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药房相关

用户头像
青囊草堂
 · 湖北  

以下是国内核药房网络布局领先的玩家及其核心优势的梳理


🏥 一、核心核药房网络玩家

1. 东诚药业(002675.SZ)——核药房网络覆盖龙头

核药房规模:运营30个核药生产中心(含21个正电子中心),覆盖全国93.5%人口区域,占全国产能60%以上,另有8个中心在建。

核心壁垒

单中心投资3000-5000万元,建设周期超3年,叠加辐射安全许可、药品生产/经营许可等政策壁垒,护城河显著。

通过达隆物流平台解决短半衰期药物(如¹⁸F半衰期110分钟)的时效配送问题。

业务协同

诊断与治疗药物协同:如氟[¹⁸F]思睿肽(诊断)与¹⁷⁷Lu治疗药物形成诊疗一体化闭环。

核药利润占比超50%,预计2025年3款新品上市后占比进一步提升。

2. 中国同辐(01763.HK)——全产业链国企龙头

核药房数量:全国37家核药房,聚焦一二线城市核心医院。

上游核素自主可控

国内首条无载体镥-177产线投产,推动钇-90等核素成本下降30%。

布局锗镓发生器生产线,保障核药原料稳定供应。

国际化拓展:中标埃及、印尼核药集采项目,加速海外市场渗透。

3. 远大医药(00512.HK)——创新药械一体化

核药房升级:成都温江建成全球首个零辐射智能核药工厂,支持钇-90微球等高端核药生产。

核心产品放量

钇[90Y]树脂微球("易甘泰")覆盖50+三甲医院,2024年销售额近5亿港元。

联合Telix布局6款RDC药物,3款进入III期临床。

4. 上海医药(601607)——分销网络赋能

渠道优势:依托全国药品分销网络,2023年钇-90微球市占率达30%(销售额1.2亿元)。

研发协同:研发投入占比20.8%,探索钇-90联合免疫疗法等新方向。


📊 二、核药房网络价值与行业壁垒对比

行业壁垒总结

资金与时间壁垒:单核药房投资3000-50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

监管壁垒:需获取《放射性药品生产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等多项资质。

技术壁垒:短半衰期药物(如¹⁸F)要求2小时内完成生产-配送-注射全流程。


🚀 三、核药房网络企业的增长驱动

政策红利

国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规划》要求2025年实现70%同位素自主保障,核药房是终端配送关键节点。

地方支持(如烟台市将核药列为"一把手工程")加速产能落地。

需求爆发

国产钇-90微球价格降至10万/剂(进口药25万/剂),肝癌治疗渗透率有望从5%提至15%。

2030年中国核药市场规模将达260亿元(CAGR 22.7%),诊疗一体化药物占比提升。


⚠️ 四、风险提示

政策审批延迟:放射性药物临床及上市审批周期长(平均5-7年),影响核药房利用率。

医保覆盖不足:钇-90等创新药若未进医保,患者自费压力限制放量。

竞争加剧:诺华Pluvicto预计2025年在华上市,冲击国产诊断药市场。


💎 结论

国内核药房网络已形成 “双寡头(东诚+中国同辐)+区域龙头(远大+上药)” 格局,核心壁垒在于 资金投入、监管资质与时效配送能力。短期看钇-90国产替代(如远大医药)、长期看诊疗一体化管线(如东诚药业¹⁷⁷Lu药物)的落地进度,建议优先关注 东诚药业(全网络覆盖)远大医药(创新药械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