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刚《经济循环系列》笔记

用户头像
锦葵红
 · 中国香港  

企业的储蓄导致总需求缺口

宏观上,完美的经济循环,应该是供给和需求的完美匹配,即萨伊所说的“供给创造需求”,交易双方一直处于均衡状态,总供给=总需求。实际上,由于企业家储蓄利润,导致这部分货币(购买力)退出交易,因而产品供应过剩,又叫需求缺口(或者需求不足)。

金融是弥补需求缺口的主要方法。一个经济体中,储蓄越多,需求缺口就越大。通过不断地借钱(形成债务),一轮一轮的让现金能够弥补退出交易循环的储蓄,从而使宏观经济维持在均衡状态。不过,不论是谁借,债务多了也会有不良后果。政府借钱多了,会造成货币贬值;企业借钱多了,会造成产能过剩。居民借钱多了,会造成资产泡沫。

潜在经济增速

一个封闭经济体,如果需求缺口刚好被金融借贷弥补,宏观经济就处于均衡状态。均衡状态下的经济增长速度,就等于潜在经济增速,也就是供给端的增长速度。不过,在经济实际运行的增长速度并非总是与潜在经济增速相等,因为弥补需求缺口的债务资金跟需求缺口很难相等,所以实际经济增速总是围绕着潜在经济增速上下波动。如果新增的债务资金不够弥补需求缺口,就会供大于求,造成通货紧缩;反之,若新增债务资金超过需求缺口,就会需大于供,出现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主要取决于实际经济增速和潜在经济增速的差距。

跨国公司与贸易顺差

本国的公司在外国经营获得的收入,通过结汇转化成本国央行的外汇储备。跨国公司来中国经营,获得的利润通过外汇转出中国,这部分现金又会退出交易,形成需求缺口。在国际贸易间,弥补需求缺口的方法,一是通过本国货物净出口形成贸易顺差,二是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钱。如果需求缺口不能通过贸易顺差弥补,而一直寻求金融借贷,那么会造成更大的危机——国际收支危机/货币贬值/中等收入陷阱等。反过来,对于贸易逆差国家而言,则可以通过赚国外的钱来缓解本国的需求缺口,因此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较小。

全球经济循环中的三类角色

用需求缺口的视角来看全球经济循环,国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以欧美代表的消费国,以东亚为代表的制造国和以中东为代表的资源国。消费国拥有众多跨国公司、强大的金融实力和购买力富余,承担需求盈余角色;制造国和资源国均承担需求缺口的角色。三类国家的处境,以制造国最难。资源国可以出口资源来填补需求缺口;而制造国要想填补需求缺口,只能出口制造业产品。在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价格竞争过程中,就出现了“人矿”跟“内卷”。需求缺口的另一大影响因素是移民。一个地区的富人移出会直接制造需求缺口;对移入地区而言,则会带来需求填补;人的流向,也是一个区域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内生需求

一个经济体而言,总需求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填补需求缺口的借贷和贸易逆差可以视为外生需求;而在形成供给过程中所创造的购买力,即萨伊定律所说的“供给创造需求”的需求,可以视为内生需求。内生需求的主要来源,就是劳动报酬,或者叫居民收入。因为这个需求(购买力)是通过企业发放劳动报酬实现转化的,因此可以通过失业率来跟踪内生需求的强弱——高失业率说明内生需求低迷;反之,内生需求旺盛。估算内生需求的规模,可以通过加总居民收入来计算。居民收入大约有四部分来源:一是获得的劳动报酬,二是政府采购得来的收入,三是财产性收入(房租、利息和股息等),四是免税的个体户收入。

从供给与需求看GDP

一个完整的经济循环,是从生产端开始的,不管是生产房子还是汽车,通过产业链支付薪酬的形式形成员工收入,这些收入则构成下一轮经济循环的需求支出。简化一下就是,生产形成收入,收入形成支出。所以GDP的统计也有三种口径: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因为统计的是一个经济循环的不同节点,理论上三个口径的结果是相等的。

