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U 液冷技术深度拆解与产业链风险机遇

用户头像
科技财眼
 · 湖北  

当 AI 算力演进至 “单 GPU 功耗超 1000W、机柜功率达 100kW” 的阶段,传统风冷技术已触及物理极限(散热效率不足、功耗占比过高),GPU 液冷技术成为支撑算力持续突破的 “基础设施级技术”。本文从技术原理、降本逻辑、市场空间及产业链机会展开,为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技术原理:两类主流方案,核心是 “液体替代空气”
液冷技术的底层逻辑是利用液体(导热系数约为空气的 25 倍、比热容约为空气的 4000 倍)的高效热传导特性,解决 GPU 高功率密度下的散热难题,目前商业化落地以两类方案为主:
1. 冷板式液冷:间接散热的 “当前主流”
技术路径:在 GPU 芯片表面贴合金属冷板(材质以铜为主,兼顾导热性与成本;部分高端场景用铝 + 涂层),冷板内部设计微通道(流道直径通常 0.5-2mm),冷却液(水基冷却液或电子氟化液)在微通道内循环。散热流程:GPU 热量→冷板(间接接触)→加热冷却液→冷却液流至外置散热器(通过风扇或自然冷却实现液 - 气热交换)→冷却后冷却液回流至冷板,形成闭环。核心优势:改造难度低(无需改变服务器整体结构)、成本可控,当前在 AI 数据中心的渗透率超 60%,是英伟达 H100、AMD MI300 等芯片的主流散热方案。
2. 浸没式液冷:直接散热的 “终极方向”
技术路径:将 GPU 服务器整机或核心部件(主板、GPU)浸没于不导电的氟化液中(需满足介电常数≥2.5、沸点 40-60℃,适配相变散热),利用液体直接吸收热量。散热流程:GPU 热量→直接传导至氟化液→氟化液受热后或蒸发(相变,吸收大量热量)、或自然对流至顶部冷凝器→冷凝器将气态氟化液冷凝为液态,自然回流至箱体,完成循环。核心优势:散热效率比冷板式高 30%-50%,无机械运动部件(风扇、泵可简化),可靠性更高,但当前成本是冷板式的 2-3 倍,主要用于超算、高密度 AI 集群等高端场景。
二、核心价值:从 “散热工具” 到 “降本增效引擎”
液冷的价值不止于 “降温”,更在于通过系统级优化实现 “降功耗、提算力、增密度”,最终落地为经济效益:
系统功耗降低 30%-40%
移除风扇:风冷服务器中风扇功耗占整机功耗的 15%-20%,液冷可完全或部分移除风扇,直接节省这部分能耗;
抑制漏电:GPU 静态漏电功耗占比随温度升高而上升(温度每升 15℃,漏电功耗翻倍),液冷将核心温度稳定在 50-60℃(风冷通常 70-80℃),可降低漏电功耗 20%-30%;
优化 PUE:液冷数据中心 PUE 可降至 1.1-1.2(风冷通常 1.5-1.6),以一个 10MW 数据中心为例,年耗电量可减少约 360 万度(按 PUE 差 0.4 计算)。
释放 GPU 巅峰算力GPU 在高温下会触发 “降频保护”(通常温度超 85℃时降频 10%-15%),液冷维持低温环境,使 GPU 持续运行在最高 boost 频率,算力释放率提升 10%-20%—— 对 AI 训练场景而言,算力提升直接意味着项目周期缩短、成本降低。
提升机柜密度 3-5 倍风冷机柜受限于风道设计,功率密度通常 10-20kW / 柜;液冷无需预留风道,机柜密度可提升至 30kW / 柜(冷板式)或 100kW / 柜(浸没式),大幅降低数据中心的土地、土建成本。
三、投资逻辑:2025 年市场破千亿,产业链 3 大核心环节
液冷的投资确定性源于 “算力需求→GPU 功耗→散热刚需” 的强传导逻辑,市场空间与产业链机会清晰:
1. 市场规模:高增长确定性强
全球维度:高盛预测,2025 年全球液冷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 120 亿美元,2023-2025 年 CAGR 达 45%,其中 AI 数据中心贡献 70% 以上需求;
国内维度:据 IDC 数据,2023 年国内液冷服务器渗透率仅 12%,2025 年有望提升至 35%,对应市场规模超 500 亿元,年增速超 60%。
2. 产业链机会:聚焦 “高壁垒、强需求” 环节
(1)冷却液:核心介质,氟化液是关键
冷却液是液冷系统的 “血液”,其中浸没式所需的氟化液技术壁垒最高(需具备介电、低毒、可回收等特性),国内企业中:
巨化股份:氟化工龙头,具备电子级氟化液规模化产能,已进入国内头部 AI 服务器厂商供应链;
新宙邦:电子化学布局完善,氟化液产品通过多家服务器厂商验证,适配相变浸没场景。
(2)液冷板:冷板式核心部件,微通道设计定优劣
液冷板直接与 GPU 接触,其微通道的流道设计(影响散热效率)、密封性(防漏液)是核心壁垒,国内玩家:
飞荣达:深耕散热部件,液冷板产品适配英伟达、AMD 主流 GPU,已批量供货;
银轮股份:传统热管理龙头,切入液冷板赛道,客户覆盖国内头部服务器厂商;
祥鑫科技:具备液冷板一体化成型能力,成本控制优势显著。
(3)系统集成:技术整合者,掌握下游话语权
系统集成商需具备 “方案设计 + 部件整合 + 工程交付” 能力,是液冷项目落地的核心环节,国内领先企业:
英维克:液冷领域龙头,冷板式、浸没式方案均成熟,客户包括字节、阿里、英伟达;
高澜股份:早期布局液冷,在储能 + AI 双场景发力,具备全链条方案能力;
网宿科技:依托 CDN 业务切入液冷,聚焦边缘计算场景的中小型液冷方案。
四、风险提示:3 大潜在不确定性
技术路径风险:当前冷板式是主流,但浸没式(尤其是相变浸没)因散热效率优势被视为长期方向,若未来浸没式成本快速下降,可能对冷板式相关企业(如液冷板厂商)造成冲击;
商业化节奏风险:液冷数据中心改造成本是风冷的 1.5-2 倍,若 AI 应用落地不及预期、算力需求增长放缓,可能导致液冷渗透率提升滞后;
竞争加剧风险:当前液冷赛道热度上升,传统散热厂商、家电企业(如美的格力)纷纷切入,可能引发价格战,压缩行业利润空间。
总结
GPU 液冷是 AI 算力突破物理瓶颈的 “必选项”,其价值已从 “技术工具” 升级为 “降本增效引擎”,具备长期成长确定性。投资者可重点关注两类标的:一是高壁垒核心部件厂商(如氟化液、微通道液冷板企业),二是具备下游客户先发优势的系统集成商,同时警惕技术路径切换与商业化节奏不及预期的风险。$英维克(SZ002837)$ $新宙邦(SZ300037)$ $巨化股份(SH60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