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京沪高铁路网服务费:现在怎么定价,未来会怎么变?

用户头像
无所乐誉
 · 广西  

想把京沪高铁路网服务费的定价逻辑和未来走向搞明白,我们可以通过一连串问题一步步拆解。这不只是关系到一家公司的赚钱模式,更触碰到了中国铁路改革的核心问题。

首先得说清楚,到底什么是路网服务费?它和普通的车票收入有啥本质区别?其实很简单,比如一列从西安开往上海的高铁,它并不属于京沪高铁公司,但要走京沪高铁的轨道,这就像私家车走收费高速要交过路费一样,得给京沪高铁公司一笔费用,这就是路网服务费。而这趟列车卖票赚的钱,是归它自己所属的运输公司的。对京沪高铁公司来说,这笔收入已经超过它自己开列车(也就是本线业务)的车票收入,占总营收的六成多,是它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搞懂了定义,接下来就得问,这笔关键费用具体是怎么定的?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现在京沪高铁的路网服务费不是市场上各公司竞争定出来的,而是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也就是国铁集团,按照标准成本定价的原则统一规定的。这更像是铁路系统内部的一套结算办法,核心目的是覆盖线路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它的价格构成挺复杂,主要包括这几部分:线路使用费按每列车行驶一公里多少钱来算,具体金额要看列车走的是哪段路、这段路忙不忙,比如北京南到天津南这段就是特一类繁忙线路的第一档;16节车厢的重联列车,比8节车厢的单组列车费用高大约50%。接触网使用费按每万总重吨公里多少钱算,简单说就是列车用电力的费用。还有车站旅客服务费等,涵盖列车在车站停靠、上水、售票等服务产生的费用。这套定价机制的形成,根源在于中国铁路网一直采用路网合一、集中调度的运营模式。要让全国的列车能高效、安全地跨线行驶,就需要一个有足够权威的中枢部门来统一指挥和结算费用。而且铁路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定价时必须考虑公益属性,不能只想着赚钱。

那么这样的定价方式,给京沪高铁的运营带来了哪些明显影响呢?它又是怎么塑造现在运营状态的?一方面,统一定价保证了全国铁路网能互联互通,跨线列车可以顺畅通行,形成了很强的网络效应。但另一方面,价格调整又慢又不灵活,没法及时跟上市场供需的变化。比如旺季车票紧张、需求旺盛的时候,费用不能往上调来平衡需求;淡季客流量少的时候,也没法通过降价吸引更多列车走这条线。对京沪高铁公司来说,要想增加收入,更直接的办法是多开跨线列车、提高长编组列车的占比,而不是主动调整路网服务费的价格。

了解完现在的情况,大家可能会问:接下来路网服务费会不会走向市场化定价?走这条路又会遇到哪些机会和难题呢?市场化改革确实是目前大家讨论的一个重要方向。推动它的动力可能有几个:国家政策鼓励铁路行业搞市场化探索;京沪高铁是上市公司,本身就想提高资产的回报率;另外还有民航、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带来的竞争压力。可能的改革路径大概会分步骤来:第一步先在一定范围内搞浮动定价,比如允许对特别忙或特别闲时段运行的列车,适当提高或降低费用,现在夜间列车的费用就是按标准价的40%算的。第二步是建立更细致的差异化定价体系,参考民航的做法,根据不同线路的拥堵情况、列车的速度等级,比如标杆车和站站停列车,实行好车好价。第三步是慢慢给铁路公司更多定价自主权,先在像京沪高铁这样的优质线路上做试点。

总结一下前面说的内容,我们能明白:现在京沪高铁路网服务费采用的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是当前铁路管理体制下的产物,它保证了铁路网的统一和高效,但也让价格没法灵活跟上市场变化。展望未来,大概率会走渐进式、结构化的市场化探索路子。之前京沪高铁已经在自己线路的车票上成功实行了七档浮动票价,这为路网服务费的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最终的目标,是在保证全国铁路网整体效率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更精细地用价格来调节资源配置,让京沪高铁这条黄金通道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达人秀 #雪球星计划# #雪球星达人# $上证指数(SH000001)$ $京沪高铁(SH601816)$ $广深铁路(SH6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