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 补充重要的一点:很多人的认知是量测检测只占10%的设备投资,但实际上这个数据偏落后了。制程节点越先进,量测检测设备投资占比越高,湾湾2nm制程,占比已经提升到22%。
这里存在非常巨大的认识差。
——————————
简要:
一、精测电子7nm设备的验证疑云
二、量测检测设备的技术难点
三、国产技术突破与局限
四、行业展望:国产替代的路径思考
精测电子关于7nm设备的信息披露有点耐人寻味。自2024年9月19日首次公开"公司部分主力产品已完成7nm先进制程的交付及验收,目前更加先进制程的产品正在验证中"这一表述后,该内容在2025年2月、5月、8月的业绩交流会中被反复引用,甚至各季度说明会的回复也高度雷同,如同复制粘贴般的信息输出,反而加剧我对它的疑虑。
更值得关注的是,设备验证状态与订单数据的背离。精测电子明确将送验设备计入研发经费,这意味着相关设备仍处于技术迭代阶段;而在公开信息中,截至目前尚未有7nm设备的订单披露。这种"验收完成却无订单"的现状,使得关于7nm设备的实际成熟度蒙上阴影。
回溯技术演进轨迹,精测电子2023年5月才正式交付14nm制程的明场检测、OCD光学关键尺寸及电子束相关设备。从14nm到7nm的技术跨越,在量测检测领域绝非简单的参数升级,而是涉及检测原理、吞吐量控制、缺陷识别算法的系统性革新。明场检测、OCD和电子书相关设备对7nm制程产线验收,其技术跃迁的真实性需要更严谨的产业验证。
技术可能性分析:(1)若"完成验收"仅指电子束ReviewSEM(本身支持1nm检测),有这个可能,因为电子束检测本身精度就高;(2)若涉及光学检测(明场/暗场)或OCD量测、多通道电子束检测,则需验证其实际产线吞吐量及长期稳定性。
要理解7nm设备的真实水平,首先需要建立量测检测设备的技术认知框架。这类设备根据原理与应用场景,可分为四大核心类别:
1.接触式检测设备以纳米级精度著称,但其物理接触的特性导致检测效率低下,仅适用于小批量研发场景,难以满足量产需求。在先进制程的大规模生产中,接触式设备的市场份额正逐步萎缩。
电子束检测系统呈现明显的技术分化: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凭借1nm以下的检测精度,成为掩膜版制备和工艺研发的核心工具,但极低的检测速度使其难以应用于量产环节;多通道电子束(EBI)缺陷检测设备通过并行检测提升效率,如ASML的25通道系统已能实现接近实时的缺陷检测,但仍主要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抽检环节,其技术复杂度远超SEM。
2.光学检测设备则面临精度与速度的平衡难题:明场光学检测可覆盖14-7nm制程,但强光导致的灵敏度限制使其难以识别微小缺陷;暗场光学检测通过提高灵敏度可支撑5-3nm制程,但检测速度的牺牲使其必须在量产需求与精度要求间找到平衡点。当前行业主流方案是采用光学+EBI的混合检测模式,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精度与效率的协同。
3.OCD光学关键尺寸测量设备则聚焦三维结构的精确描绘,其技术难度随制程演进呈指数级增长。从14nm到7nm制程,晶体管的栅极间距缩短由22nm到18nm(也有说法是20nm缩短至16nm),Fin(鱼鳍)高度提升而宽度减少,这种结构变化使得关键尺寸的测量误差要求从±4nm收紧至±2.5nm。看似仅1.5nm的差异,实则对光学系统、建模算法和环境控制提出了颠覆性要求——微小的温度波动或振动都可能导致测量失效。
(1)技术分类与制程适配性
(2)关键制程的技术鸿沟
7nm节点核心挑战。栅极间距从14nm节点的22nm缩短至19nm,Fin宽度从8nm降至5nm(大概),要求OCD量测误差从±4nm压缩至±2.5nm。明场光学检测需突破衍射极限,KLA通过计算光刻将灵敏度提升至7nm,但国产设备信噪比仍待验证。
电子束瓶颈。国产单束设备难以满足产线需求。其实ASML的多束EBI系统(25束)速度也大幅度低于光学检测的速度,仅为准实时检测。
在7nm量测检测设备的研发竞赛中,国内厂商呈现出差异化的技术路径:
精测电子的7nm设备宣称,结合其技术积累看,更可能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现——这类设备本身具备1nm以下的检测精度,理论上可支持7nm制程的研发需求。但真正的挑战在于配套光学检测设备的性能:量产场景中需要的高吞吐量(每小时处理超过100片晶圆)、低于5%的误报率以及不超过4小时的维护周期,都是当前国产设备尚未公开验证的关键指标。
