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汽车的高端困境

用户头像
预判了我的预判
 · 江苏  

$比亚迪(SZ002594)$

国庆A股不开,无事,看了不少帖子,尤其是船长德雷克和loyongjin(链接如下)

网页链接

其中关于比亚迪汽车品牌管理与产品定义问题讲的很好。

我想从产品力角度切入讲比亚迪汽车问题,对,就是产品力。估计很多迪粉会炸了,因为他们心中一直认为比亚迪技术天下无双,产品力领先群雄,高端卖不好,主要是消费者不懂技术,营销手段太差(没友商会吹,被黑),外观不好(外观属于产品力一部分)

但我觉得一个产品力很强的汽车,尤其还是比亚迪这种大厂 (无倒闭风险)产品是不可能一直被埋没的。营销只是产品力不足的背锅侠,老虎下山失败,只能是本身不够猛,打不过群狼。

中国汽车已经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毫无疑问,比亚迪是上半场电动化的王者。所谓高端困境是智能化时代的新问题。

比亚迪能成为上半场的王者,是因为他的产品力明显领先于竞争对手(油车),而不是比亚迪营销多好

上半场电车渗透率还很低,消费者对电车是不认可,不信任的。比亚迪和电车同行通过自身努力,在国家产业策略及补贴支持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比亚迪技术领先,产品领先,自然享受到最大的成果。

比亚迪产品力体现在哪,这个阶段,电的最大优势是便宜,但最大缺点是安全,补能。

比亚迪做了什么,打动了客户?

混动技术,可油可电,油耗很低 ,在补能不方便 充电速度不快的起步阶段,这是极大的优势。对于低端用户,便宜永远是王道

安全上,比亚迪不断改进电池技术,和友商努力,让消费者开始信任电车。

动力上,基于电车本身性能特点,就是远远领先油车,加速,安静,当时秦战六国的营销,是非常成功的 。

叠加比亚迪全产业链低成本优势,产品力很强

注意,这个阶段还没有真正触及传统高端油车用户,2021年,宝马集团在中国交付了84.62万辆汽车,达到历史峰值。

这期间整个供应链也在同步发展,三电技术迅速成熟,注意不是只有比亚迪一家进步,是整体大进步,比亚迪只是其中佼佼者。

电动化到智能化也不是一瞬间切换,从TSL入华,蔚小理崛起,到华为智选下场,从18年到21年,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也进入实用期,电车超越油车 已经从电动化时代的便宜到智能化时代舒适,注意安全性能仍然是基础,只是要求更高了。22年开始,BBA,德系,日系从低到高,全面失守。也就三年,经销商倒戈,价格体系崩塌,全面滞销甚至亏损。

这时,国产高端强势崛起,而比亚迪反而显得落后了。

比亚迪三电技术到了智能化时代比起整个产业链进步,显得不突出了,而舒适,智能座舱,主动安全与智驾落伍于主要高端竞争对手的,我们一项一项打开来看

1、电池效率与安全,竞争对手是宁德,比亚迪领先宁德吗,好几个品牌还宣布自己全系宁德 。而且现在已经很少看到自燃起火的案例,不管是吉利还是赛力斯,没人觉得比亚迪安全记录更好 。

2,电机,国产电机独步天下,哪怕是小米,也能和汇川拿出性能优异的电机 至少跑圈没输过比亚迪吧。所谓八合一,没看出领先多少。(而且电车加速性能过剩,领先一点,不是核心要素)什么原地掉头,其他车也有,形不成溢价

3、电控,虽然比亚迪极力营造技术领先的印象,但别家产品也能打的有来有回,比亚迪也不能拿出有说服力 一目了然的证据压倒对手。续航也没领先,操控性也没打动客户。

数字化底盘几个主流玩家也都有,客户感知也相当优秀

这三个是过去比亚迪压倒油车的优势,现在竞争来到下半场,对手都是国产新锐 产业链成熟,没有明显优势,更形成不了溢价。

4、补能。纯电上面提过,续航没表现出来优势。现在普遍是800V平台,充电进步很快,比亚迪虽然有1000V平台,但充电桩很少,也没有压倒性优势,以中国产业链卷的烈度 真有优势,也会快速跟上。什么双枪,充电速度,充电安全等等也都形成不了打动客户的卖点。

混动,到了下半场,体验更重要。混动本质还不是电车,体验比不上纯电、増程,増程本质是电车,虽然极限场景有性能上弱点,但消费者还是认可,市场上最好卖的几款大车都是増程。而且比亚迪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舍不得配电池,増程普遍到4~50度,比亚迪也就20到30。舒适比不过,省钱比不过(电比油便宜),补能与増程一样,没有什么优势。打动高端客户的卖点在哪

