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door(OPEN)$ 我先叠个甲,我的投资逻辑跟很多粉丝不太一样。我相信很多粉丝的投资逻辑是基于大A追涨杀跌原则的(因为大A有封板),所以一旦势头突破直接重仓杀入,然后势头不对全仓跑路。没有问题,任何的交易策略只要能赚到钱,并且长期赚到钱,我觉得就是好策略,给大家点赞。
我的策略是基于稳健基石(Beta) + 高风险高回报(Alpha)去构建的,我之前也回复过这个问题,我的仓位恨不得将近一半都是SP500,无论是因为大厂401k不让买股票也好,还是一些IRA因为税的问题懒得频繁操作,所以我压箱底的beta基本就是大盘收益。众所周知SP500每年的收益在10-12%左右,我相对来说比较满意(不满意也没办法因为不让买个股)。这部分收益是我投资安全感的来源,它像一艘巨轮的压舱石,无论风浪多大,都能保证我的组合不会倾覆。
也正是因为我的SP500仓位如此之高,我必须通过高回报的个股选择去追求高alpha的超额收益,这也是为什么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构建小仓位,持续不断的发掘新的高额回报的股票比如说BBAI$BigBear.ai Holdings(BBAI)$ , OPEN,TEM, NIO这种。除此之外我还有一些当时买入低估的大蓝筹股/基本面很好的成长股,比如说UNH$,比如说GOOG$谷歌C(GOOG)$ ,当时PE都极低,虽不能说逆境反转吧,但是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他们是我的第二层防御层低估的蓝筹股。我的逻辑本质是超级稳健投资+超级风险投资(VC)的综合体,最终让我的整个portfolio达到一个让我舒服的风险平衡。所以OPEN对我来说是一只成功且极致的风险投资股,从6毛杀入1~1.5%仓位,三个月翻了10倍,自己涨成了我的重仓股之一。当然这里面其实可以有更好的调整仓位的策略,但是后续KAZ作为CEO之后坚定了我长期持有OPEN的决定,一直都没有调仓。
然后就是关于OPEN的投资逻辑。既然我是接近VC的投资逻辑,可能很多小白粉丝宝宝也不是很懂VC我简单解释一下:VC并不指望每个项目都赚钱,60~70%的项目会亏损(甚至清零),20~30%的项目接近2~3倍的回报,10%左右的项目贡献大部分的回报10x, 50x甚至100x。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公司哪怕能做到1~2倍的回报对我来说是不够看的,我需要找到10倍甚至是100倍的潜力股。这种高潜力也必然意味着高风险。这也是为什么OPEN哪怕之前从7毛钱涨到4.85,再跌到1.6我都不走的原因,因为对于我来说走和不走回到1.6没有什么区别。
说回到OPEN的基本面,最初我的定位就是价值回归,看过我之前的帖子会发现,他7毛钱的时候市销率只有0.5,账上不少现金短期倒不了,股价只有几毛钱,但是降息周期马上打开了,高利息让房地产苦不堪言,大统领又很支持地产,综合这些信息OPEN还有什么代币化等概念,对于一家拥有海量数据的公司来说低得离谱,后来他也活生生从我的一个卫星股涨成了我的重仓股。但是从KAZ来了之后基本面变了,他的能力和视野是千金难买的,顶级管理团队,潜在的裁员和人员整合,万亿级别的市场,海量的卖家数据,这个标的太稀缺了。挽救Shopify于水火的COO又不是傻子,不然他没必要跳这个浑水。这场局不会是一两个月就能看到很快成果的如果持有OPEN必须要有耐心,这次的回调也都是预料之中的,我甚至觉得他10刀的时候应该选择增发或者宣布ATM,让账面的现金更好看一些,有足够的资金新CEO来才大有作为。
当然如果你单纯的看技术面,现在的这个补缺口是强支撑,到底撑不撑得住明天就知道了,如果反弹,那向上的趋势继续,如果继续往下,那可能就是类似上次4.85到1.6的大规模回调了。但无论短期走势如何,我想再次强调我的核心观点:投资是一场基于深度认知和风险管理的远行。 你需要构建一个适合自己的、攻守兼备的系统。对我而言,就是用SP500的“确定性”去守护基本盘,然后用VC式的眼光和勇气,在严格的仓位控制下,去捕捉那些能改变游戏规则的“不确定性”。
这依然是遍地黄金的时代,找到好的标的,基于深度思考拿住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