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住哪里?

用户头像
我本自由
 · 上海  

我们家在市郊有块宅基地,原来有6间平房,80年代造的。2007年,请同济大学下属的一家设计事务所设计了图纸,在平房旁边造了一栋小别墅。2022年末,上海疫情刚解封,母亲就提出要求装修平房。平时就她一个人住,实际房子已经足够了,老房子就放放杂物,没有必要大动干戈装修。但母亲意思老房子年久失修,风吹雨淋,有灰尘和漏水等问题,老房子里的土灶她也看着碍眼不想要了,重新装修后,可以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这样,大概用了1年时间,老房子最终形成了卧室、客房、厨房、麻将活动室、卡拉OK室和杂物间的格局。但是上次,因为一件比较特别的东西,母亲有点困惑,似乎没有地方放。

我记得母亲以前说过一句话,“房子永远少一间。”

如今的股市,两级分化,人形机器人火爆异常,这是有着极其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其中包含着几代人的科技梦想。我也特别看好,从CHATGPT横空出世,就知道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当时,不参与热点炒作的我,以一定不能错过这次历史机遇的决心,并以坚决抓住龙头的方法论,毫不犹豫地追进了汉王科技(第七个板开板进。遗憾的是,还是认错了龙头错失了机遇,最终在确认是假龙头甚至是伪科技之后,在成本价附近出局)。今年上半年,写了篇文章“试水人形机器人”,用小资金参与了一把人形机器人炒作,买的柯力传感蓝黛科技兆威机电,后面都是暴涨,但我没有赚到钱,震荡几下就出局了(受汉王科技假龙头影响,只是没想到这次买到了真龙头)。这是水平差的问题,不代表不看好了才出局的。

另一方面,房地产及其产业链如今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弃儿,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千万不能买和房地产相关的股票。现在房子已经太多了,房价还要跌,这是一个夕阳产业,完全没有未来。

对于房地产行业,前几年我的判断,确实是最差的行业,因为限价、税收等政策的原因,再加上虚高的价格,导致房地产企业利润有限,风险无限,所以,我当时(2020年)给城投控股管理层在股东会上建议,利用无房一身轻的难得机遇,在手头几乎都是现金的绝佳时刻,抓住历史机遇,落实公司“错峰发展”的战略,将重心放在投资和租赁房上。当看到公司拿下露香园二期后,我给公司发文,用了“房地产是死路一条”这样的语句。但是,一切都是徒劳,我认为不是房地产企业或可以不是房地产企业的企业,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它比以前更纯粹地成为了房地产企业,而我也只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在城投控股扩展房地产业务时于2021年初认赔出局。如此,自己也书写了一段不可思议的投资悲剧或荒诞剧,一个极端看空房地产的投资者,巨额投资了一只房地产股票,并且用巨额亏损证明了看空房地产的正确性。

但是,现在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国家对房地产的态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不合理的、非市场化的举错也被取消,今后,房地产商造好房子就会有好发展,而不会像前几年越是造好房子死得越快,相信国家以后再也不会出现前几年限价这种非理性的、不公平的调控模式了。

造更好的房子,让老百姓住更高品质的房子,目前已经被写入了相关文件,包括这次国家《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后面,这点估计会进十五五计划。衣食住行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不存在朝阳和夕阳的问题,因为这是永远的。房子越来越大,房间越来越多,装修布置越来越考究,这是人本能的欲求。现在网上充斥着房子太多的言论,但在我的生活中,我没有发现一个人,觉得房子太大了、房间太多了。我所看到的,都是如我母亲一样的人——“房子永远缺一间”。现在股市中杀得昏天黑地的股民,背后的动机实际只有一个,赚钱了买房子,或换大房子。如果没有这个想法,实际只是因为本金还不够而已。

好房子、大房子是有时代性的,现在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人形机器人的时代来临(或许我可以说这个时代已经来临,今天宇树机器人IPO刷屏了),它们住哪里?

