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欲打造券商航母?!第一创业、中信建投、北京证券、金融街证券合并重组的可能性深度分析

用户头像
价值求真
 · 山东  

$第一创业(SZ002797)$

2025年7月18日,第一创业董事长调任北京国资委主任。7月23日,时隔20年,随着北京证券融入北京国资公司怀抱,北京国资体系券商达到5家,其余4家分别是首创证券、第一创业、中信建投和金融街证券。7月25日晚间,首创证券发布公告称拟在香港上市发行H股。

在这个火热的7月,在证券业也在反内卷的背景下,在国泰海通、中金银河等国内券商巨无霸频繁不时登场或传闻整合的环境里,北京国资委旗下的券商资产蠢蠢欲动,第一创业、中信建投、北京证券、金融街证券这4家券商有没有可能在首创证券“A+H”上市的同时进行合并重组,同步打造北京证券的巨型航母呢?

- 第一创业:2023年5月,因“一参一控”政策,首创集团将第一创业股权转让给北京国管,北京国管成为第一创业第一大股东。2023年6月,北京国管总经理吴礼顺接任第一创业董事长。2025年7月18日,吴礼顺因调任北京国资委主任。

- 中信建投:2025年2月20日晚间,中信建投宣布,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王常青因到龄退休辞职,中信银行原行长刘成接任。

- 北京证券:2023年6月,瑞银集团完成对瑞士信贷银行的并购后,为满足“一参一控”政策要求,联合方正证券与北京国资公司达成协议,向北京国资公司转让瑞信证券股权。2025年3月,交易获监管核准。2025年7月23日,瑞信证券办理完成股权变动工商变更登记,更名为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资公司成为控股股东。

- 金融街证券:2022年,天风证券向北京华融综合投资有限公司转让持有的恒泰证券2.49亿股股份,金融街集团成为恒泰证券实控人。2022年底,恒泰证券公告委任祝艳辉为董事长。2023年2月,证监会核准金融街集团成为恒泰证券实际控制人。2023年9月,恒泰证券聘任银国宏担任总裁。2024年8月2日,恒泰证券公告将公司中文名称更改为“金融街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一、核心驱动因素:政策红利与国资战略整合的双重引擎

1.政策导向:监管层明确支持下的行业整合浪潮

• 顶层设计推动:

2023年以来,证监会“并购六条”与新“国九条”相继出台,明确鼓励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的券商通过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四家券商均隶属于北京市国资体系(实际控制人为北京市国资委),完全契合政策鼓励的“同一实控人整合”方向。

• 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必然性:

当前证券行业CR5市占率已超50%,头部券商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趋势愈发明显。若四家券商合并,新实体有望跻身行业前15,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并加速向“一流投资银行”目标迈进。

2.国资整合需求:破解资源分散与业务重叠的困局

• 北京国资券商布局现状:

北京市国资委旗下目前拥有5家券商(首创证券、第一创业、中信建投、金融街证券、北京证券),但存在业务高度重叠、资源分散等问题。例如,中信建投与第一创业在投行、固收领域均有一定布局,金融街证券与北京证券则在区域市场存在竞争。

• 整合目标:打造“1+1>2”的协同效应:

通过合并,可形成“1家综合型券商(中信建投为核心)+1家特色型券商(第一创业与北京证券融合)”的格局,避免内耗,提升全国竞争力。

• 关键协调人:吴礼顺的角色转变:

吴礼顺曾担任北京国管总经理、第一创业董事长,并于2025年7月调任北京市国资委主任。其职位变动不仅体现了国资系统对券商整合的高度重视,更可能成为推动四家券商合并的核心协调力量。

二、业务互补性与战略价值:构建全链条金融服务生态

1.四家券商的业务优势与协同潜力

第一创业:固收与财富管理的“隐形冠军”:

• 固收业务:2024年债券承销与交易收入占比超30%,在信用债、可转债等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 财富管理:依托北京国资资源,客户基础扎实,尤其在南方市场(广东、浙江)渗透率较高,2024年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

• 中信建投:全牌照业务的“全国领跑者”:

