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看不懂就不看

用户头像
我本自由
 · 上海  

中国平安是我的主力仓位,但我平时不大关注平安的信息,也不大发表关于平安的话题,最多到财报季,看一下相关数据,但只看第一页营业收入、利润、增长率等基本信息,再看一下分红。财报里面的内容,不是不想看,而是看不懂。既然看不懂,就不看了。

都说投资要讲确定性,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股,只做自己看得懂的股票,而对于保险公司,因财务报表极其复杂,所以,很多专业人士表示,不投资保险股,因为看不懂。很多散户对这些专业人士的立场表示认可,并跟随他们而回避保险股。

但是,散户你能看懂哪个公司?

散户跟随某些专业人士回避保险公司而投资其他公司,似乎践行了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看不懂的不投原则”,非常高大上,似乎年化复合增长已在路上。但是,散户自己选的公司都没有看懂,散户跟随的专业投资者选的公司更不会看懂,经过专业人士热心回帖解释而恍然大悟的“看懂”,不过是一种假象而已。尼采说过一句话,“没有事实,只有阐释”,在专业人士手中的专业问题,他说什么就是什么。我搞法律的,太清楚事实不同揉捏方式对结论产生的影响了。同样的材料,我可以让普通人相信被告人是坏人,也可以让普通人相信被告人是好人。所以,散户所谓的跟随了专业人士看懂了公司,不过是向该专业人士投出了信任票。那么下面的问题是,既然我们可以将信任票投给不相识的网络大V,为什么不能投给中国太保中国人寿新华保险等保险公司的管理层,不能投给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三马”之一的马明哲呢?

散户投资者进入市场,是和专业人士竞争,我们用什么竞争?我们有什么能力、什么知识、什么素养、什么技术能够击败专业人士?

通过发现、结交、跟随一个专业人士去击败其他专业人士?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马明哲而选择网络大V?

或者,通过刻苦学习财务报表知识让自己能够看懂财务数据?坦率地说,我们看得过华尔街的基金经理吗?你要用看财报和他们拼,在起点上就输掉了。可以给你的教训是,我这几年经过刻苦学习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成功地将前几年没有相关知识时赚到的钱输掉了,输掉的可是单位工作几辈子也攥不起来的钱。输掉的原因就是通过投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

记住这句话,你是散户,你要谈专业你就输了。

那散户凭什么才能战胜专业人士?莫非离开市场是唯一选择?我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散户可以如彼得林奇所说的那样:战胜华尔街。靠什么?靠的是常识和情绪。

只有在常识和情绪上,散户是优势于专业人士的。就常识而言,我们用最普通的、最耳熟能详的好人、好公司、好产品、好价格等常识选择股票和买入时机,这些我们可以比专业人士强,因为我们经历和感知到的,专业人士可能没有相关经历,比如,我买平安车险,我体会到了投保、理赔的便捷,我认识的平安业务员,保费年年增长,今年8月更是如被抢一样(因为平安分红险维持了2.5%的利率),这些,华尔街人士看财报读不到,我就比他强。我如果只以常识选股,我就在专业人士前立于不败之地了。我刻苦学习财务、投资知识前就是这样玩的,拿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平安银行长线持仓,反复T+0操作,投资业绩战胜了99%的投资者。

2019年开始,我看了几十本投资专业书籍,什么格雷厄姆、巴菲特、芒格、彼得林奇、费雪、霍华德、邓普顿都看,连中国的邱国鹭都看,不但看投资的,还看财务会计书和股票估值书,然后成功地在2020-2021年这波牛市中输给了99%的投资者。经此大劫,我似乎悟出了另外一个道理,我还是做一个不被股市耽误的法学家比较好。

就情绪而言,散户的情绪状态也要比华尔街人士强。我指的不是理性层面的情绪,散户在理性层面如果没有经历过学习和训练肯定是情绪化的,这也是散户市的由来。但控制贪婪和恐惧,学起来不难,做起来难而已。同样学习过“控制贪婪和恐惧”这一理念的情况下,我的结论是,华尔街人士比散户相对比较“贪婪和恐惧”一点,原因有两点,第一,华尔街人士高端人才的定位让其会更贪婪和恐惧一点;第二,华尔街人士长期面临资本市场压力,导致生理性的情绪状态比普通人差,所以,忧郁症的发病率金融专业人士高于普通人,而一旦生理性的情绪状态出问题,理性控制层面必然会有影响。所以,斗情绪,散户也斗得过专业人士。

所以,只要坚持用常识和情绪两种能力应对市场,就可以在市场的海洋中赚取这一瓢。

所以,中国平安虽然是我的主要持仓,我不大关注它的信息,只要它还是最大、最好的保险公司,同时价格还不贵就行了。

然后,我回到了这个成功的投资模式:常识选股,低价买股,长期持股,T+0炒股。

$中国平安(SH601318)$ $平安银行(SZ000001)$ $招商银行(SH600036)$ @今日话题 #保险# #银行# #价值投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