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乙:不敢买入银行,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看不懂

用户头像
大道语录投资者
 · 江苏  

2014-01-13不敢买入银行,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看不懂

目前市场给银行股的动态市盈率很低,大多不到5倍。而且,大多都低于净资产。确实是很低。作为一个想价值投资的人怎么能视而不见呢?

呵呵,之前甚至有朋友留言说是因为我曾与老股民关于银行十年十倍进行过辩论,如果再买银行,岂不是很没面子?

其实说我不买银行并不确切,我在港股民生跌破5元时投机买入过,后来六块多就跑了,好像一共持股没几天。这是在和老股民辩论银行十年十倍之后的事。你看,在利益面前,其实,我并不是个死要面子,盲目坚持所谓原则的人。

我为什么不敢买入银行,而且一旦买入又拿不住?归根到底是因为我看不懂银行。银行为什么要先分红,过个三两年再来一次融资(招行去年的配股融资,一次性的把之前三年的分红都收了回去)。为什么盈利丰厚的情况下,董文标会说“不融资就要关门”,其背后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2012年各项财务指标很漂亮的兴业银行,其总资产收益率却是不及格?为什么2012年个人存款占比最少的兴业(只有19%,个人存款占比越少,基础越薄弱,只能求助于其他金融机构),靠同业业务竟然成为发展最快的银行?

同业业务真的风险很低吗?那为什么去年6月份同业市场却出现了风波呢?这事以后绝不会再发生了吗?现阶段衡量一个银行好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和稳健传统的价值观背道而驰的银行,反而财务指标更好看呢?

这些我都看不懂。我如果要买银行股,我一定要挑我认为最好的,可我还没有找到判断好坏的标准。面对众多银行,我搞不清楚哪个好,哪个坏。汶川地震前,没人知道学校的建筑竟然那么差,只有地震发生后才知道那些建筑质量是差的,那些是好的。

现在为什么银行股的价格普遍低于净资产?而短期不用融资的银行价格会略高于净资产?这是不是投资者对银行再融资的厌恶体现呢?其他行业没钱可以向银行贷款,银行没钱只能靠融资,如果不能高于净资产融资,又意味着什么?

还要再强调一下,我没投资银行股,是因为我的金融知识不够,能力不够,以及我比较保守,这只代表我自己。有能力的投资者,和能看懂银行的朋友当然可以投资。即使看不懂银行的朋友,只要觉得未来不会有什么危机发生,即使有危机出现,倒霉的银行也是少数,怎么那么巧被我碰上。抱着这种思想的朋友其实也可以买,买什么股票是保险的?或多或少都是要赌一下。对吧!

如果你要盖一栋楼房,你是打算预防几级地震?预防五级地震的建筑成本是每平米800块。抵抗9级地震的建筑成本是1500块。对于盖房的人,这就是他面临的一个选择。这两栋楼盖起来,外观和大小是一样的,对于外人是根本看不出区别。

如果选择抵抗五级的,同样的钱几乎可以盖两栋,这就是诱惑。而如果一直没有地震,你就赚了而选择抵抗九级地震其实是一种浪费。而万一,亿一,发生了8级地震,这栋房子将鹤立在废墟之中。如果这栋房子住的是你最心爱的家人,你会怎么选择?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股票,其实就包含了很多类似看不见的因素,最终影响你决定的因素,可能是那个沉在下面的东西。当你的决定出来,很多人是不理解的,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没有考虑最坏的情况出现。

而通常来说,最坏的情况的确很少出现,那你那每平方你多花的700块钱就永远的埋在看不见的地方。甚至成为人们的一个笑话。

比如,如果要买银行股,你是选工行还是兴业?抛开那些应付银监会的什么资本充足率和什么乱七八糟的风险加权资产不谈。我们就看哪个银行是真正的有钱人?

在银行报表客户存款一览,能够说明银行是不是真的有钱人,就看个人存款。工行是48%。兴业是19%。兴业被市场称赞:同业做得好。呵呵,为什么要做同业?自己没钱嘛,只能借助同业。没错,我承认同业是风险不大,那是在同业都好过的时候。一旦同业都不好过了,看你还怎么做同业?

看你同业有没有风险?去年六月就是实验。兴业去年靠做同业,成为发展最快的银行。比工行有潜力,比工行优秀。

的确,未来形势一片大好,一帆风顺。你选择工行每年只有个位数的发展,你选择兴业每年两位数发展,若干年后工行就是个笑话。

可是,一旦出现最坏的情况,兴业就是个笑话!

【节选自散户乙书籍从冲浪到潜水】

$贵州茅台(SH600519)$ $中国神华(SH601088)$ $泸州老窖(SZ000568)$

#股票# #茅台# #散户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