• 投行业务:2024年IPO承销金额排名行业前三,具备全国领先的项目承揽与执行能力。

• 研究实力:卖方研究覆盖多个行业,2024年公募基金分仓收入排名前五,可为其他券商提供研究支持。

• 北京证券:资管与科技的“双轮驱动”:

• 资管业务:原瑞信证券2022年资管收入占比42.12%,主动管理能力突出,尤其在固收+、量化领域表现优异。

• 科技赋能: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超10亿元用于IT系统升级(如人工智能投顾、区块链清算),可弥补其他券商的科技短板。

• 金融街证券:区域深耕的“京津冀专家”:

• 区域布局:在京津冀地区拥有超过20家营业部,客户资产规模超2000亿元,与中信建投的全国网络形成互补。

• 政府资源:深度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在政企合作领域经验丰富。

2.整合方向与战略价值

• 业务线整合:打造“投行+固收+资管+科技”全链条:

• 投行与固收协同:中信建投的投行资源与第一创业的固收能力结合,可提供“股权融资+债券承销+衍生品对冲”的一站式服务,满足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

• 资管与科技融合:北京证券的资管产品与科技系统可赋能其他券商,例如通过AI投顾提升财富管理效率,通过区块链技术优化资管产品清算。

• 区域互补:中信建投与金融街证券形成“全国网络+区域深耕”的覆盖,第一创业强化南方市场,北京证券依托科技优势拓展线上客户。

• 品牌与资本实力提升:

• 品牌升级:合并后更名为“北京证券”,强化国资背景,提升市场信任度。

• 资本规模扩大:四家券商合并后资本实力将跻身行业前列,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及业务拓展空间。

三、资本运作与执行可行性:多路径并举降低整合成本

1.资本运作路径设计

• 首创证券H股上市的协同效应:

首创证券于2025年7月25日通过H股上市议案,预计募资规模超20亿港元。募资后可通过换股、增发等方式参与四家券商的整合,例如以H股为对价收购其他券商股权,降低现金支付压力。

• 股权结构调整方案:

• 北京证券:由北京国资公司控股85.01%,可通过股权划转至合并主体,避免现金收购。

第一创业:北京国管持股11.06%,可通过定向增发提升至30%以上,巩固控制权。

• 中信建投:北京国资委通过北京金控集团持股34.61%,可作为整合主体,吸收其他券商股权。

• 金融街证券:股权结构相对简单,可通过现金收购(如每股溢价20%)或换股(1:0.8换取合并主体股份)实现整合。

2.监管审批可行性分析

• 反垄断审查:

四家券商2024年市场份额合计约8%(中信建投5%,第一创业2%,北京证券1%,金融街证券0.5%),远低于触发经营者集中审查的10%阈值,通过概率极高。

• 证监会核准流程:

需提交并购方案,重点证明业务协同效应(如预计合并后3年资管规模增长40%)、风险可控性(如商誉占比控制在10%以内)及客户权益保护措施。在政策支持下,审批流程可能缩短至6-12个月。

四、潜在风险与应对策略:构建风险防控体系

1.整合风险:业务系统与文化融合的挑战

• 业务系统整合:

四家券商交易、清算系统差异较大(如中信建投使用恒生系统,第一创业使用金证系统),整合需投入约5-8亿元,耗时2-3年。

• 应对策略:设立专项整合小组,分阶段推进系统合并(首年完成核心交易系统整合,次年完成清算系统对接),预留10亿元备用金应对技术风险。

• 企业文化融合:

中信建投作为全国性券商,文化偏向“激进扩张”;第一创业与金融街证券则更注重“区域深耕”,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团队冲突。

• 应对策略:制定文化融合计划,保留核心团队(如中信建投投行团队、第一创业固收团队),通过股权激励(如合并后3年解锁的受限股)稳定人才,设立跨部门协作项目促进文化交融。

2.市场与监管风险:预期管理与政策跟踪

• 股价波动风险:

整合消息可能引发“整合预期”炒作,导致股价短期大幅波动(如第一创业股价3个月内上涨30%)。

• 应对策略:通过公告、路演披露整合进展及未来3年业绩目标(如2026-2028年净利润CAGR 15%),管理投资者预期;设立股价稳定机制(如大股东增持计划)。

• 政策变化风险:

