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本聪:清仓腾讯,重仓阿里,一次从防守到进攻的投资转向

用户头像
钟本聪Dylan
 · 甘肃  

钟本聪:清仓腾讯,重仓阿里:一次从防守到进攻的投资转向
不久前,当腾讯股价创下阶段性新高时,我做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决定:清仓腾讯,将全部资金转入阿里巴巴。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次基于长期投资逻辑、估值判断与战略方向的重大调整。今天,我想分享这次调仓背后的思考。
一、腾讯:护城河依旧,但“硬科技”投入略显保守
腾讯无疑是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微信构筑的社交生态,依然是难以撼动的国民级基础设施;游戏业务持续贡献稳定现金流,视频号也在快速成长。这些优势让腾讯具备极强的抗周期能力,是典型的“防守型”巨头。
但正因如此,腾讯在“硬科技”领域的投入显得相对保守。尽管其在AI、云计算、基础研发上也有布局,但整体战略更偏向于生态协同与效率优化,而非颠覆性创新。相比而言,腾讯在AI大模型、算力基建、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存在感,远不如阿里云和通义实验室那般突出。
在一个技术变革加速的时代,仅仅依靠“守成”是不够的。真正的巨头,必须敢于下重注、打硬仗。而目前的腾讯,更像是一个精明的“守门人”,而非冲锋在前的“开拓者”。
二、估值已高,增长预期已被充分定价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估值。当前腾讯的市盈率(PE)已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几乎已被完全定价。即便其核心业务稳健,2025年预计净利润可达2500亿元,但以目前近6万亿人民币的市值来看,剔除现金与投资后,核心业务的市盈率仍高达13倍以上。
这一定价,已经包含了对游戏回暖、视频号变现、金融科技扩张的全部乐观假设。一旦增长不及预期,回调压力将显著上升。换句话说,腾讯的“安全边际”正在收窄。
三、阿里巴巴:便宜,但更有进攻性
反观阿里巴巴,当前市值仅约3.1万亿人民币,市净率(PB)接近历史低位。即便剔除6000亿现金和约5000亿的战略投资(菜鸟、饿了么等),其核心业务(淘天集团+阿里云)的估值仅约1万亿元,对应2025年预期净利润的市盈率不足10倍。
这不仅便宜,而且极度低估了其在AI与云计算上的战略潜力。
阿里云是国内唯一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公有云厂商,正在与AI深度融合,推动“AI+云”战略落地。通义大模型系列已进入行业广泛应用阶段,AI对供应链、广告、客服等核心业务的效率提升正在显现。更重要的是,阿里展现出强烈的“进攻性”——从即时零售到AI基建,从组织变革到技术投入,它正在重新定义自己。
四、从防守到进攻:我的投资哲学转向
过去,我长期持有腾讯,看重其稳定、高现金流与低波动。但如今,我更愿意将仓位配置给那些“正在改变未来”的公司。腾讯是“好公司”,但阿里是“更具潜力的转型者”。
我的投资信仰始终是:拥抱伟大时代,满仓伟大资产。而这个时代,是AI、是云计算、是硬科技驱动的时代。阿里正在用行动证明,它不想只做电商公司,而是要成为一家真正的“科技公司”。
因此,我选择清仓腾讯,不是因为它变差了,而是因为它太“稳”了;我选择重仓阿里,不是因为它现在最强,而是因为它最“拼”。
投资是认知的变现
这次调仓,是我对科技产业趋势、公司战略方向与估值水平的一次综合判断。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我相信,未来三到五年,阿里的技术投入与战略转型,终将被市场重新定价。此刻的低估,或许是下一轮增长的起点。我愿做那个,敢于在黎明前押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