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升科技(SZ300073)$ 当升科技还能持有吗?我的个人深度分析
当升科技我跟踪了快六年——从它靠“钴酸锂正极材料”成为国内锂电正极龙头,到后来押注“高镍三元正极”卡位新能源车赛道,再到这两年经历“上游原材料价格巨震 + 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的双重考验,我算是看着它从“小而美的正极厂”往“全球高镍三元正极领军者”转型的全过程。最近很多人问我:“当升科技现在还能不能拿?碳酸锂价格跌成这样,三元正极还有戏吗?海外客户能撑起增长吗?” 今天我就用我的个人视角,从基本面(业务、财务、技术)、行业环境(新能源车需求、产业链博弈)两个维度,全面拆解这家公司的真实成色与未来可能性,再说说我的个人结论:短期(1 - 2年)需盯紧“海外客户放量”和“碳酸锂价格企稳”,长期(3 - 5年)若能在高镍三元和固态电池正极上占据技术高地,可能是全球锂电正极赛道的“核心资产”;但现在持仓得看三个关键信号——海外大客户的订单稳定性、高镍产品的盈利能力、碳酸锂价格对利润的影响。
一、基本面:从“钴酸锂老将”到“高镍三元全球玩家”的进化
(一)核心业务:高镍三元正极是主引擎,钴酸锂+磷酸铁锂是补充
当升的业务围绕“锂电正极材料”展开,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当前以高镍三元正极为核心增长极:
高镍三元正极(占比约70% - 80%,核心增长极)
这是当升的“王牌业务”,专注于NCM811(镍钴锰比例8:1:1)、NCA(镍钴铝,特斯拉常用)等高镍三元正极材料(镍含量超80%),主要应用于新能源车的动力锂电池(尤其是中高端车型)。2023年高镍三元正极产能约12万吨/年(全球市占率约15% - 20%),是国内少数能量产高镍三元并大规模出口海外的正极厂(海外营收占比超40%)。
技术优势:当升的高镍三元产品一致性、循环寿命(超2000次,行业平均1500 - 1800次)和热稳定性(通过针刺试验,安全性高)行业领先,且通过绑定海外大客户(如SK On、LG化学、三星SDI)定制化研发,客户粘性强。2023年其高镍三元产品的单吨售价约20 - 22万元(高于国内同行的18 - 20万元),毛利率约18% - 20%(高于行业平均15% - 17%)。
钴酸锂正极(占比约10% - 15%,传统业务)
主要用于消费电子(手机、笔记本电池),技术成熟但增速慢(消费电子锂电池需求饱和)。当升的钴酸锂正极国内市占率约10%(与厦钨新能、杉杉股份竞争),2023年营收占比约10% - 15%,毛利率约12% - 15%(受钴价波动影响较大)。
磷酸铁锂正极(占比约5% - 10%,新兴业务)
2022年开始布局(此前专注三元),主要针对储能和低端动力市场(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但能量密度低于三元)。当升的磷酸铁锂正极产能约2 - 3万吨/年(市占率不足5%),2023年营收占比约5% - 10%,毛利率约10% - 12%(低于三元正极)。
(二)技术能力:高镍三元的“研发王者”,固态电池前瞻布局
当升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高镍三元的技术迭代”和“客户定制化能力”:
高镍三元研发:当升是国内最早量产NCM811正极的企业之一(2018年量产),2023年已推出NCM9050(镍含量90%)和固态电池用高镍正极(适配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技术进度领先同行(比如容百科技、长远锂科)。其高镍产品的关键指标(如压实密度、克容量)达到国际一线水平(与日本住友金属、韩国L&F相当),且通过海外客户的严苛认证(如SK On的动力电池用高镍正极要求循环寿命超2000次)。
固态电池布局:当升已与卫蓝新能源、清陶能源等固态电池厂商合作,研发适配半固态/全固态电池的高镍正极(解决界面稳定性问题),虽然尚未量产,但提前卡位未来技术方向。
客户绑定:海外客户占比超40%(主要是SK On、LG化学、三星SDI,间接供应特斯拉、欧洲车企),国内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但占比相对低,约20% - 30%),这种“海外高端客户为主”的结构让当升在需求波动时更具韧性(海外新能源车市场对高镍三元的需求更稳定)。
(三)财务表现:周期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健,海外业务是利润“压舱石”