若未来监管收紧券商并购政策(如提高反垄断审查标准),可能导致整合受阻。

• 应对策略:提前与监管沟通,准备部分业务合作替代方案(如先成立资管子公司合作,再逐步推进合并)。

3.财务压力:商誉与资金成本的平衡

• 商誉风险:

若对北京证券、金融街证券估值较高(如采用收益法评估),合并后可能产生大额商誉(预计超50亿元)。

• 应对策略:聘请独立评估机构,采用市场法与收益法结合的评估方法,控制商誉规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如每年按3%比例计提)。

• 资金成本风险:

并购所需资金约100-150亿元,若通过债务融资(如发行公司债),可能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至70%以上。

• 应对策略:优先通过股权融资(如定向增发)降低财务压力;与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取低成本信贷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分阶段推进,打造国资券商旗舰

1.核心结论

• 合并重组可能性极高,但需分阶段实施:

• 第一步(2025-2026年):优先合并第一创业与北京证券(业务互补性强,整合难度低),形成特色型券商,重点发展“固收+资管”业务。

• 第二步(2027-2028年):将特色型券商与中信建投、金融街证券整合,打造综合型券商集团,跻身行业前15。

• 关键成功因素:整合计划细致性、监管沟通效率、市场情绪管理。

2.实施建议

1. 尽职调查:全面评估四家券商财务状况(尤其关注2024年资管、投行业务收入真实性)、合规记录及科技系统兼容性,识别潜在风险点。

2. 制定整合方案:明确投行、固收、资管、科技四大核心板块协同路径,设立12个月过渡期,制定详细时间表与责任人。

3. 监管沟通:提前与证监会、反垄断局沟通,提交业务协同效应报告,争取政策支持。

4. 市场沟通:发布并购预案时同步披露未来3年业绩目标(如2026年资管规模突破5000亿元),增强投资者信心。

5. 执行与监控:设立专项整合小组,每季度向董事会汇报进展,及时调整策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应对整合过程中的突发问题。

3.风险提示

• 整合失败风险:若业务系统整合耗时超3年,可能导致客户流失(预计损失约5%客户资产),需预留约10亿元整合备用金。

• 政策变化风险:若未来监管收紧券商并购政策,需提前准备备选方案(如部分业务合作替代合并,或调整整合节奏)。

展望:若四家券商成功合并,新实体将具备“全国投行+区域深耕+固收资管+科技赋能”的全链条服务能力,成为北京市国资体系金融板块的核心载体,并为行业整合提供标杆案例。

北京国资委主任具有首创证券、第一创业董事长双券商背景

吴礼顺深耕金融与国资管理领域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专业知识。公开资料显示,吴礼顺1975年4月出生,研究生学历。1997年参加工作,2008年吴礼顺进入北京国资系统,从2008年到2013年任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副经理、融资计划部经理。

2013年2月吴礼顺进入首创集团并担任副总经理,供职达8年时间,期间挂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副司长、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在2019年至2021年首创集团任职期间,吴礼顺担任了首创证券董事长一职。2021年2月,吴礼顺进入北京国资委,担任副主任。2022年4月,履新北京国管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次年12月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半年后吴礼顺又赴任北京国资体系下的第一创业证券,自2023年6月28日至2025年7月21日担任第一创业证券董事长。

早在2023年11月,国泰君安证券原董事长贺青因工作调动辞职,随后接任上海市国资委书记、主任一职。上任仅9个月,他便主导了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的合并重组,致力于打造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券商。2024年9月,合并计划正式启动,历经数月筹备,2025年4月11日,“国泰海通”在A股成功落地,从启动到完成仅用时191天,展现了高效整合能力,此次合并标志着中国券商行业迈入新阶段。

此外,除了上海国资操盘的“国泰海通”案例外,深圳国资、江浙国资也都十分活跃。无锡国资主导国联民生已经落地,深圳国资推进的国信证券收购万和证券,已获深交所审核通过,浙商证券与国都证券的合并、西部证券收购国融证券也都在加速推进。

券商合并重组浪潮中,吴礼顺以其丰富的券商一把手经历,出任北京国资委主任。此番人事变动,瞬间点燃市场对北京市国资系统五大券商资本运作的热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