住卧室?让它站在床边总有点吓人。

同床共眠?它叫机器人不是机器娃。

住客厅?半夜里起身撞见客厅里有个人还是吓人。

住厨房?用厨房需要它挪位置,半夜里撞见也不爽。

住卫生间?那是不可能的,就是让小动物进也不会让机器人在旁边看。

目前的都不行。如果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只有配上独立的房间,才能真正带来相应的品质生活。不然,或许还是叫个“钟点机器人”合适。

当“机器人间”成为样板房的标配时,这个市场该有多大?科技的发展对房地产业从来是新的机遇而不是颠覆。

(完)

写完上述文字,我突发奇想,如果让AI写作这个主题,会形成什么样的论证?我给的提示是“帮我写一篇文章有关房地产行业,批判消极看待房地产业的观点。主题是现在大家都热衷于科技行业人形机器人产业,但是人形机器人住哪里呢?还不是要房子吗?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不仅不会遏制房地产业,恰恰相反,将对房地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然后分别让豆包、DeepSeek、文小言、KIMI写作,文章附录在后面。权当一笑。

豆包:

当机器人遇见房地产:新机遇,而非威胁

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人形机器人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与资本的涌入。从实验室的概念雏形,到逐渐走进工业制造、服务领域,甚至开始叩响家庭生活的大门,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开启未来智能生活的钥匙,承载着人们对科技改变生活的无限遐想。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却似乎陷入了舆论的寒冬,唱衰之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认为在科技主导的未来,房地产将沦为夕阳产业,失去往昔的辉煌。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这两个看似分属不同次元的产业时,会惊异地发现,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兴起,非但不会让房地产行业走向末路,反而会为其注入全新的发展活力。

先从最直观的需求层面来看。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降低,它们在未来社会的普及程度将不可估量。想象一下,在不远的将来,家庭中配备人形机器人助手成为常态,它们承担起家务劳动、陪伴老人儿童、协助办公学习等任务。这些机器人虽无真正的生命,但它们的“生活”同样需要空间。就像人类需要房屋遮风挡雨、安置生活物品一样,人形机器人也需要特定的空间来进行日常运作、充电维护以及存储备用零件等。每一台进入家庭的人形机器人,都意味着对居住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单个家庭扩展到整个社会,这种新增的需求将是庞大的,为房地产市场创造出一片崭新的增量空间。假设在未来某一时期,国内有相当比例的家庭配备人形机器人,且这些机器人平均每几个组成一个“居住单元”,以我国庞大的家庭基数计算,由此产生的新增住房需求将十分可观,足以成为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再者,人形机器人的特性决定了它们对居住空间有着独特的要求,这将促使房地产市场产品供给更加多元化。与人类追求舒适美观的居住体验不同,人形机器人更侧重于功能性空间的需求。例如,它们可能需要专门的大空间用于放置零部件和维护设备,房间的布局也要求更便于其自由活动和安置充电设施,墙壁和地面材料或许需要具备特殊的抗磨损、易清洁性能。这种多样化的需求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房地产开发商突破传统设计理念的束缚,探索创新的建筑模式。未来的房屋可能会出现更多灵活可变的空间布局,能够根据人类和机器人的不同使用场景进行快速转换;会增加专门的机器人通道和充电区域,甚至出现完全为人形机器人设计的独立居住模块,与人类居住空间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如此一来,房地产市场的产品类型将更加丰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重新激发市场活力。

