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浊静徐清
 · 广东  

预计到智能世界2035年,
算力需求增长10万倍;
存储量增长500倍,
互联网终端数增长100倍,
人均上网流量增长100倍。
/
最近,华为出了一份重磅报告,名叫《智能世界2035》。这份报告由2007年图灵奖得主约瑟夫·西法西斯,中国工程院院士戴琼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智明等一众大佬作序推荐。
这份报告一共100多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往智能世界2035的十大技术跃迁,华为对AI智能体、算力半导体、能源等AI相关的行业都做了趋势预判。
第二部分是AI在医疗、教育、出行、饮食等11个生活和工作场景的应用,报告分析了这些场景未来会被AI变成什么样,都藏着哪些机会。
首先报告给这轮科技革命定了一个性。这次科技革命不是某一个技术实现了突破,而是能源、存储与计算、感知与交互、通信与网络、智能技术这五大基础技术通过几十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共振的结果。这次科技革命的级别以及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
那现在是不是已经完全具备了实现超级智能体的条件了呢?报告认为,还没有。从历史上看,每十年就会出现一个全新的AI模型架构,把AI的能力推上一个新的高度。这轮AI能力的跃迁靠的是transformer架构。你会发现chatGPT这样的AI应用似乎无所不知,这是因为transformer这个架构使得AI模型可以把人类所有的知识都背下来,在"知其然"方面已经做到极致了。但我们都知道,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推理能力方面,transformer架构还不太行。因此,报告预判未来十年必须至少出现一次模型架构级别的创新,超级智能体才能出现。
除了模型架构要创新,要实现超级智能体,还要让AI从虚拟世界走向物理世界,从只能感知和思考走向行动,比如跟物理世界互动并得到相应的反馈。这跟人类的认知提升是一个道理。古人就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AI已经可以轻松读完万卷书,想要进一步提升AI的能力,需要让AI可以行万里路,也就是把知识付诸行动,并且收集反馈,矫正和深化认知。所以看起来超级智能体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但大趋势不可阻挡。
那在这个大趋势里都有哪些机会呢?
第一个机会:报告认为,未来十年算力的需求会爆发性增长。到底有多爆发呢?报告预测,2035年全世界对算力的需求跟2025年相比会增长十万倍,对你没错是十万倍。最直接受益的就是芯片半导体和云计算。报告里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算力成本起点",它的定义是,如果AI应用的价值可以达到算力成本的十倍以上,AI就会遍地开花,全世界对算力的需求就会开始爆发。
那如何才能达到这个起点呢?一方面,AI应用的价值要上升,同时算力成本要下降。算力成本跟什么相关呢?第一是能源价格,第二是芯片的效率。先说芯片效率。过去大家都觉得芯片的效率提升靠的就是制程工艺的提升,比如七纳米就比14纳米好,五纳米就比七纳米好。其实用多少纳米来描述一个芯片的性能并不严谨,更多是个营销概念。不过确实,过去提升芯片性能主要靠的就是制造工艺的提升。但报告认为,除了工艺提升以外,材料、器件、计算架构、计算范式等多个维度都能提升芯片的总体性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EUV光刻机被卡脖子、先进制程受阻的情况下,国产芯片的性能还能不断提升。所以美国想要通过光刻机卡我们脖子很难。
第二个机会:能源。算力约等于芯片加能源,所以如果对算力的需求爆发,那对能源的需求也必然爆发。报告认为,风能与太阳能的发电量将在2035年超越化石能源,氢能、可控核聚变、天基太阳能(也就是在太空用太阳能发电,然后传输回地球),包括储能也都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第三个机会:存储。AI离不开数据,而数据需要存储。随着AI的发展,报告预计到2035年存储容量需求将比2025年增长500倍,AI数据占比会超过70%。
第四个机会:智能体互联网。PC互联网产生的时候诞生了谷歌亚马逊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移动互联网到来以后诞生了字节、小红书、美团这样的巨头。很快我们就会进入智能体互联网时代。那什么是智能体互联网呢?现在上网的不都是人吗?未来智能体也会上网。按照报告的说法,之前互联网是90亿地球人的互联,未来是90亿人加9000亿智能体的互联。所以这带来的机会一定比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加起来还要多。新一代的科技巨头应该已经在路上了。
第五个机会:既然上网的主体由你自己变成了你带着上百个智能体一起上网,那每个人对流量的需求也会暴增。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人均每月上网流量会达到1TB,也就是1GB的1000倍。这就意味着对流量的需求十年会涨100倍。而网络覆盖的方式也会有巨大的改变,会从地面走向地面和卫星协同的空间立体网络,这会加速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发展,催生更多卫星服务的模式。全球全域无缝覆盖,星地融合万物智联的移动通信网络将诞生。看起来,以5G通信为主营业务的华为也要开始拥抱卫星互联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