当升的财务报表是典型的“正极材料企业”特征——营收和利润随碳酸锂/镍钴价格和下游需求波动,但海外业务的高毛利对冲了部分风险:
营收:2021年约82.6亿元(新能源车需求爆发),2022年约212.6亿元(碳酸锂涨价+高镍三元放量,同比+157%),2023年约180 - 190亿元(碳酸锂价格暴跌+下游去库存,同比-10% - 15%),2024年Q1约35 - 40亿元(同比微降,但环比改善)。
利润:2021年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净利率约13%),2022年归母净利润22.6亿元(净利率约10.6%),2023年归母净利润约15 - 17亿元(净利率约8% - 9%,碳酸锂跌价导致库存减值),2024年Q1归母净利润约3 - 4亿元(同比持平,海外客户订单支撑)。
现金流:经营现金流净额常年为正(2023年约15 - 20亿元),但受碳酸锂价格波动影响(高价库存可能导致现金流短期紧张)。资产负债率约40%(低于行业平均50%),有息负债较少(财务稳健)。
关键矛盾:当升的利润受碳酸锂/镍钴价格影响大(2023年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跌到10万元/吨,导致正极单吨利润从约2万元压缩到1 - 1.5万元),但海外高镍三元业务的高毛利(18% - 20%)和稳定需求(海外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约25% - 30%,高于国内的35% - 40%但增速放缓)是利润的“压舱石”。
二、行业环境:新能源车需求分化 + 产业链博弈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行业趋势:高镍三元仍是中高端新能源车的“刚需”,但增速放缓
当升的业务绑定的是新能源车的“续航焦虑”——高镍三元正极(镍含量越高,能量密度越大,电池续航越长),主要应用于中高端车型(如特斯拉Model 3/Y、欧洲车企的电动车)。长期来看:
中高端新能源车需求:全球新能源车销量从2020年的300万辆增长到2023年的1400万辆(中国占60%),但增速从2021 - 2022年的100% + 降至2025- 2026年的20% - 30%。其中,中高端车型(售价20万元以上)占比约30% - 40%,且对续航和安全性要求更高(更倾向选择高镍三元电池),当升的高镍正极仍是最优解之一。
磷酸铁锂的竞争:磷酸铁锂电池(如比亚迪刀片电池)因成本低(单Wh成本比三元低20% - 30%)、安全性高,在低端和中端车型(售价10 - 20万元)中占比提升(2023年全球磷酸铁锂装机量占比约60%,三元占40%),但当升通过聚焦高镍三元(避开低价竞争),在高端市场保持差异化优势。
(二)竞争格局:全球高镍三元“三足鼎立”,当升是“出海冠军”
全球高镍三元正极市场高度集中,主要玩家包括当升科技、容百科技(国内龙头)、长远锂科(国内)、L&F(韩国)、住友金属(日本)。当升的竞争壁垒在于:
海外客户占比高:当升的海外营收占比超40%(容百科技约20% - 30%,国内同行普遍低于30%),主要客户SK On、LG化学、三星SDI是全球动力电池TOP5(合计市占率超40%),这种“绑定海外大客户”的结构让当升在需求波动时更抗风险(海外新能源车市场对高镍三元的需求增速约15% - 20%,高于国内的10% - 15%)。
技术迭代快:当升的高镍三元产品单吨售价和毛利率高于国内同行(2023年当升高镍正极毛利率约18% - 20%,容百科技约15% - 17%),且率先推出NCM9050和固态电池用正极,技术领先性支撑高溢价。
产能全球化布局:当升在江苏常州、欧洲芬兰(规划产能5万吨/年)布局生产基地,贴近海外客户(降低运输成本和响应速度),而国内同行(如容百)主要产能集中在国内。
(三)长期价值:固态电池 + 回收业务的“第二曲线”
当升的长期价值取决于两个方向:
固态电池正极的放量:如果未来3 - 5年固态电池(半固态/全固态)商业化落地(能量密度超400Wh/kg,解决安全问题),适配固态电池的高镍正极(如富锂锰基正极)将成为新增长点。当升已提前布局(与卫蓝新能源合作),若能率先量产,可能抢占高端市场。
正极回收业务:通过回收废旧锂电池提取镍、钴、锂(当升已布局回收产线),降低原材料成本(回收镍钴的成本约是新矿的50% - 60%),提升盈利能力。
三、现在能不能持有?我的个人结论与实操建议
(一)短期(1 - 2年):盯紧“海外客户订单”和“碳酸锂价格企稳”
2025 - 2026年当升的核心挑战是碳酸锂价格波动和海外客户需求的稳定性:
碳酸锂价格:2023年碳酸锂价格从60万元/吨暴跌到10万元/吨(目前约10 - 12万元/吨),导致正极单吨利润压缩(当升2023年单吨利润约1 - 1.5万元,2022年约2万元)。2024年Q1碳酸锂价格企稳(10 - 12万元/吨),若2025年下半年需求回暖(新能源车销量环比增长),碳酸锂价格可能小幅反弹。当升的利润弹性会恢复。
海外客户订单:SK On、LG化学等海外大客户的扩产进度(比如SK On计划2024年新增10 - 15GWh动力电池产能)和订单持续性是关键。当升2023年海外营收占比超40%,如果海外客户继续放量(比如欧洲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突破30%),高镍正极业务将直接受益。
短期操作建议:
如果你是短线投资者(追求1 - 2年内的确定性收益),建议观察2024年Q2 - Q3的碳酸锂价格走势(是否突破12万元/吨)和海外客户的排产计划(比如SK On、LG化学的月度产量),如果价格企稳且订单增长,股价可能反弹;反之则需谨慎。
如果你已经持有,可以等三季报(2025年10月),观察高镍正极的毛利率(是否稳定在18%+)、海外营收占比(是否维持40%+),再决定是否减仓或持有。
(二)长期(3 - 5年):如果这四个信号兑现,可能是“全球正极龙头”
如果你相信新能源车的中高端需求(2030年全球渗透率超50%)和固态电池的商业化(2028 - 2030年),那当升的价值取决于四个关键信号:
海外高镍三元客户的持续放量(SK On、LG化学等客户的产能利用率提升,当升的海外营收占比维持40%+);
高镍正极的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单吨利润维持在1.5 - 2万元,毛利率18% - 20%);
固态电池正极的研发和量产进度(2026 - 2028年实现半固态电池正极商业化);
碳酸锂价格长期处于合理区间(10 - 20万元/吨,避免极端波动)。
如果未来1 - 2年这四个信号里至少有三个保持积极(比如海外客户放量、高镍盈利稳定、固态电池有进展),那当升的长期价值(比如2026 - 2028年)可能会大幅提升(市值有望突破600亿元),成为全球锂电正极赛道的“核心资产”;但如果海外需求下滑、碳酸锂价格长期低迷(跌破8万元/吨),可能长期只能维持“国内高镍正极龙头”的定位(估值约15 - 20倍PE)。
(三)风险提示:不可忽视的潜在挑战
碳酸锂价格长期低迷:如果新能源车需求增速持续低于预期(比如全球渗透率停滞在30%),碳酸锂价格可能长期低于10万元/吨,导致正极行业整体利润压缩(当升虽海外占比高,但难独善其身)。
海外客户依赖风险:当升海外营收占比超40%,若SK On、LG化学等客户因技术路线变更(比如转向磷酸铁锂)或供应链调整(扶持本土正极厂),可能影响订单稳定性。
行业竞争加剧:国内同行(如容百科技、长远锂科)也在扩产高镍三元(容百2023年产能超20万吨/年),若它们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当升的毛利率可能承压。
四、总结:当升科技的未来,取决于它能不能“把高镍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市场份额”
当升科技的故事,本质上是“从国内钴酸锂老将到全球高镍三元领军者”的升级史——它曾靠技术迭代(NCM811量产)成为国内正极龙头,但也因碳酸锂价格巨震和下游需求波动经历挑战;现在它押注“海外高镍三元 + 固态电池前瞻布局”,试图在全球锂电正极赛道中占据高端位置。
我的个人判断是:如果当升能扛过碳酸锂价格的短期波动(未来1 - 2年),并且在海外客户放量(2025- 2026年海外营收占比维持40%+)和高镍正极盈利稳定(单吨利润1.5 - 2万元)上兑现预期,那么它可能从“国内正极龙头”升级为“全球正极核心资产”;但如果海外需求下滑或碳酸锂价格长期低迷,可能长期只能赚“细分领域”的稳定利润。
所以,当升科技还能不能“拿”?答案取决于你是“短线搏周期”还是“长线赌技术”。如果你选后者,并且愿意盯着海外客户订单和碳酸锂价格的信号动态调整,那它依然可能是锂电正极赛道里“藏着的潜力股”;但如果你选前者,现在可能得小心为上。
(总结:当升科技是全球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NCA)及钴酸锂、磷酸铁锂正极研发、生产与销售企业,聚焦新能源车和储能产业链上游;但面临碳酸锂价格波动、海外客户依赖和行业竞争加剧;未来机会在于高镍三元技术迭代、固态电池布局和海外市场扩张,是否持有需根据投资期限动态评估关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