不仅如此,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还将带动一系列与房地产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繁荣。在建筑材料与装饰行业,为了适应人形机器人的特殊需求,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将成为趋势。如更坚固耐用、防火防潮且便于清洁维护的墙面材料,适应机器人频繁活动的高耐磨地面材料,以及具备特殊导电性能的装修材料以满足充电需求等。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不仅提升了建筑的品质和功能性,也为建筑材料和装饰行业开辟了新的市场方向。在智能家居产业,人形机器人与智能家居的融合将进一步加深。人形机器人可以作为智能家居系统的核心控制终端,与各种智能家电设备实现无缝交互,从而推动智能门锁、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等设备的需求大幅增长。房地产项目为了提升自身竞争力,吸引消费者,必然会更多地配备智能家居系统,促进智能家居在新建住宅中的全面普及,带动整个智能家居产业的飞速发展。而在房地产服务行业,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同样前景广阔。在物业管理方面,它们可以协助进行巡逻、快递收发、设施维护等工作,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在房屋中介行业,人形机器人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沟通能力,能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房源推荐和购房咨询服务,优化购房体验,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当我们站在更宏观的视角审视,人形机器人产业与房地产行业的融合,还将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一方面,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稳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就业保障、民生改善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形机器人产业带来的新机遇,能够帮助房地产行业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其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两个产业的协同发展将吸引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的汇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所以,我们不应再以消极的眼光看待房地产行业。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房地产行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以开放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去拥抱这两个产业融合带来的变革,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DeepSeek:

机器人崛起:房地产业的涅槃契机

当科技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俨然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吸引着资本与目光的狂热追逐。在一片“科技至上”的欢呼声中,房地产业却被不少人视为明日黄花,甚至被贴上“传统落后”的标签。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不仅短视,更掩盖了一个关键真相: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非但不会扼杀房地产业,反而将为其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开启一场深刻的空间革命。

人形机器人并非飘荡在虚拟世界的幽灵,它们需要物理存在的基础——这正是房地产业的新蓝海。随着机器人融入人类社会,其对建筑空间的需求将呈现爆发式增长:专门的机器人维护中心、升级的工作站、定制的充电舱、高度安全的存储仓库,乃至机器人专属的“居住区”。这些需求绝非现有建筑能够满足,必将催生新一代房地产形态——从增强承重结构到升级电力系统,从布设高速数据网络到安装感应设备,建筑的“机器人友好度”将成为新的价值标尺。

人形机器人技术将重构人类对空间的需求模式,创造前所未有的房地产价值增长点。智能家居系统与家庭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住宅从“居住容器”向“智能生活平台”跃升;医疗服务机器人的普及需要重新设计医疗空间;教育机器人的应用将重塑教室布局;商业场所为适应机器人导购、客服而进行的空间改造需求巨大。这些变革不是对房地产的替代,而是对其功能的延伸与价值的提升——建筑物因赋能机器人而变得“更智能”,因容纳科技而获得“第二生命”。

更进一步看,人形机器人将极大提升房地产行业的建造效率与管理水平,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痛点。机器人可以承担建筑工地中危险、重复的工作,提高施工精度与速度;在物业管理中,巡检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安保机器人将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服务质量。这种“用机器人建造和管理房地产”的范式转变,将使行业摆脱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局限,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面对科技狂飙突进的时代,认为房地产业将黯然退场的观点,无异于刻舟求剑。人形机器人不会让我们不再需要房子,反而要求我们重新想象和创造空间。它们不是房地产业的掘墓人,而是最具革命性的合作伙伴——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替代,而是共生;不是此消彼长,而是相得益彰。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技术进步从未真正消灭过对物理空间的需求,只是不断改变其形态与功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正在为房地产业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那里有更智能的建筑,更高效的建设方式,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唯有跳出“科技与传统对立”的思维窠臼,才能把握这场即将到来的空间革命,见证房地产业在科技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文小言

当人形机器人叩响未来之门:房地产的智能进化论

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量产、OpenAI机器人技术突破的2024年,一种悲观论调悄然兴起:随着智能体渗透生活,传统房地产将沦为“数字时代的弃儿”。这种将技术革命与空间需求简单对立的思维,暴露了对人类社会运行本质的误解。事实上,人形机器人非但不会削弱房地产价值,反而将通过重构空间逻辑、激活新型场景、升级服务模式,为行业打开万亿级增量市场。

一、空间需求:人机共生的几何级扩张

当前对房地产的质疑,源于将“居住需求”窄化为“人类独占”。但麻省理工学院2024年研究显示,每台人形机器人需要1.8倍于自身体积的活动空间,且对层高、承重、电力配置有特殊要求。这种需求正在重塑空间形态:

