达千万级别,而昭衍已有能力批量生产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神经疾病模型。

四、国际化裂变:地缘政治下的独特出路

药明康德面临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扰动时,昭衍的国际化路径却展现出惊人韧性。2025H1境外收入2.52亿元(+7.13%),占比升至37.69%,这组数据背后藏着精妙的战略设计:

通过收购美国Biomere(2019年,现在这种收购很可能会被收紧甚至是完全关闭),昭衍获得本土化GLP实验室和FDA检查背书。这种"中美双基地"运营模式,既能让中国团队执行90%的研发生效降本,又能通过美国团队完成最终申报文件规避政策风险。近500个国外申报项目中,中美双报占比超90%,意味着同一份研究数据可同步申报两国临床批件——中国研发效率+国际标准认证的混合优势,正是全球药企压缩研发成本的终极解决方案。

更值得玩味的是地缘政治下的替代逻辑:当美国药企需要减少对中国CRO依赖时,Biomere作为注册在美国的实体反而获得更多订单;而这些项目实际执行又常分流至中国基地。这种"美国标签,中国执行"的模式,在2025年地缘政治环境中意外成为最大赢家。

五、技术深潜:看不见的护城河

昭衍在细分领域的技术储备令人震撼:

· 眼科毒理平台建立角膜干细胞3D模型,将眼用制剂评价准确率提升至91%。

· 吸入毒理平台自主研发雾化暴露系统,突破呼吸道药物评价瓶颈。

· 基因治疗评价平台年完成超百个AAV病毒项目,全球市占率过半 这些专项技术支撑的毛利率长期高于行业均值,2025H1虽下滑至24.03%,但仍比综合型CRO安评板块高出5-8个百分点。

还有那些看不见的数据库资产。三十年积累的167个FDA临床批件相关原始数据,正在演变为机器学习训练的底层燃料。昭衍与清华大学联合开发的毒性预测AI模型,已能通过化合物结构预测肝肾毒性准确率达89%,这种知识复用带来的边际成本下降将是未来最大利润来源。

六、估值重构:港股市场的认知差

港股投资者惯用PB估值法给昭衍贴标签,当前2.42倍市净率看似平庸,但这种估值范式存在三大谬误:

其一,生物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严重低估。3万只猕猴若按现价重估价值超30亿元,比账面价值高出200%;其二,GLP等国际认证资质作为无形资产从未计入净资产;其三,港股流动性折价导致市值甚至一度低于苏州、重庆、美国三大基地的重置成本。

而这尚未计算未来三年ADC/CGT药物安评需求爆发带来的成长溢价。

七、催化时刻:黎明前的黄金布局期

2025年下半年将出现多个关键催化点:

1. 猴价企稳反弹:实验猴供应量仍年减15%,价格已触底。

2. 欧美基因治疗药物集中申报:Q4预计超20个AAV药物IND提交。

3. 昭衍苏州II期基地投产:新增2万平米产能释放。

4. 外资回流:随着创新药板块的暴涨,彼时作为卖水人铲子股的CXO却成了价值洼地,(大多人懒惰到连抬头看一眼星空都不愿意),如今配置需求刚刚复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港股市场独特的周期性机遇——当A股投资者还在争论短期业绩时,港股极低估值已反映最悲观预期。如今基本面边际改善已初露踪迹,一旦国际资金看明白了,其回补仓位的速度将远超想象。

八、风险辩证: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必须坦诚面对风险:

· 生物资产价格波动:猴价每下跌10%影响利润0.9亿元。

· 国内创新药投融资恢复慢于预期(这个我还真不是太担心,国内总是喜欢跟风)。

· 新业务拓展带来的管理挑战(未来无法预测,就索性写上这一条,但我总觉得昭衍的管理能力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但这些风险均已充分定价,而市场完全忽略的正面因素包括:

· 动物资产金融化操作可反向平滑利润(价跌时减少外售,价涨时释放库存)。

· 境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7.69%对冲国内风险。

· 现金流稳健,期末现金达18.7亿元。

九、终局思维:十年后的昭衍图谱

站在2035年回望,昭衍可能演进为:

· 全球最大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供应商(很可能得益于西大虚伪的动物保护主义,为什么说虚伪,回看历史,荡平美洲大陆,杀绝澳洲土著的,都是这伙人,他们真的会去保护动物?一种伪善和割裂罢了)。

· 基因治疗药物安评绝对垄断者(市占率超60%)

· 毒性预测AI模型标准制定者。当前170亿港元市值较之未来图景,宛如2010年看待腾讯

当市场被短期业绩迷雾笼罩时,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藏在那些被误读的资产负债表里。昭衍新药港股当前的价格,与其说是风险定价,不如说是市场集体认知失调的产物。那些能看透动物资源稀缺性、技术壁垒累积性、国际化模式独特性的投资者,终将在时间发酵中获得丰厚回报。

投资本质是与未来对话,而昭衍新药正在用三十年积累的科学信仰,书写着中国CXO行业最独特的价值叙事——不需要追逐风口,只需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港股市场给的这次认知差机会,或许是留给理性投资者最后的黄金窗口。

而这些优点,药明康德没有,一直在聚光灯下,难免被人看透底裤。对于投资者来说,便失去了超额收益的机会。但老大就是老大,超长眼光来看,药明系仍然是最值得投资的标的之一,只是当前选择昭衍泰格之类有预期差的标的似乎更好一些。

$药明生物(02269)$ $美迪西(SH688202)$ $艾昆纬(IQV)$

----------------------

风险提示:本文仅是个人观点,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本系列文章全部为原创,是对我平时投研思考的记录,文章尽量避开大家在公开渠道常见的内容,以免浪费彼此的时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