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看似止住颓势的成绩单,却可能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告别。
8月12日,虎牙公司(HUYA.N)发布了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总收入达到15.67亿元,同比增长1.65%,终结了此前长期的下滑趋势。虎牙代理联席CEO黄俊洪在报告中表示,公司已“重回增长轨道”。然而,拨开这层增长的薄雾,显露出的却是令人不安的底色。
财报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上述增长并非源于核心业务的复苏,而是建立在其赖以生存的直播业务持续“失血”的基础之上。该季度,虎牙直播收入为11.53亿元,同比下滑6.47%,这已是该项业务连续第16个季度同比下滑。与此同时,公司由盈转亏,归母净利润亏损550万元,而去年同期则为盈利2960万元。
这场自救运动的主导者,是两年前临危受命的腾讯老将林松涛。他所推行的“三年计划”已行至三分之二,但虎牙的核心引擎似乎依旧处于熄火状态。市场不禁要问,虎牙究竟是踏上了艰难的复苏之路,还是在“躺平”的轨道上,正被其控股股东悄然抽干最后的价值?
临危受命的“三年计划”——药方与疗效
林松涛于2023年8月接手时的虎牙,用“烂摊子”形容并不为过。彼时,这家曾经的“游戏直播第一股”正深陷泥潭。2021年7月,市场监管总局一纸禁令,叫停了虎牙与斗鱼的合并案,彻底粉碎了两家公司联手称霸游戏直播江湖的梦想。此后,虎牙股价长期低迷,从高点回撤超过90%。
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公司内部,原CEO董荣杰因个人原因离职,管理层动荡。外部,平台赖以为生的头部主播生态开始瓦解,核心主播被竞争对手挖角,或因续约问题宣布停播,平台根基严重动摇。正是在这样的危局之下,曾任腾讯副总裁的林松涛空降虎牙,出任董事长,意图扭转“败局”。
上任伊始,林松涛便为虎牙开出了一剂名为“三年计划”的药方。其核心逻辑是推动一场深刻的商业化转型,将虎牙从一个严重依赖直播打赏的单一模式平台,改造为一个全方位的游戏服务提供商。
该计划的蓝图清晰地描绘了新的增长路径:大力拓展游戏分发、游戏内道具销售和游戏广告等多元化增值服务。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和“提高经济回报”,为虎牙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商业化道路。
两年过去,这份答卷呈现出鲜明的两面性,疗效与副作用同样显著。
计划的亮点在于,其设定的新增长引擎确实被成功点燃。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虎牙的游戏相关服务、广告及其他业务收入达到4.14亿元,同比增长了34.1%。更具说服力的是,该业务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已从两年前(2023年第二季度)的6.6%跃升至26.4%,证明了转型方向的正确性与市场潜力。
然而,痛点也同样尖锐。这一增长的亮色,完全被核心直播业务的持续萎缩所掩盖。作为公司的基本盘,直播业务虽然收入占比从超过90%降至73.6%,但其体量依然是公司的绝对支柱。这项核心业务的衰退速度,远超新业务的增长速度,导致公司整体增长乏力,甚至无法覆盖成本,最终由盈转亏。
可以说,“三年计划”成功让虎牙长出了一条新腿,但作为身体主干的另一条腿却在加速萎缩。从整体看,虎牙非但没有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一种危险的结构性失衡之中。
釜底抽薪——失守的主播与流量
虎牙的结构性失衡,其根源在于其内容生态的基石——主播与流量——正在被竞争对手釜底抽薪。
头部主播的流失是虎牙最致命的打击之一。其中,标志性事件莫过于《王者荣耀》主播张大仙被抖音挖走。据报道,张大仙在抖音的首场直播,观看人次便超过6000万,点赞数超12亿,这一数据无疑是对虎牙流量体系的一次沉重打击。
这并非孤例。户外主播沐莹莹、前英雄联盟头部主播骚男等相继离开虎牙,转投抖音。即便是留守的“台柱”也出现了动摇。拥有超900万粉丝的头部游戏主播楚河,此前一度因未能就续约条款达成一致而宣布停播,虽然后续回归,但也暴露了平台与核心主播之间脆弱的合作关系。
主播的离去,本质上是流量的迁徙。作为一个垂直领域的直播平台,虎牙在抖音、快手等综合性内容平台面前,正面临着“降维打击”。用户规模的巨大差距,是这场竞争中最无解的难题。
如上图所示,抖音的月活用户规模近乎是虎牙的十倍。这种数量级的落差意味着,综合性平台能为主播提供更广阔的曝光机会和更多元的变现渠道。短视频平台的流量虹吸效应,不仅抢走了用户,更挖走了虎牙内容生态的根基。
在外部流量被蚕食的同时,虎牙自身的增长也已陷入瓶颈。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虎牙移动端MAU同比仅微增1%至8340万。更关键的商业化指标——付费用户数,则从2020年6月的620万高点持续下滑,至2025年3月31日已降至440万。用户增长的停滞与付费意愿的下降,直接锁死了其核心直播业务的商业天花板。
流量焦虑之下,一些危险的信号开始浮现。据凤凰网财经报道,新下载的虎牙APP首页推荐内容中,出现了名为“治愈夜听”的直播间,主播通过话筒发出吸吮等具有强烈暗示性的声音,即所谓的“语音擦边”。