某科技公司宣称的"10nm设备厂内验证",与实际量产要求存在本质区别。厂内验证仅能证明设备在理想环境下的基本功能,而FAB厂的验证需要通过与现有产线的兼容性测试、长期稳定性考核(通常持续6个月以上)以及实际良率提升效果评估,两者的技术门槛相差数个量级。
中科飞测的突破点集中在三维形貌测量领域,其CD测量设备通过先进存储线验证的进展值得关注。存储芯片的高深宽比沟道结构与逻辑芯片的FinFET结构存在技术关联性,这一突破为其向7nm逻辑制程拓展奠定了基础。但从存储线到先进逻辑制程的跨越,仍需突破逻辑芯片更复杂的三维结构建模算法。
中微公司旗下的超微半导体则选择聚焦电子束量测领域,计划年底推出的CD-SEM(关键尺寸扫描电子显微镜)将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但多通道电子束晶圆缺陷检测设备的研发仍在攻坚阶段,其25通道以上的并行检测技术、纳米级定位精度控制等,仍是制约国产设备进入量产线的核心瓶颈。
整体来看,精测电子在7nm逻辑制程领域面临的不确定性最大,其需要同时突破光学与电子束检测的协同优化;中科飞测和XKL公司则在存储与逻辑领域呈现差异化突破;中微系企业的进度相对明确,但多通道电子束的研发仍需时间积累。
当前国产量测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7nm及以下制程,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这种差距背后,是技术复杂度与产业生态的双重制约:
从技术层面看,7nm以下制程的量测检测需要解决三大矛盾:更高精度与更大检测范围的矛盾(纳米级精度需覆盖12英寸晶圆)、更快检测速度与更低误报率的矛盾(量产需求倒逼效率提升)、更高环境适应性与更严苛稳定性的矛盾(产线振动、温度波动的实时补偿)。这些挑战并非单一企业能独立攻克,需要材料、精密机械、光学、算法等多学科的协同突破。
从产业生态看,量测检测设备必须与光刻机、刻蚀机等前道设备形成闭环反馈(这也是中微被上面点名需要介入量测检测领域的重要原因,而XKL介入也十分合理),其数据接口、控制协议需要与整个产线深度适配。国际巨头如KLA已与台积电、三星形成数十年的联合研发机制,而国内设备厂商尚未建立起类似的协同生态,导致设备验证周期长、适配难度大。
面对这种局面,国内行业的集体攻关并非"内卷",而是突破技术封锁的必然选择。未来需要上海精测、中科飞测、中微公司等力量在三个方向形成突破::一是鼓励具备系统集成能力的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二是加大对光源、生态算法、AI数值仿真技术研究投入;三是建立与晶圆厂的常态化沟通机制,以实际量产需求牵引设备研发方向。
未来差异化突破重点在于:(1)提高逻辑晶圆检测的吞吐量;(2)联合晶圆厂开发"光学+AI"混合检测方案,弥补硬件精度不足;此外,利用数值仿真技术生产大量模拟数据作为训练数据基础,可以在研发阶段,就已经经过大量的模拟数据验证。(3)加强光刻、刻蚀等工艺环节的协同研发。(3)目前已经有国产设备验证“联盟”,未来有机会缩短FAB导入周期。
对于二级投资而言,警惕将"工程样机交付"等同于商业成功。
量测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绝非"复制粘贴"式的口号突破,而需要正视7nm节点下光学灵敏度、电子束速度、量测精度的系统性挑战。只有技术披露与订单数据相互印证,才能确定。
量测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突破,不仅关乎半导体产业的安全,更是国家制造业精度升级的关键支点。在这条充满迷雾的道路上,既需要多方力量共同突破,企业也需要保持技术定力,更需要行业建立理性认知——真正的突破在于能否在FAB厂的产线上,稳定可靠地测出每一个纳米的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验证进度会随着时间变化,相关数据可能有出入,仅供参考。
$中科飞测(SH688361)$ $中微公司(SH688012)$ $中微公司(SH68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