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起步的国营汶上无线电厂
新风光的前身可追溯至 1970 年成立的国营汶上无线电厂,这是一家位于山东省汶上县的小型国有企业。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汶上无线电厂和当时大多数国营企业一样,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薄弱的困境。
1990 到 1992 年期间,汶上无线电厂已经陷入了 4 个月发不出工资的困境,濒临破产边缘。关键时刻,在原厂长、总工程师李瑞来的主持下,研发出第一代可控硅晶闸管(380V)低压变频器,开创了国内较早研究国产低压变频器的先河。1992 年,第一台低压变频器通过山东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鉴定,为企业带来了一线生机。
为了生存下去,汶上无线电厂在艰难维持变频事业研发的同时,还尝试生产三轮车、采暖炉、太阳能热水器等多种产品。这种 "不务正业" 的多元化经营,恰恰体现了那个时代国企求生存的无奈与韧性。
改制重组:新风光的诞生与转型
2004年的国企改制是其关键一跃,引入兖矿东华集团等战略投资者,激活了创新基因。
2015 年,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造,正式成立新风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能源集团投资控股、重点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十年磨一剑,凭借在电能质量治理和节能控制领域的技术沉淀,新风光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2021年4月,新风光迎来高光时刻,成功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表现不俗,涨幅超50%,募集资金约7.6亿元。但资本市场并非坦途,2021年末至2022年上半年,受市场风格切换及新能源板块调整影响,股价一度较最高点回撤近60%。转折发生在2022年9月,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绑定核心人才,叠加储能业务订单开始放量,股价触底反弹。2023年,新风光迎来关键突破,斩获国内大型独立储能电站PCS订单,海外市场也实现破冰,签订超3亿元户储逆变器合同,当年股价最大涨幅超200%,真正让市场看到了其“风光”潜力。
回顾近半年(2025年2月至今),新风光的股价如同坐上了“慢牛过山车”:
2-4月: 借势“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及储能政策利好,叠加公司一季度储能产品出货超预期,股价从28元附近启动,于4月中旬突破前高,创下42.6元的历史新高。
5月: 受整个新能源板块估值回调及市场对逆变器行业“价格战”担忧影响,股价快速回落至32元附近,短期跌幅超20%,引发市场关注。
6月至今: 展现较强韧性。公司公告中标大型储能项目(约2.3亿元)及海外订单持续落地,叠加科创板整体回暖,股价震荡回升。截至8月中旬,股价围绕38元波动。
近半年累计涨幅约20%,振幅近40%,显著跑赢大盘及部分同业,体现了市场对其储能赛道地位和技术实力的认可,但也反映出行业高Beta特性带来的波动。
新风光的主营业务包括电机驱动与控制、电能质量治理、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煤矿智能控制装备、储能产品业务五大板块,广泛应用于电力、煤炭、冶金、采矿、石化、新能源、轨道交通等领域。公司拥有各类技术研发人员 258 人,形成了科学研究专家、应用技术专家、产品开发专家以及中青年研究骨干组成的研发团队,有较强的前沿技术跟踪能力。
公司建有新能源与高效节能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电能质量工程实验室等 12 个国家级、省部级研发与创新平台。截至 2025 年 4 月,公司拥有授权专利 358 项(其中发明专利 97 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105 项。
现状素描:
储能新锐: 拳头产品储能PCS(变流器)出货量稳居国内前列,尤其在大功率集中式领域优势显著。户储逆变器出海势头良好,成为新增长点。
技术底蕴: 源自电力电子的深厚积累,在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有护城河。研发投入持续占营收10%左右。
客户认可: 与国家能源集团、华能、三峡等大客户绑定深,参与多个标志性储能项目。
机遇:
储能爆发: 全球能源转型加速,中国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激进(“十四五”末超80GW),新风光作为核心设备商直接受益。
出海蓝海: 欧洲能源危机催生户储刚需,北美大储市场启动,公司海外布局有望打开更大空间。
技术迭代: 构网型(GFM) PCS、光储融合等新技术方向,公司有先发研究优势。
风险:
惨烈“内卷”: 逆变器/PCS赛道涌入者众,阳光、华为、固德威等巨头林立,价格战硝烟弥漫,毛利率承压是最大隐忧(近几个季度已现下滑趋势)。
应收账款“大山”: 项目制业务特性及大客户话语权强,导致应收账款高企(2024Q1占总资产超30%),现金流压力不容忽视。
产能消化风险: 定增扩产项目投产后,需警惕市场需求波动导致的产能利用率不足风险。
技术路线更迭: 储能技术路线(如液流电池、固态电池应用对PCS需求的变化)存在不确定性。
基金重仓: 2025年一季度末,27家公募基金持有其股票,占流通股比例约15.3%。虽非“顶流”基金扎堆,但以成长风格、科技主题及ESG类基金为主,显示专业投资者对其长期赛道和细分优势的认可。
ETF配置: 作为科创板高端装备代表,新风光是科创100指数、科创板50指数的成分股,获得跟踪这些指数的ETF(如科创100ETF、双创50ETF等)的被动配置,带来一定流动性支撑。
中标2.3亿元储能项目(2025年5月): 重大利好。再次验证公司在大型储能系统集成领域的拿单能力,强化市场信心,对短期业绩形成支撑。
海外户储订单突破(2025年6月公告): 与欧洲某知名分销商签订年度框架协议,金额约1.5亿人民币。显著利好,标志着户储出海取得实质性进展,打开第二增长曲线想象空间。
部分董监高减持计划(2025年7月): 因个人资金需求,部分高管拟减持少量股份(合计不超总股本0.5%)。虽数额不大,但在股价相对高位时披露,易引发短期情绪波动,需关注减持实施情况。
机构密集调研(2025年6月): 超20家机构集中调研,聚焦海外拓展、毛利率策略、新技术进展。反映机构关注度持续高企,也意味着公司需持续以良好表现回应期待。
“热概念”加持: 新风光深度绑定“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碳中和”、“高端装备出海”等国家战略级热点。近期“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政策表述强化,相关概念热度不减。
行业景气度分化: 储能行业整体仍处高景气赛道,尤其大储随风光配储政策推进确定性高。但需警惕:逆变器/PCS环节竞争格局恶化,产能过剩隐忧浮现,行业可能面临洗牌。海外市场虽广阔,但地缘政治、贸易壁垒(如欧洲反倾销)风险如影随形。
前景展望: 长期看,储能是能源革命的“刚需”,市场空间星辰大海。新风光凭借技术积累和在集中式储能领域的先发优势,有望在行业洗牌中存活并壮大。短期挑战在于如何在激烈竞争中守住利润空间、加速海外渠道建设并管控财务风险。其未来表现将高度依赖于:1) 毛利率企稳甚至回升的信号;2) 海外市场拓展的持续性与盈利质量;3) 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速度。
新风光是一家有“硬核”技术的科创企业,踏准了储能爆发的时代节拍。近半年的股价韧性也印证了其“储能新势力”的地位。但投资它,意味着你必须同时拥抱高成长潜力与高波动风险。
短期看,价格战和毛利率是悬顶之剑;
中长期看,其技术转化能力、海外拓展执行力及现金流管理将决定它能否从“风光一时”走向“基业长青”。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成长型投资者,可在深度研究其基本面(尤其毛利率趋势、订单结构、现金流)后,逢行业或个股大幅回调时分批布局,分享储能长坡厚雪的红利,但务必系好“波动”的安全带。毕竟,在风口上“吃肉”固然爽快,但也别忘了随时可能“挨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