报道进一步指出,这类直播在虎牙上并不少见,部分主播甚至在直播间为成人用品做引流广告。尽管相关法规明令禁止传播淫秽色情内容,但平台似乎通过默许使用隐晦暗语的方式来规避监管。这种现象并非简单的运营疏忽,它更像是平台在核心内容流失、流量见顶的压力下,为维持用户在线时长和平台活跃度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同时也为公司的合规性埋下了巨大隐患。
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其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2021年与斗鱼合并的失败。那次失败使得虎牙错失了通过市场整合建立绝对壁垒的机会,使其在后续面对抖音等巨头的跨界竞争时,缺乏足够的防御能力,最终导致了主播流失、流量下滑,进而催生了对高风险、低质量内容的依赖。
矛盾的财技——“节衣缩食”与“巨额派息”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虎牙在财务层面展现出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操作:一边是“断腕求生”式的成本控制,另一边却是在自身亏损状态下的“巨额派息”。
为了美化账面,虎牙采取了近乎“节衣缩食”的成本控制策略。财报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同比缩减5.1%至1.22亿元,销售和营销费用则同比下降6.5%至5770万元。虎牙对此的解释是减少了人事相关费用、股权激励以及渠道推广费。
然而,这种做法的矛盾之处在于,虎牙正处在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公司将“AI+”作为重要战略,理应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在与抖音、快手的流量争夺战中,削减市场推广费用无异于自断臂膀。这种以牺牲长期竞争力为代价换取短期财务数据改善的做法,引发了外界对其长期发展潜力的担忧。
与“节衣缩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虎牙超出市场预期的慷慨分红。在2024年年报中,虎牙宣布了一项“三年股息计划”,预期总派息金额不少于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73亿元),其中3.4亿美元已于2025年支付。
这一决策的背景是公司堪忧的经营状况。如下图所示,虎牙的经营现金流在过去几年表现不佳,且公司在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均处于净亏损状态。
巨额分红的直接后果是公司现金储备的急剧消耗。截至2025年6月30日,虎牙持有的现金及等价物、各类存款总计已从一季度末的62.55亿元骤降至37.66亿元,缩水超过20亿元。
讽刺的是,在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的季度,虎牙维持账面盈利的重要来源之一正是这笔巨额现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例如,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的利息收入为5910万元,而其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仅为4750万元。派息后现金储备的减少,意味着这部分“利润”也将大幅缩水。
这场反常的资本运作中,最大的受益者指向了虎牙的控股股东——腾讯。截至2025年3月31日,腾讯持有虎牙超过67%的股份,并拥有95.4%的投票权。这意味着,4亿美元的分红中,将有超过2.7亿美元(约19.4亿人民币)直接流入腾讯的口袋。
这一操作引发了市场猜测。在一家公司核心业务下滑、持续亏损、急需资金投入转型和竞争的背景下,却选择将巨额现金返还给大股东,这在商业逻辑上难以解释为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部分分析认为,这标志着腾讯对虎牙未来增长已失去耐心,意图“落袋为安”,提前回收投资。这或许也暗示着,在腾讯庞大的战略版图中,虎牙的地位已被边缘化。
困于“牢笼”的虎牙,三年之期难赴?
综合来看,虎牙正被困于一个由内、外、股东三方共同构筑的“牢笼”之中。
在内部,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引擎——直播业务——造血能力持续衰退,已成定局。而被寄予厚望的新业务,虽有增长,但体量尚小,短期内难以挑起大梁,形成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在外部,虎牙正面临来自抖音、快手等综合性平台的“降维打击”。这些巨头在用户规模、资金实力和内容生态上拥有绝对优势,使得虎牙在争夺主播和用户时毫无还手之力,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
在股东层面,母公司腾讯的战略重心似乎已经转移。巨额分红的决策,更像是一次对存量资产价值的提前兑现,而非对未来发展的长期扶持。这让虎牙的自救之路,更添一层悲观色彩。
林松涛的“三年计划”即将迎来最后一个年头。然而,在内外交困之下,计划的执行效果与最初的设想已相去甚远。虎牙未能展现出强劲的扭转势头,所谓的战略转型,更像是一场延缓衰退的“防御战”,而非重振雄风的“反击战”。在最后的倒计时里,这场被寄予厚望的自救运动,最终“烂尾”的风险正在变得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