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轮行情,总会有人问:“今年的海能达在哪里?”
在我看来,今年更有机会扮演这个角色的,是 合力泰(002217)。
为什么?因为它有“双轮驱动”:电子纸的确定性爆发 + 算力的新增长极。
再加上财务风险出清、政策红利加码、机构与游资资金共振,合力泰的市值空间,完全有可能冲击 1500 亿,甚至 2000 亿。接下来我从四个维度聊聊我的逻辑。
首先是电子纸。
别小看这东西,它的应用远比你想象的广。合力泰的电子纸模组全球市占率超过 60%,目前已经在沃尔玛、永辉等 3 万家商超落地动态价签替换。
算一笔账:单店年均采购量 5000 片,每片单价 20 元,仅存量替换市场就是 300 亿规模。而且电子纸的节能属性很硬核——1 万片每年省电 1.2 万度,这在碳积分交易下就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技术上,合力泰拥有 620 项专利,石墨烯改性 EC 胶让水汽阻隔性能提升 30%,成本降低 25%。在车载场景,电子纸外后视镜已进入比亚迪、上汽的供应链。随着欧洲市场渗透率从 10% 提升至 30%,仅车载电子纸业务,2025 年就有望超过 5 亿收入。
换句话说,电子纸不仅是碳中和的“硬通货”,还是新能源车上的“新宠件”。
再来看算力。
合力泰与海南华铁合作开发“东数西算”枢纽节点,首期 1000P 智算中心预计 2026 年投产。参考行业 PS 均值 10 倍,如果 2025 年算力业务能做到 10 亿收入,对应估值就是 80 亿。
更关键的是,合资公司福建智泰驰骋的算力调度系统,已经能接入全球 30% 闲置算力。在智慧物流场景中,分拣效率提升 35%,错误率降至 0.1%。这其实就是“硬件+服务”的闭环模式,很像海能达当年的“对讲机+通信网络”。
说白了,合力泰手里同时拿着“电子纸的现金牛”和“算力的新故事”。
过去几年,合力泰最大的担忧是债务,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资产负债率从 193.9% 降到 27.5%,净资产转正到 18.56 亿;
2025 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环比改善 40%;
电子纸业务毛利率从 25% 提升到 40%。
算力业务预计在 2025 年贡献投资收益 3 亿(合资公司净利润 5 亿 × 持股 60%)。而且算力中心国产化替代还能降低成本。
这意味着:合力泰的估值体系,正在从传统制造业(PE 10 倍)跃迁到科技服务商(PE 30 倍)。一旦资本市场给它重估,股价的空间就不是线性上涨,而是“换赛道级别的拔高”。
全球碳中和是硬约束,欧盟要求 2030 年商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披露。电子价签的节能特性,让它成为超市的“刚需配置”。
合力泰的电子纸模组已经通过沃尔玛的碳足迹认证,2025 年欧洲订单预计增长 120%。
国内政策也在推。工信部文件明确支持电子纸在智慧零售、医疗等领域的应用。上海、深圳更是把电子纸公交站牌纳入智慧城市标准。2025 年市政订单,预计能贡献 8 亿。
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要求强化算力统筹。合力泰承接的宜昌智算中心已经被纳入“东数西算”枢纽节点,获专项补贴 12 亿,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企业所得税 15%)。
此外,合力泰与华为昇腾合作的国产算力集群,首批 500P 将在 2025Q3 交付。随着美国 GPU 出口限制升级,国产替代需求爆发,订单预计增长 300%。
一句话总结:政策红利+国产替代,合力泰踩在两个风口上。
资金面是行情的“燃料”。
截至 2025H1,9 家机构合计持仓 40.2%,国家队基金二季度增持 1.2 亿股;
9 月 1 日主力资金净流入 7.44 亿,占成交额 32.5%。
这意味着:机构在战略性布局,游资在战术性点火。牛市环境下,这种“资金共振”最容易复制中际旭创那种 3 年 10 倍的走势。
再看估值:元太科技(电子纸龙头)PS 高达 25 倍,合力泰目前才 6.7 倍。如果能提升到一半水平(12.5 倍),对应估值就是 500 亿。
算力业务更不用说,合资公司福建智泰驰骋已获蚂蚁投资,把算力资产转化为 RWA(现实资产代币化),一旦规模化,对标 Coinbase 的估值模型就是 800 亿。
短期催化:9 月华为全联接大会,合力泰有望获得超 5 亿电子纸订单。
中期催化:2025Q3 算力中心一期交付,叠加电子纸涨价,毛利率提升到 25%。
长期催化:2026 年算力业务净利润占比超过 30%,电子纸在车载、医疗等新场景放量。
这三重催化剂,构成了合力泰向 1500 亿市值冲击的底气。
电子纸价格波动,原材料上涨会压缩利润空间。
算力项目兑现周期长,短期看不到利润落地。
市场情绪波动大,资金来得快去得也快。
技术不确定性,机器人大模型、算力调度系统的落地仍有风险。
合力泰,能不能成为今年的海能达?
我个人判断:业务双驱动+财务修复+政策红利,确实有这个潜力。短期看订单,中期看算力落地,长期看市值重估。
但市场永远分两派——有人赌故事,有人盯现金流。
如果换作你,你会选择现在上车,还是等三季报现金流信号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