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创新药火了,被忽视的互联互通标的暗藏先“基”

用户头像
范范爱养基
 · 四川  

港股的大医药医疗板块今年有多火?

根据恒生指数官网数据,截至2025.8.19:今年全部翻倍~

不过拉长时间看,距离2021年前高,还有一定空间~

港股医药or港股医疗 ?

最近来问两者区别的人多了起来,趁最近回调,正好简单聊聊。

很多人以为医药和医疗是一回事,实则不然。

简单来讲:

医药更侧重于药品的研发、生产,像创新药企就是其中的主角;

医疗范畴更广,除了医药部分,还囊括医疗设备的制造、医疗服务的提供、药品的流通分销等环节。

二者投资逻辑也不同。

医药:股涨跌多与管线进展相关,III期临床成功可能推高股价,新药未通过医保谈判则可能导致市值缩水,考验的是对研发周期、专利风险、国际化能力的判断。

医疗:更贴近民生刚需医疗设备企业业绩受基层采购政策影响,连锁医疗服务机构增长看门店扩张与客单价,流通企业则受带量采购渠道变革影响。它是赛道,却能在政策波动中保持相对稳健。

非要二选一吗?

成年人不做选择,如果可以,当然全部都要,并且首选港股

因为港交所早就靠着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独特优势,成了全球生物科技公司的聚集地,并且藏着不少A股买不到的稀缺标的,既有硬核创新药企业,也有产业链上下游的医疗配套,刚好覆盖医药和医疗的机会。

港股医药相关有三大行业指数:

恒生创新药指数:反映业务与创新药研究、开发及生产相关的香港上市公司之表现,目前成份股数量为37只,主要是专注于创新药研发、生产的企业,还涵盖 CXO、医疗器械等板块。

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反映恒生综合指数里主要经营医疗保健业务成份股公司的表现,现有成份股68只,涵盖制药、生物科技、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等多个细分领域。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映香港上市生物科技公司的整体表现,成分股有50只,涵盖药品、生物技术、医疗设备及用品、药品分销等行业。

从“风险收益特征”来看:

创新药指数弹性最大:因成分股集中且专注高增长赛道,短期爆发力强,但波动更高。

医疗保健指数更稳健:成分股分散,包含需求稳定的医疗服务与分销板块,抗周期性强。

生物科技指数居中:兼顾创新与产业配套,估值处于历史洼地,修复潜力显著。

综上小结:

医疗保健指数 > 生物科技指数 > 创新药指数。前者覆盖医药医疗全产业链,后两者逐步收窄至细分领域(创新药)。

无论是细分行业分布还是成分股数量,“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介于“恒生医疗保健指数”与“恒生创新药指数”之间,适合希望兼顾生物科技全产业链的投资者。

以下为“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前10大重仓股:

能看到,上周公布业绩超预期的$京东健康(06618)$ 也在其中~

京东健康2025年中期业绩:上半年实现总收入为353亿元,同比增长24.5%;净利润达35.7亿元,同比增长35%!京东健康过去12个月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突破2亿!京东互联网医院日均问诊单量超过50万。

这是催化指数上周大涨的一大原因!

截至2025年8月15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近一年涨跌幅为121.58%,近三年涨跌幅为30.54%。其最新市盈率(PE)为31.23倍,位于近十年19.92%分位处。(是目前少有的未高估的板块~)

此外,恒生生物科技指数采用市值加权方式,每季度都会调仓,并设有缓冲区机制,以维持成分股数量稳定。其流动性要求通过投资类指数的换手率测试,确保成分股具备足够的交易活跃度。

目前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产品中,我关注到一只去年入选港股通标的的ETF是$华夏恒生生科(03069)$ 全港生物科技ETF中最低(管理费仅0.4%)

它采用全面复制策略,直接投资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成分证券,“跟踪误差”比同类QDII产品小很多。

纳入ETF互联互通标的,意味着你用手头的A股账户就能直接买,不用另外开通海外账户,更不用操心QDII额度的问题。

顺带说一下,华夏恒生生科(3069.HK)由华夏基金(香港)发起,华夏香港是内地华夏基金的全资子公司,与母公司在ETF领域的领先地位一致,其在ETF产品布局上同样广泛,产品线覆盖了多种资产类别,包括核心宽基、热点行业主题、商品、境内外市场、策略指数等。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3日,除华夏恒生生科外,$华夏恒生科技(03088)$ 、华夏恒指ESG增强ETF近一年涨幅均超过60%,足见其在港股ETF领域的前瞻布局~@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基金 #近十年新高!沪指突破3731点!# #白酒股持续走强,酒鬼酒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