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天然碱矿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赋存于中西部特定地质构造区,以河南桐柏矿和内蒙古阿拉善矿为核心,二者合计占全国已探明天然碱总储量的95%以上,是我国纯碱行业(尤其是天然碱法生产)的战略资源基础。以下按储量规模、品质及开发价值,梳理国内主要天然碱矿: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主脉中段,涵盖安棚镇、月河镇、吴城镇等区域,地处秦岭-大巴山造山带东段,地质构造复杂但矿层集中。
储量规模:已探明天然碱矿石储量超10亿吨(以碳酸钠计),占全国已探明天然碱总储量的80%以上,是全球罕见的超大型天然碱矿床。
矿石品质:碳酸钠(Na₂CO₃)平均品位高达45%-55%(部分核心矿层超60%),杂质(氯化钠、硫酸钠等)含量低,适合直接提纯为高纯度纯碱(轻质/重质)和小苏打(碳酸氢钠),提纯成本较其他矿低10%-15%。
开采条件:矿层埋藏浅(100-500米),呈层状、似层状产出,适合溶采法(定向注入淡水溶解碱矿后抽取卤水),开采效率高、成本低。
开发主体:中石化旗下河南中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是国家天然碱资源开发的龙头企业。
产能与产品:依托该矿建成180万吨/年纯碱(轻质+重质)、30万吨/年小苏打生产线,产品覆盖华中、华东及出口市场,是国内光伏玻璃、高端洗涤剂、医药级小苏打的核心原料供应商。
行业地位:贡献国内天然碱法纯碱产能的40%以上,是中源化学低成本竞争壁垒的核心支撑(吨碱成本较氨碱法低30%-50%)。
集中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银根苏木,地处贺兰山西麓冲洪积平原,是继桐柏矿之后国内第二大天然碱富集区。
储量规模:已探明天然碱资源量超10亿吨(以碳酸钠计),可采储量约6-7亿吨,单矿区规模全球领先(仅次于桐柏矿)。
矿石品质:碳酸钠平均品位35%-45%(部分核心矿层达50%以上),虽略低于桐柏矿,但仍属高品位矿,通过溶采提纯可生产高纯度纯碱。
开采条件:矿层埋藏较深(500-1500米),地质构造复杂(含多层盐岩、泥岩夹层),但通过水平井定向溶采技术(精准控制卤水抽取路径)解决了深部开采难题,实现规模化生产。
开发主体: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旗下内蒙古银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博源控股为民营化工巨头,实控人戴连荣)。
产能规划:
一期工程(已投产):150万吨/年纯碱+100万吨/年小苏打,配套溶采系统(日处理卤水2.5万立方米),2023年逐步达产,使博源控股纯碱总产能跃升至200万吨/年以上。
二期工程(规划中):新增630万吨/年纯碱+80万吨/年小苏打,总产能将达830万吨/年(纯碱),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天然碱生产基地。
行业价值:依托自有资源,博源控股纯碱成本较外购矿石企业低10%-15%,直接匹配光伏玻璃、锂电碳酸锂沉淀剂等新兴需求,重塑国内纯碱供需格局。
除桐柏、阿拉善两大核心矿外,国内其他区域存在少量中小型天然碱矿,多为伴生资源或低品位矿,开发价值较低,主要包括:
位置: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都兰县,柴达木盆地东部。
储量与品质:探明储量约5000万吨(以碳酸钠计),碳酸钠品位30%-40%,多为盐湖伴生矿(与石盐、芒硝共生)。
开发现状:以小规模露天开采为主,主要用于本地化工企业(如青海盐湖股份)联产小苏打,未形成规模化纯碱产能。
位置: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哈密市伊吾县。
储量与品质:探明储量约3000万吨,碳酸钠品位25%-35%,矿层分散,杂质含量较高(需复杂提纯工艺)。
开发现状:以民间小矿为主,产能低(合计不足50万吨/年纯碱),主要供应新疆本地玻璃、洗涤剂企业。
位置: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
储量与品质:探明储量约1000万吨,碳酸钠品位30%左右,矿层薄(单层厚度<2米),开采成本高。
开发现状:已停产多年,因资源禀赋差、环保压力大,暂无重启计划。
国内天然碱矿呈现“北有阿拉善、南有桐柏”的双核心格局,二者合计占全国95%以上储量和产能,是天然碱法纯碱产业的绝对支柱:
桐柏矿:以高品位、浅埋藏、成熟开发,支撑中源化学(中石化系)的稳定供应与成本优势;
阿拉善矿:以超大规模、深部溶采技术突破,推动博源控股(民企系)成为全球天然碱产能领跑者。
未来,随着阿拉善二期投产(830万吨/年纯碱),国内天然碱法产能占比将从当前15%提升至25%以上,进一步挤压氨碱法、联碱法空间,重塑纯碱行业“低成本、绿色化”竞争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