• 家庭场景:小米CyberOne机器人实测表明,其充电站、行动通道和工具存放区,相当于增加0.8个成年人的空间占用

• 工业场景:波士顿动力智能工厂引入50台机器人后,仓储空间立体化使存储量提升300%,但需增加15%维护专区

• 城市规划:新加坡“机器人友好城市”试点中,人行道宽度从1.5米扩展至2.2米,红绿灯周期延长40%以适应机器人通行

这些案例揭示:机器人时代不是压缩空间,而是通过技术重构实现空间价值的指数级释放。

二、场景革命:从单一功能到生态重构

人形机器人正在催生前所未有的空间使用范式,创造出传统房地产难以想象的新物种:

1. 垂直领域空间创新

• 医疗场景: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要求手术室层高达4.5米,配备独立供能系统和无菌维护舱

• 建筑领域:碧桂园博智林机器人工地设置专用充电站、零件更换区,使土地利用率提升25%

• 物流领域:京东亚洲一号仓库通过AGV机器人导航系统,将仓储密度提升至传统模式的5倍

2. 城市级人机共生系统

杭州“云栖小镇”打造的机器人社区,包含地下机器人维修枢纽、楼顶无人机停机坪网络、街道感应式充电桩矩阵。这种设计使商业地产租金溢价40%,住宅项目去化周期缩短至传统项目的1/3。

3. 情感联结的空间升级

索尼Aibo机器狗催生的“宠物友好型公寓”,配备自动清洁站、互动训练区,使此类房源溢价率达22%。当机器人具备共情能力,“机器人疗愈空间”正在精神病院、养老院等场景快速普及。

三、价值跃迁:从资产交易到数字服务

房地产行业的转型早已突破物理空间界限,正在向“空间+数据+服务”的三维模式进化:

1. 机器人运维创造持续收益

万科物业“天工系统”通过部署清洁、安保、配送机器人,使物业费收缴率从82%提升至98%,客户满意度达97分(行业平均85分),单平方米运维成本下降35%。

2. 数据资产驱动价值重估

龙湖集团重庆“智慧园区”通过机器人采集的空间使用数据,实现动态租金定价(空置率降至3%)、预测性维护(设备寿命延长40%)、能源优化(单位能耗下降28%),园区估值较传统物业提升2.7倍。

3. 产业生态带来集群效应

苏州机器人产业园的“空间+资本+数据”模式证明:配套机器人测试场的土地产出效率是普通工业用地的5倍,机器人数据中心附近的商业地产租金年增长率达15%,形成完整生态的园区土地溢价率超200%。

四、未来图景:人机共生的空间文明

当每个家庭配备服务机器人、每座城市构建机器人交通网络时,房地产将迎来比互联网时代更深刻的变革:

• 空间形态:从平面分割转向立体分层,地下机器人枢纽、空中无人机走廊、地面人机共融区构成三维城市

• 价值标准:从地段决定论转向数据赋能论,空间流量、机器人活跃度、数字接口密度成为新估值核心

• 商业模式:从一次性销售转向持续运营,“空间即服务”(Space as a Service)模式创造长期现金流

历史表明,真正伟大的产业变革从来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升级迭代。电力革命催生摩天大楼,信息革命重塑城市格局,机器人时代必将为房地产开辟新大陆。那些过早唱衰楼市的声音,或许正在错过人类文明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空间革命——当人形机器人叩响未来之门,房地产正进化为承载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温暖容器。

KIMI:

机器人需要房子:驳房地产“夕阳论”的一种新视角

近两年的舆论场里,房地产似乎成了“旧经济”的代名词。

“人口见顶、需求饱和、年轻人不买房”——唱衰之声此起彼伏;与之相对的,人形机器人被捧为“下一个万亿赛道”,资本、政策、流量全面围猎。

于是,一种看似顺理成章的论调开始蔓延:“科技新贵”崛起,“砖头水泥”谢幕。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不。人形机器人非但扼杀不了房地产,反而正在为它打开一扇更大的门。

