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联创(SZ300343)$ 制冷剂行业反内卷:从亏4000元/吨到价格翻4倍,今年赚疯!
最近“反内卷”成了经济圈的热词,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真正把反内卷玩明白的,不是芯片也不是新能源,而是咱们家里空调冰箱都在用的制冷剂。
这个看似普通的行业,今年愣是成了资本市场的“印钞机”,背后的故事堪称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教科书。
制冷剂到底有多重要?家里空调吹的冷风、冰箱结的霜,都靠它循环驱动。更关键的是,现在AI数据中心服务器散热、新能源汽车电池温控,全都离不开这玩意。
用行业话说,制冷剂就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没有它,整个产业链都得瘫痪。
今年全球制冷剂价格涨得有多疯?欧洲市场价格直接翻了两番,国内第二代制冷剂R22从年初的1.8万/吨飙到3.5万/吨。
更夸张的是第三代制冷剂R32,年初还1.2万/吨,现在直接冲上5万大关。你猜怎么着?全球80%的产能都在中国,这回咱们可算是把定价权攥手里了。
要说这行业怎么突然这么赚钱,还得从三十年前的“窝里斗”说起。上世纪90年代,海尔、美的这些国产家电品牌刚崛起那会,制冷剂全靠进口。
当时一吨进口制冷剂要2万多美元,相当于咱们百姓20年工资。后来国产厂商突破技术壁垒,成本直接砍到进口价的1/10,日本厂商连夜降价50%,这才让国产冰箱空调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这边刚把老外打趴下,国内厂商自己倒卷起来了。2000年前后,全国冒出上百家制冷剂厂,大家为了抢市场疯狂扩产。最狠的时候,第二代制冷剂R22产能直接干到全球需求的3倍。
结果2023年第三代制冷剂R32国内报价1.2-1.4万/吨,成本价却要1.8万/吨,卖1吨亏四五千,整个行业集体“为爱发电”。
这事搁其他行业早凉了,但制冷剂行业硬是等来了转机。2024年全球环保协议生效,生产这玩意得持证上岗。
现在回头看,制冷剂行业这30年走过的路,简直就是中国制造的缩影。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从低价竞争到掌握标准,从窝里斗到全球定价。
这告诉我们:反内卷不是不竞争,而是要升级竞争方式。就像经济学家说的:“真正的内卷是低水平重复,高质量的发展需要规则与创新。”
最后说句大实话:中国制造不缺产能,缺的是把产能变成定价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