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装修半年后,感觉定制家居行业不值得投资

用户头像
way2free一飞冲天
 · 广东  

最近刷到了几个讲$欧派家居(SH603833)$$索菲亚(SZ002572)$ 的,看了下索菲亚的股价,居然跌到了13元了,幸亏去年18/19元左右清仓了。

之前买入最主要是自己要旧房翻新,关注了这个领域,核心的逻辑有几个:

第一是觉得存量房翻新能填补新房减少的空缺,毕竟存量房越来越多,差不多到期了又要重新装修,这样下来,装修就成了永续行业,市场需求应该不缺。

第二是是觉得这个行业现金流应该挺好的,抛开工程类项目(该暴雷的都爆了),面向toC模式的,都是先收钱、再生产,所谓的工业4.0,个性化生产,0库存。

第三是觉得头部企业会受益,市场份额会集中于龙头,且龙头也开始横向扩张,从衣柜到橱柜,从橱柜到门窗,从单品到整装,还是有很多增长空间。

但去年开始真正装修,我发现了几个问题。

一是这行业的竞争远没到份额集中的时候。

我们跑了各种家居城,从高端到低端,十多个店铺,看了一圈又一圈,真的看不出各个品牌有啥差异,价格战是必然的,基本套餐价都是800~900,但门店挣钱靠的是增项加价,最终算下来1400~1600已经不错,尤其是抽屉、面板、厨房的一些定制、拉手、灯光等,都有大量的增项。

品牌上市公司已经很多了,欧派、索菲亚尚品宅配$金牌家居(SH603180)$ 、志邦、好莱客、我乐、皮阿诺一大堆,还有很多非上市公司但看不出有啥不好。还有兔宝宝这类板材厂商,也开始做定制家居,也有门店。品牌商通常不太做非常定制的内容,包括圆弧、特殊一点的板材、特别一点的橱柜尺寸等,做的话就特别贵。

后来感觉这类还是贵,就开始跑材料城,这里面有很多本地厂商的经销门店,套餐价跟上市品牌倒也差不多,但是增项部分相对少,可以提供更多的定制化内容,但也看不出大家有啥差别,而且这类非品牌更强调板材的厂家,是红棉花,还是兔宝宝,还是万华板,还是千年舟,是莫干山,还是华富立,所以这类店基本是板材+加工费+安装费的定价模式,已经非常透明了。

理解了这一层,又有大湾区地理优势,附近工厂很多,于是就开始跑工厂,各种小红书、抖音引流的工厂都跑了好几个,跑了一圈下来,对这个行业了解更多了。

首先,工厂都是大同小异的,因为加工流程都一样,开料、封边、打包。要说差别,也就是看厂家合作的板材真实不真实,用的胶是不是德国胶王,工厂车间的感觉好不好。有个工厂是给高定品牌做代工的,车间环境最好,价格也相对高一些,1000元一平米,有个工厂稍微low一些,摆放杂乱脏。便宜的,能到600多一平米,赠送各种增项,还是很划算的。

其次,现在工厂都开始做F2C,也就是factory 2 Customer,原因主要是行业不景气,经销商的量填补不了产能,被迫下场,拓一些新的路径,其实这个路径挺好的,通过互联网打通工厂与客户,相比经销商,节省了大量的开店成本和人力成本,网上直播工厂的现场情况,也让客户能第一视角看到实际产品的情况,而且工厂直供,定制化程度可以更高,想要什么样的料都可以。

最后,这些工厂都不太看得起欧派索菲亚之流,都说大家的机器设备都差不多,他们的工厂用的板材可以根据客户来选,他们也会接很多高定的品牌代工,而欧派索菲亚算是中低端为主,走量的板材都比较一般。

不管怎么说,最后选择了朋友推荐的工厂,价格很可以,老板人比较爽快,蹭了老板请另一个签约客户的一顿饭,对上了眼神,后面的沟通也很顺畅,交付也很及时,从最终定图纸到安装就两周时间。

扯远了。

这里想表达的是,从产品维度,同质化很严重,行业竞争很难有差异化的东西,份额要集中也不容易,而且互联网渠道冲击之下,欧派索菲亚传统渠道模式,未必很好,毕竟要给渠道非常高的利润,总需求量下降的话,经销商也会卷,而且会更加依赖低价套餐引流+增项挣利润模式,这个模式又会被客户吐槽,可能会更加的推动互联网销售模式,而这些模式可能和这些品牌不太一样,会冲击这些品牌的市场。

二是这个行业的定制模式,无法通过规模来扩张利润。

原先我也认为扩张会降低成本,但随着自己真正在搞装修,才发现这里面最大的投入并不是板材、不是加工,而是设计和交付,这块都是靠堆人力。我因为直接找工厂做的,所以各种增项老板都送,后来老板说,这些板材其实也不太贵,加工也没啥,机器在那里都是自动按电脑设计图纸自动切割开料,工人在那里就是放放板材,贴边啥的其实也没那么玄乎,机器只要买了,做多做少也差别不大。

送其实不会增加太多成本,主要成本在于人。

一是设计师,因为定制最复杂的地方,在于设计师和客户的沟通,设计师承担了把需求到最后板材切割的桥梁,这个确认过程非常长,要消耗大量的设计师时间,测量至少两次以上,沟通的时间一般都有两周。 二是安装师傅。各个板材最后要靠人到现场进行拼装,很多还要再现场裁剪啥的,工人上门一天也要不少钱。

所以,定制模式不像纯产品化的模式,规模扩张后利润会快速增加,定制靠人,虽然没了库存,但是缺少了边际效益。

第三,装修市场的规模可能没有想象中乐观。

这大半年跑了无数次各种装修市场,总的感觉真的是客户不多,后来也跟几个老板聊天,不是做定制家居的,是其他材料的,也都说这两年不知道为啥少了很多客户,能上门的客户,他们现在报价都很实在。

可能是旧房翻修还没到爆发的时间?新房交付又萎缩?

总之,看到这样的势头,赶紧挣了点小钱就卖掉了索菲亚

当然个人判断也不一定对,买也有很多理由,原先的逻辑也部分成立,不过确实要等待旧房翻修市场能起来,另外,这些公司的估值已经很低了,几乎成了红利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