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循环转化,使得经济总量可以从供给与需求的两个口径去观察。从供给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生产出来的商品越来越多,就可以说经济总量是增长的。影响总供给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力水平。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含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内生需求,另一部分是借贷和贸易顺差带来的外生需求。所有对经济总量有影响的因素,都是先通过直接影响供给端经济总量或者需求端经济总量,进而间接影响最终经济总量的。

经济的成长性与经济的周期性

经济的成长实质上就是新产业循环的诞生现产业循环的壮大。国民经济就是一个个产业循环的加总。在经济循环中,一个产业是指生产共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一个产业里,围绕着共同或相似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环节中,各类企业担任不同的角色。一般而言,ToC端的消费品制造企业具有主导地位,而配套企业和流通企业属于从属地位,消费者则是价值实现的最终环。新产业的诞生,首要条件是先进的科技水平(原创或者引进),其次是完善的产业配套。现产业循环的壮大,要依靠消费者。消费者往往也作为劳动者,既向企业提供劳动力,通过购买消化供给。因此,人口规模的增加会壮大产业循环,减少会缩减产业循环,这就是人口数量在经济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用成长性与周期性分析整体国民经济,那么需求缺口是经济向下的重力,产业循环的新增与壮大则是经济向上的升力,前者负责周期轮回型,后者负责长期成长。

观测需求缺口的指标

需求缺口,是退出经济交易活动的资金造成的。反应到银行系统里,就成为净存款数据(净存款=居民存款-居民贷款),因而,净存款可以灵敏地反映出居民参与需求循环的行为。

资金退出经济交易的观察,除了总量层面的净存款,结构上的定期存款规模也能反映出居民退出循环的意愿。

居民资金退出交易,在企业端的数据上,表现为M1的减少。因此,用M1/居民定期存款,可以跟踪居民与企业间的消费行为的变化。一方面,M1是指企业账上的活期存款,居民通过消费把资金转移到到企业帐户上,因此M1越大,表示居民交易约活跃;另一方面,居民定期存款越少,表明居民消费意愿越强。因此,这个比值越大,则代表经济活动越繁荣,反之,经济活动越萧条。

潜在经济增速与需求缺口

因为知道实际经济产出是围绕潜在经济产出波动的,等于潜在经济产出与差额之和。其中差额产出与差额信贷直接正相关,差额信贷是指弥补需求缺口之后的剩余金额,差额信贷越多,则差额产出越高。实际GDP增速又是已知项,因此,可以从实际经济产出、差额产出,来倒推潜在经济产出的变化。

比如在两个不同年份的实际经济增速都是5%,其中A年的信贷释放特别多,差额信贷带来的差额增速达到了4%,那么,A年的潜在经济产出的增速就只有1%。B年的新增信贷刚够弥补需求缺口,差额信贷为0,意味着差额增速为0。那么,B年的潜在经济增速就是5%,等于实际经济增速。

潜在经济增速与需求缺口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前者是供给端,决定内生需求,与一次分配相关,后者是需求端,决定外生需求,与二次分配相关。这两个维度可以将经济运行状态,划分为4个象限,放在坐标轴里,如图中所示,横坐标代表需求缺口,纵坐标代表潜在经济增速。

质量最高的运行状态,是左上角,这里潜在经济增速高,需求缺口小,可以在低负债情况下实现经济高增速。质量最低的运行状态,是右下角,这里潜在经济增速低,需求缺口大,即使高负债,也只能实现经济低增速。右上角和左下角则处于中间状态,经济增速与负债水平香匹配,低负债对应低增速,高负债对应高增速。

注:本篇是学习雪球肖志刚专栏《经济循环系列》的学习笔记。$沪深300(SH000300)$ $深证综指(SZ399106)$ $创业板指(SZ399006)$ @肖志刚 看完整个系列后写了个简明版的,感谢肖老师普及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