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投资到现在,虽然觉悟较晚进入正轨较晚,但好在没犯啥大错,有了正确的理念和原则,确实能避免一些失误,今天就来回顾一下我排除过的几家企业。
如图:以上是我在23年10月份建立的模拟组合,至今两年累计收益率4.87%。盈利的有恒瑞、招行、阿胶和海康,浮亏的有通策、爱尔、珀莱雅、茅台、片仔癀和洋河。而我也在整个过程对比这些公司的差异好坏,反复思量最终在“招行”一只坚持了下来。那么为什么没有选其他满仓呢,这里理下当初的逻辑
在23年24年这两年最纠结的应该是通策跟爱尔这两只医疗双雄了。曾几何时、牙茅和眼茅如日中天是多么的耀眼夺目,其光彩程度一点不亚于如今的科技芯片,也不亚于前几年的新能源。我甚至做过几次短线,但最终没有重仓。我优先排除的是爱尔、其次是通策。为什么排除了通策呢,曾经一度非常看好,业绩增速也非常稳定非常好。主要是两点原因让我看清了通策的现状和未来。一是集采、种植牙的集采对通策利润的影响巨大,虽然公司理念是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好的医疗,但高价格确实不是所有人都能支付的,在集采推出后疫情也结束了,门诊人次也起来了,唯独利润起不来了。这块像公司总结的看牙需求只会迟到不会消失、确实是,但不对的地方在于有效需求。总需求确实在,但是高收入的这部分需求被集采卡住了。另外技术优势平台优势门店优势这些竞争优势是没有变的。如果没有这些优势,现在的通策只会更惨。第二个原因是人口,或者还是说需求数量吧。集采影响的是价、但经济的低迷和出生人口的下降则影响的是量。我家孩子也是在疫情放开的23年做了一年的矫牙,花了1万过点。这部分虽然价在,但量确实是减少的。这里和总需求不变甚至增加并没有矛盾,拆看来说儿童的这部分由于新生人口在下降,价在量减、未来收入将是逐步减少的,成人的这部分需求是维持甚至增加的,但是奈何有量无价。剩余老年人这部分需求也在,但是这部分更谈不上价了,虽然收入在提升,但是让当下的老年人花一万多治牙的我观察下来还是少数,综合下来利润必然增量不多了。不可能出现前20年的高速增长了。也许疫情、经济、人口将会改变很多行业的格局,尤其对于细分行业来说。接下来涉及婴幼儿这条链的的学校、医疗、产科已经在加速整合了,这条链上的生意必然没有那么好了。如果通策22年的利润还可以用疫情的接口解释,那么23年的业绩已经说不过去了,已经实打实的暴露出问题所在了,因此,我也在24年想通排除了通策作为我的投资标的了。
爱尔的逻辑其实有点类似,爱尔主要经营人群里学生占了大头,而恰恰这部分人口出现了下滑趋势,虽然过去的门店及业绩非常亮眼,但往后没有那么多高光了,随即排除了爱尔。通策跟爱尔不是说马上会下降,只是失去了成长的增长点而已。想通了这个值不值得买就是一件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