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为制造业向服务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引和发展路径。该方案的推出,预计将对A股市场相关板块产生多层次、结构化的深远影响。
《实施方案》的核心在于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其提出的四大维度(企业、行业、区域、生态)和七大任务,勾勒出清晰的产业投资地图。对A股市场而言,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以下三条核心主线:
数字技术赋能主线:政策明确要求“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这直接利好为制造业转型提供底层技术支持的通信设备、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中心及算力供应商。
模式创新与应用主线:方案强调“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并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这意味着那些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远程运维、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落地的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将迎来广阔市场。
产业生态支撑主线:政策着力于“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包括科技服务、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这为那些服务于制造业升级的第三方专业服务商,如研发外包、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细分领域龙头公司创造了发展机遇。
工业互联网与5G产业链
政策作为核心驱动,为相关企业带来确定性增长机会。网络设备商(如交换机、路由器制造商)、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及特定场景应用开发商将优先受益。其投资逻辑在于制造业企业为提升效率和实现服务化,对数字化改造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带来订单增长。
人工智能与算力基础设施
“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是关键表述。这不仅利好AI算法和软件公司,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对算力基础设施的长期需求。AI服务器、云计算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温控及电源等细分环节的龙头企业将获得持续的业务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细分龙头
政策点名要发展的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质量技术服务等,是容易被忽视但潜力巨大的“卖水人”板块。这些公司通常具有轻资产、高附加值的特点,随着制造业竞争从硬件转向“硬件+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其估值有望得到系统性重塑。
beyond直接的利好板块,《实施方案》的深层影响在于推动一批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商业模式转型和价值重估。
高端装备制造商:例如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电力设备等领域的龙头公司,有望从单纯的设备销售商,转型为提供“设备+运维服务+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其收入结构将从一次性产品收入转变为持续性的服务收入,带来估值模式的切换(从PE转向PS或DCF),打开市值空间。
转型升级成功的传统企业:一些在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化延伸方面已先行一步的传统制造业公司,将凭借其积累的经验和客户资源,更快地抓住政策红利,实现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双升,迎来“第二增长曲线”。
政策的影响将分阶段显现:
短期(2025年):市场焦点将集中于标准制定和技术清单发布,预期驱动下,5G、AI等基础设施板块可能率先表现。
中期(2026-2027年):随着模式推广和100个创新发展高地的建设进入实质阶段,拥有真实业绩兑现能力的工业软件和平台型公司将成为投资重点。
长期(2028年及以后):产业生态成熟和国际合作将成为重点,届时将涌现出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服务型制造品牌,其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总结而言,该《实施方案》为A股市场提供了又一条围绕“新质生产力”和“制造强国”主题的清晰投资脉络。投资者应沿着“技术赋能->模式落地->价值重估”的链条,重点关注在数字化、服务化转型中具备核心技术、成熟模式或领先市场的优质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