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月,港台三位文化名人仙逝,他们都是20世纪至今华人世界多元文化的精英,都是从战乱土壤中开出的真善美之花。
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945年进入私塾研读了四书五经、古典诗词,1947年进入英人设立的崇德学校就读。1985年获耶鲁大学无限期续聘。1990年至1992年任台湾《联合文学》总编辑。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退休后获聘耶鲁大学驻校诗人。先生学贯中西,但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传递的永远是那一抹最古典、最中华的韵味!并且极大程度的继承了中华诗歌自诗经以来的声韵之美、传唱之美、歌以咏志…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
“我达达的马蹄”成绝响,谁的青春又多了如许“美丽的错误”。大洋彼岸,有着家国情怀的“中国的中国诗人”与世长辞,“大师带给台湾与华人世界多少浪漫与愁怅,愿他在天上与挚亲重逢,诗歌与音乐永远流传。”
音乐人陈彼得辞世消息传来,乐盲的我才第一次记住了这个名字。但无疑,青少年时是听过他的歌的,成年后也看过不少他参演的综艺节目,那个酷帅酷帅的老头,身背吉他,永远的小鲜肉。12月31日,陈彼得还参加了《2024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会》,表演《黑神话:悟空》。作为最早回到大陆开演唱会的台湾音乐人,先生旅居广州、北京,暮年生活在老家成都,叶落归根。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好的音乐有根,宫商角徵羽是我们民族的根,从贾湖古笛融入至今;因为历史和地缘,港台文艺又更好的融入世界,相互滋养。投资的世界里,我们也期盼更包容多元、盛世风华……毕竟,金融与文化,都是国家软实力。
蔡瀾先生走了,至此香江四大富豪、四大才子时代都已结束…带走了一个时代的洒脱。👋🏻
蔡瀾先生的身份多🉐像万花筒:写散文的文人、监制电影的大佬、跑遍全球的美食家,但最动人的还是那个真实的生活家。先生活得通透,生前表示最爱和年轻人聊天,劝诫年轻人要想尽办法存够100万,“这是脱离牛马生活的第一步”,“有了100万,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了”。巴菲特也说过差不多的话,除了善待他人要超级节俭,先储蓄才有资本。存够100万,不是唯金钱论,在一个向上的国度里,机会众多,100万既是年轻人的第一个小目标,也是通过才华和勤奋,拓展能力圈,提高认知的必然之路。我坚信:无论在实体领域,还是在资本市场,一个健全的激励机制,总是会嘉奖人性中的真、善、美;嘉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嘉奖做正确的事,把事做正确;嘉奖格局、愿景、长期主义、在正道上行……因为付出总有回报、选择大于结果、投资是认知的兑现
愿蔡瀾先生在星河中,继续“叹世界”,继续“快活人生”。
生在这大国盛世,让我们活出“永不抱怨的人生”,以勤奋为马,以才华做翼,活得潇潇洒洒,享受精彩、绵长的复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