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赛隆(SZ002898)$ AI制药的终点看似“卖药”,实则是重塑制药行业本身的“操作系统”。
1. 卖药?错位的误解
当人们听到“AI制药”时,第一反应常是:又一个卖药的科技公司,只不过把研发交给了AI。
但这就像把“造飞机的软件公司”当成“航空公司”,完全搞错了商业模式。
AI制药企业的核心不是药,而是算法、数据、模型和平台,是制药行业的“发动机制造商”,不是“卖票的航空公司”。
他们要解决的,并不是“怎么把药卖出去”,而是“怎么让新药的发现更快、更便宜、更可控”。
所以,AI制药真正要赚的钱,从一开始就不是来自“卖药”,而是来自“改变药怎么被造出来”这件事本身。
2. 做药太慢、太贵、太赌,才催生了AI制药
在AI入局之前,制药行业是这样一门生意:
一个新药从实验室走到上市,平均需要
10-15年;
成本可能超过 1
0亿美元;
成功率不足
10%;
药企研发管线中,99%的候选药物最终会失败。
这是建立在科学体系和概率论上的豪赌。更残酷的是,失败的代价由全人类埋单:慢性病无药可医、癌症治疗停滞、新病毒来袭束手无策。
于是,从十年前开始,一群AI科学家、药理专家、风投机构开始合力推动一个新赛道:用AI重构药物研发流程,即“AI制药”。
但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做出一两款畅销药,而是解决
“研发这件事本身”的效率问题。
AI制药,不是卖药的,而是修路的。
3. AI制药的三种“赚钱方式”
做“工具商”,卖铲子的生意
最早一批AI制药企业(如Atomwise、Insilico Medicine、
Recursion、XtalPi)干的事情,就是“为制药行业造工具”。
这些工具包括:
靶点发现模型:帮助确定疾病中的关键作用蛋白;
分子生成模型:用AI生成新的小分子结构;
分子筛选模型:预测哪些候选药物更有成功率;
成药性预测模型:预估毒性、代谢、溶解性等属性;
数字生物平台:模拟细胞、器官或人体系统反应。
这些AI平台并不直接卖药,而是向传统药企出售“使用权”或“订阅服务”。
比如:你是
辉瑞,我是AI公司,你给我钱,我帮你把研发效率提高2倍,失败率降一半。
这就是典型的
SaaS平台模式+定制服务模式,本质是“卖铲子的生意”。
做“合作商”,参与分红的生意
随着AI工具越来越成熟,许多AI制药公司开始转型为“共同研发”的角色,不再只是工具提供者,而是:
“你出病种与市场资源,我出平台与算法,我们一起搞出个药来。”这种合作结构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里程碑付款(
milestone payment):每完成一阶段AI研发,就拿一笔钱;
权利金(royalty):药物上市后分一定比例的销售额;
联合IP:AI公司保留部分知识产权,未来可转授权给他人;
共同投资新公司:如XtalPi频繁孵化“药物管线子公司”。
这种玩法像什么?像电影的“联合出品方”,既赚制作费,也有票房分成。
典型案例:Insilico与全球多家药企合作多个靶点开发项目,不卖药,但每一个成功的药,都给它带来巨大的“分红”。
这才是
AI制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来源。
做“平台商”,标准化的工业基础设施
最高阶的AI制药公司,追求的不是一款药、一笔合同,而是:
打造一个像晶圆厂、操作系统、甚至AWS一样的底层平台,成为药物研发的“工业基础设施”。比如:
Recursion:把细胞影像大数据与AI建模结合,构建“生物系统数字孪生”;
XtalPi:号称“药物研发的端到端自动化工厂”,涉及从分子设计到CMC工艺优化;
Insilico:提出“Pharma.AI”一站式平台,打通靶点-分子-验证-临床路径;
Valo Health:构建“Opal”平台,通过模拟人体数据缩短临床阶段。
这些公司未来可能靠三种方式盈利:
许可授权:像操作系统一样授权使用;
流量分成:和药企按成果收益分成;
生态壁垒:未来药企离不开这个系统。
所以,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药,而是在建一个
“数字制药的OS(操作系统)”,一旦形成闭环,其价值比单一药物更大得多。
4. 为什么自己不卖药?因为太慢、太贵、太不稳定
有人会问:既然能用AI发现好药,为什么不自己把它做出来、上市、赚钱?
现实是:太难了。
时间问题:从AI发现一个候选分子,到拿到临床批文、完成三期临床、进入医保,十年起步;
资金问题:单一管线从0到上市要烧掉数亿美金,没有超级融资,压根坚持不了;
风险问题:中途失败率极高,一次失败就可能让公司破产;
专业壁垒:临床运营、BD授权、渠道铺设这些,不是AI公司擅长的。
所以,AI制药公司做药更像是“打样”,做出几个明星药管线来证明AI平台能力,
吸引合作,而非亲自做到底。
它们不想变成药企,它们想变成
“药企的军火商”。
5. 卖药是终点,平台是路径,数据是护城河
归根结底,AI制药不是一个卖货的生意,而是
一个关于效率、数据与结构性重构的生意。
卖药是终点,但不是路径。
AI公司能不能自己卖药?当然可以。但那是终极选择,不是主要路径。
真正的路径是建立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的药物研发流程,成为
行业的中台。
就像AWS不做APP,但APP都得跑在AWS上。
平台是路径,但数据才是护城河。
AI制药真正的护城河,不是模型,而是数据。
而数据分四类:
结构性大数据:分子结构、基因序列、蛋白结构;
实验数据:临床前验证、毒理、ADMET实验数据;
表型数据:细胞图像、器官模型、动物实验;
临床数据:病人疗效、生物标志物反应、剂量曲线。
这些数据极度稀缺、昂贵且难以复刻。
一旦构建起完整的数据库闭环,AI平台的价值就开始指数级增长,像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像OpenAI的模型训练。
AI制药的核心不是卖药,而是
把数据转化为价值的能力。
6. 结语:
AI制药的未来,不属于药企,也不属于AI公司,而属于“懂两边的人”
未来,AI制药的主角不会是“算法最强”的公司,也不是“最懂临床”的药企,而是能把AI与药学融合起来的那批“中间人”。
他们可能是:曾做药物化学的AI博士、曾做FDA注册的AI工程师、也可能是风投背景的医药产品经理。
这门生意既需要
长期主义(因为药要10年)、也需要
系统设计能力(因为研发流程极复杂)、还需要
认知穿透力(因为行业规则不透明)。
AI制药真正的商业价值,从来不是靠“卖药”来赚钱,而是靠“重新定义药物研发”来挣钱。它的终点不是一颗药,而是整个行业的“重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