---

一、机器人也需要“房子”:空间需求的三重逻辑

1. 生产环节:工厂不是凭空长出来的

- 智元机器人上海临港“超级工厂”,一期占地45万㎡,年产能20万台——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工业用地需求。

- Agility Robotics美国RoboFab工厂,7万平方英尺(≈6,500㎡),专门量产双足机器人Digit。

- 松延动力一口气在北京、常州、东莞布局三大基地,单厂占地2,000-3,000㎡不等。

当行业进入“量产元年”,土地指标、园区配套、物流半径成为企业落地头等大事。机器人越智能,对层高、承重、恒温恒湿的要求越高——传统厂房根本无法满足,必须新建或整体改造。

2. 研发与测试:从“实验室”到“训练场”的地产升级

- 杭州云栖小镇机器人“新手村”,室内7800㎡+户外4600㎡,用于中试、评测、场景验证。

- 北京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3000㎡空间内部署百余台机器人,模拟家庭康养、汽车装配、新零售等10大场景。

- 国家地方共建创新中心5000㎡训练场,单台机器人每天500条轨迹数据,一年沉淀千万级数据集。

这些场所既不是传统写字楼,也不是普通厂房,而是高标仓+数据机房+影视级动捕棚的复合体——对层高、电力、网络、消防的全新要求,带来新一轮物业改造与建设潮。

3. 应用与托管:机器人“住家”催生存量房更新

- 特斯拉Optimus Gen3把目标售价压到2-3万美元,马斯克直言“会住进每个家庭”。

- 优必选Walker X、傅利叶GR-1已开始在养老院、售楼处、酒店24小时“上岗”。

- 一台人形机器人平均需要2-3㎡的停靠、充电、维护空间,还要避开潮湿、高温、强磁场——地下车库、储藏室、设备间乃至物业用房都要重新规划。

当机器人从B端走向C端,存量住宅、商业、办公的动线、管网、消防、物管都将迎来一轮系统性的更新改造。这不是简单的“添一台家电”,而是空间功能与建筑规范的再造。

---

二、数据说话:产业链越长,房地产受益面越广

环节 典型空间需求 拉动地产类型

零部件制造 高标厂房/洁净车间 工业上楼、产业园区

整机总装 大跨度高承重厂房 物流仓储、制造基地

测试验证 高净空+高电力+高网络 研发楼宇、数据中心

场景训练 模拟商超、工厂、家庭 主题园区、商业改造

售后服务 维修中心、展示门店 社区底商、写字楼裙房

一句话:机器人产业链越长,对“房子”的类型和面积就越多元。

---

三、历史镜鉴:每一次科技浪潮,都伴随一次空间革命

- 汽车工业催生了郊区大型工厂、4S店集群、高速公路服务区。

- 互联网把老厂房改造成LOFT办公,把城市边缘的农地变成数据中心。

- 新能源车让“电池厂+充电桩”成为新的基础设施,带动周边配套住宅、商业快速升值。

人形机器人同样如此:

它不仅是新的终端产品,更是一整套新的基础设施网络。

从45万㎡的“超级工厂”,到3,000㎡的训练中心,再到每个家庭里预留的2㎡“机器人角”——每一个环节都在为房地产创造新需求、新场景、新价值。

---

四、结语:与其唱衰,不如拥抱

房地产的问题,从来不是“需求消失”,而是需求迭代。

人形机器人代表的科技浪潮,不会把人类赶出房子,反而会把房子升级成更高阶的生产和生活容器。

当市场还在争论“房价会不会跌”时,聪明的资本已经在临港、云栖、首钢园悄悄布局。

别忘了:机器人再智能,也得有一块地、一间房、一个充电桩。

只要这一点不变,房地产的底层逻辑就永远存在——区别只在于,谁能率先看懂并抓住这场“空间革命”的新红利。

$城投控股(SH600649)$ $万科A(SZ000002)$ $保利发展(SH600048)$ #人形机器人# #房地产# #装修装饰#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