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PD-1/CTLA-4三抗相关

用户头像
青囊草堂
 · 湖北  

以下是基于全球公开信息整理的专注于 VEGF/PD-1/CTLA-4三抗布局的核心企业及其研发进展:


💊 一、核心三抗玩家(PD-1/VEGF/CTLA-4靶点)

1. 基石药业(02616.HK)

核心药物:CS2009(PD-1/VEGF/CTLA-4三抗)

技术亮点

采用 单价PD-1/CTLA-4臂 + 双价VEGF臂,优先结合肿瘤浸润T细胞(PD-1/CTLA-4双阳性),减少外周毒性。

临床前数据:肿瘤抑制率显著优于PD-1/CTLA-4双抗、PD-1/VEGF双抗及联合疗法。

临床进展

Ia期:完成4个剂量组评估(至20mg/kg),未出现剂量限制毒性(DLT);正在30mg/kg剂量组入组,同步回填低剂量组。

计划:2025年下半年启动Ib/II期扩展研究,2025Q4公布Ia期完整数据(安全性、PK/PD、抗肿瘤活性)。

适应症:覆盖非小细胞肺癌、肝癌、胃癌等晚期实体瘤。

2. 嘉和生物(06998.HK)

核心药物:GB268(PD-1/VEGF/CTLA-4三抗)

技术亮点

对称六价结构(抗PD-1/CTLA-4的VHH抗体 + 抗VEGF常规抗体),CTLA-4臂部分阻断以降低毒性。

临床进展

I期启动:2025年4月登记实体瘤I期临床试验(NCT编号未公开),评估安全性、耐受性及疗效。

临床前:食蟹猴毒理研究显示无严重不良反应,肿瘤抑制率优于康方AK112(PD-1/VEGF双抗)。

3. 宏成药业

核心药物:HC010(PD-1/CTLA-4/VEGF三抗)

技术路径:PD-1 scFv + CTLA-4纳米抗体融合至VEGF抗体。

临床进展:I期进行中,针对晚期实体瘤(具体数据未披露)。


🔬 二、拓展靶点组合玩家(PD-(L)1/VEGF/TGFβ三抗)

此类企业通过增加TGFβ靶点进一步调控肿瘤微环境,与PD-1/VEGF/CTLA-4三抗形成差异化竞争:

华东医药/道尔生物

药物:DR30206(PD-L1/VEGF/TGFβ三抗)

进展:2023年6月获批临床,2025年4月新增联合化疗用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试验。

普米斯生物

药物:PM8003(PD-L1/VEGF/TGFβ三抗)

进展:全球首个进入临床的同类药物(2021年启动I/II期),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

神州细胞

药物:SCTB41(PD-(L)1/VEGF/TGFβ三抗)

进展:临床前阶段,未公开进展细节。


📊 三、全球多抗研发格局对比

⚠️ 四、挑战与行业趋势

技术壁垒

毒性控制:CTLA-4靶点易引发免疫过度激活(如结肠炎),需通过分子设计优化(如基石/嘉和的差异化阻断策略)。

工艺复杂度:三抗纯度高要求(>95%)、稳定性难保障,规模化生产挑战大。

临床定位

目标患者:聚焦PD-(L)1耐药/低响应“冷肿瘤”、多线治疗失败患者,替代双抗或联合疗法。

疗效验证:需头对头对比PD-1/VEGF双抗(如康方依沃西)及PD-1+CTLA-4联合疗法(如O+Y方案)。

市场前景

治疗成本:三抗定价或达双抗2倍以上(预计终端年费用15万–20万),需显著疗效优势支撑医保准入。

竞争加剧:全球32款PD-(L)1三抗在研(6款进入临床),中国占全部临床阶段项目。


💎 结论

当前 VEGF/PD-1/CTLA-4三抗 领域由 基石药业(CS2009)嘉和生物(GB268) 领跑临床,二者均通过创新结构设计平衡疗效与毒性,预计2025–2026年进入关键II期验证阶段。而 PD-(L)1/VEGF/TGFβ三抗(如华东医药DR30206、普米斯PM8003)则瞄准更广泛的免疫微环境重塑,形成差异化赛道。长期来看,多抗研发将向“四靶点”升级(如PD-1/VEGF/CTLA-4/TGFβ),但需突破生产工艺与临床转化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