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法喜自来
 · 广东  

$运达科技(SZ300440)$ 被低估的轨交智控龙头!运达科技暗藏3大增长引擎,后市值得期待?

原创 股董会 股董会
2025年07月17日 11:00 北京 2人 星标请点击上方关注“股董会”,及时收到资讯
一、公司概况
运达科技(300440)于2015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起源于1992年西南交通大学校办企业。公司始终秉持“让交通更安全便捷”的使命,作为轨道交通智能系统供应商,面向国铁(含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地方地铁、城际铁路等)、城轨(含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市域铁路等)、职业院校三大客户群体,在机车车辆、牵引供电、铁路运输三大业务板块进行产品线布局 ,提供智慧培训、智能运维、智慧车辆段、智能牵引供电、智能货运等解决方案及运维服务。目前公司拥有千余名员工,业务覆盖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设立200余个网点,能够24小时为用户提供服务。
二、财务分析
(一)营收与利润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9.85亿元,同比下降16.88%;归母净利润4880.71万元,同比下降49.62% ;扣非净利润4290.65万元,同比增长15.22%。从单季度数据来看,第四季度营业总收入5.32亿元,同比下降18.02%,归母净利润926.96万元,同比下降85.23%。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8615.95万元,同比上升83.58%,归母净利润 -1180.53万元,同比上升38.98% 。公司营收和利润波动,主要与轨道交通行业项目周期、交付验收时间等因素有关,部分项目推进延迟影响了收入确认。
(二)资产负债
截至2024年末,资产重大变化方面,交易性金融资产合计较上年末增加608.85%,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5.19个百分点;货币资金较上年末减少34.66%,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3.76个百分点 ;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较上年末减少8.63%,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2.37个百分点;商誉较上年末减少22.86%,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1.43个百分点。负债重大变化方面,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较上年末减少80.37%,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1.36个百分点;短期借款较上年末减少27.64%,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0.62个百分点 ;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较上年末减少6.04%,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应付职工薪酬较上年末减少26.05%,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下降0.34个百分点。
(三)现金流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2亿元,同比增长10.84%;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 -1.04亿元,同比减少3996.8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 -1.47亿元,上年同期为2968.63万元。经营现金流增长表明公司主营业务现金获取能力增强,而投资现金流净额为负且筹资现金流净额减少,可能是公司在进行项目投资和偿还债务等。
(四)关键财务指标
2024年毛利率37.2%,同比增7.58%,净利率5.29%,同比减37.42%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总计1.95亿元,三费占营收比19.77%,同比增2.77%,每股净资产3.63元,同比增1.82%,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36元,同比增11.04%,每股收益0.13元,同比减40.91%。毛利率上升可能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或成本控制,净利率下降则是由于营收下降幅度较大,且三费占比增加。
三、业务分析
(一)智慧培训解决方案
运用数字孪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针对国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培训要求,提供智能化培训系统解决方案,覆盖列车驾驶、行车指挥等完整场景和各专业岗位。形成“1+2+N”产品体系 ,通过语音动作识别等技术实现创新。已在国内18个铁路局、主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及院校等广泛应用,还拓展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印尼雅万高铁、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等项目 ,并出口伊朗、埃及等多个国家。
(二)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采用物理传感、图像识别等技术,以车辆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核心,实现列车监测及场段检测设备互联互通,完成车辆运行智能分析等核心功能,保障列车安全可靠、提效节能。已在国内主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广泛应用,助力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
(三)智慧车辆段解决方案
服务于国铁和城轨客户,聚焦提升车辆段运营质量与效益,以保障安全生产为前提,围绕“强化车辆维保质量管理、提升运用效率”,建设“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 ,融合物联网、AI等前沿技术,打破“数据孤岛”,实现车辆运用、整备、检修等环节信息无缝衔接。
(四)智能牵引供电解决方案、智能货运解决方案及运维服务
智能牵引供电解决方案由子公司汇友电气、恒信电气负责,智能货运解决方案由子公司成都货安、嘉兴运达负责,运维服务由子公司运达服务承担,分别在各自领域为轨道交通提供支持,保障轨道交通供电稳定、货运智能高效以及设备设施的良好运维状态 。
四、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研发投入金额较高,虽然2024年研发投入金额为7885.6万元,同比下降35.46%;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01%,相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但此前多年持续投入使得公司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积累深厚,能够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
(二)产品体系优势
拥有完备的产品线布局和系统解决方案,覆盖轨道交通多个业务板块和环节,能够一站式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相比单一产品供应商具有明显优势。
(三)市场与客户资源优势
业务遍及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与18个铁路局、主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及众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客户资源丰富且优质,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
五、风险分析
(一)行业政策风险
轨道交通行业受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国家对轨道交通建设投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减少投资规模或放缓建设速度,公司业务将受到冲击。
(二)市场竞争风险
随着轨道交通智能化市场发展,越来越多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加剧,如果公司不能持续创新、保持成本和服务优势,可能面临市场份额下降风险 。
(三)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2024年末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2253.66% ,2025年第一季度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1921.03%,存在应收账款回收困难,影响公司现金流和利润的风险。
六、发展展望
公司将持续贯彻“3351”战略规划,深化数智技术在各解决方案中的应用,如在智慧培训解决方案中重点建设多元综合AI交互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公司有望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特别是轨道交通建设需求旺盛的发展中国家。同时,国内轨道交通建设持续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以及既有线路的升级改造,将为公司带来业务增长机会。但公司需关注财务风险,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提升资金回笼效率,以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