5,车身安全,国产进步太快,从材料,到车身结构,到一体化压铸,车身安全已经成为及格标准,不管是比亚迪,还是吉利,长城,问界 ,小米,都有那种很好的安全表现。比亚迪谈不上优势。

6,车身舒适,国内产业链成熟到只要有钱,定义清楚,空悬标配,零重力座椅,电动门,冷暖冰箱,车内娱乐 ,车体静音,应有尽有。

7、智能化,手机APP操控,车机协同流转,什么手势控制,语音控制,这个方面手机厂家有积累,有优势,现在看来吉利收购了魅族是一步好棋。

8、主动安全,诚然王传福是最早讲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但不可否认,主动安全是大嘴发扬光大,深入人心的。被动安全基本拉齐,那主动安全就是差异化优势。高端华为吃香,最大优点就是主动安全,这点是独一档的。最近6个小孩的案例,任何高端客户看了都会动心的。

9、智驾,以前都是辅助驾驶,但智驾这个说法是大嘴发扬光大的,并形成行业共识。注意只有行业领导者才有定义的能力。比亚迪天神之眼想追上,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芯片,算力、算法,数据,持续研发能力,华为非常强,智驾只有华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产业链。

10、其他,传感器(摄像头,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车内通信(无线有线),光模块,声学,光学,材料。。。。华为是国内手机领先品牌,本来摄像,声学,光学,材料就是强点,也是头号通信厂家,什么蓝牙,WIFI,光通信,也是强点。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业界最强。如果不是老美制裁,芯片华为会有更大优势,软件,硬件,系统,华为是全方位的强大。

所以华为搞什么手表解锁,什么手势召唤,什么车门开关雷达,都是很有先天优势的

写了这么一大堆,就是三电比亚迪无压倒优势(无溢价)智能化相比主要对手,还有明显差距,整体产品不足。再加上自己产品定义混乱,品牌建设能力不足,高端陷入困境,不是很自然的事吗

另外小米有点特殊,它的成功是基于当前成熟产业链,构建了一款好车,并发现了新的细分赛道(以驾驶者为核心),通过工业设计打动女性用户,结合小米流量形成的爆款。小米技术自身肯定不及比亚迪,但它集成供应链的能力是最顶级的。这点说明比亚迪面对很多竞争对手并不是一个品牌,而是整个中国汽车产业,别人能依托中国产业链有效弥补短板。

过去的成功不一定是未来成功的向导,上半场的王者,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如果还按惯性运作,很难扭转局势的。

很多迪粉还停留在上半场的辉煌,而不能直面下半场的困境,动不动就消费者被骗了,比亚迪技术无双,华为小米只会搞流量,吉利只会抄比亚迪等。只是迪粉自我感觉再好,也改变不了比亚迪高端落后的现实。不仅仅是打不过赛力斯的问界M9/M8/M7,还打不过江淮的尊界。(2025年9月仰望品牌销量为758辆,而尊界会突破2000台),20万以上又打不过小米。再自大的迪粉面对这两年的市场结果,也不能说猛虎下山了吧。

比亚迪出海是领先的,但这个领先是先走一步的领先,只是暂时,而且只是国内上半场的延续,产品力比国外油车领先。还有人认为可以在国外经营好高端,再反攻回来。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公认最领先,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中国主基地都守不住,还能指望分基地反攻,迟早玩完。就像BBA,如不能把产业中心放到中国,也就是冢中枯骨。

产品力不领先,仅靠营销是不可能逆转的,靠降价只会陷入低层次竞争,与高端无缘。腾势营销有很大问题,但绝对不是失利的核心要素,实质是产品力不足,卖点打动不了高端客户。

比亚迪这种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极其依赖规模,但需要指出,25年550万辆目标已经看来不可达成, 就算460万也很难 但比亚迪产业链正常应该按目标数字规划扩产的,这个多出来的成本没摊薄,对于汽车重资产行业 有极大风险。

全产业链不等同技术领先,下半场智能化的技术复杂度是超过上半场。会否出现,某个业界部件单项优于比亚迪,但比亚迪却限于自己做了不能使用。

比亚迪汽车全产业链的模式在上半场优势明显,下半场是否还是致胜法宝,我是有很大疑问。

比亚迪高端困境已经是事实,如何能在后续扳回局面,长期值得观察。但不管怎么样,正视困境,才是扭转局面的第一步。

大刘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本篇讨论限于比亚迪汽车,不涉及电子与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