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全球技术浪潮,DeepSeek的横空出世,则开启了AI端侧发展的新时代。端侧AI正在快速重塑各行各业:从自动驾驶汽车到智能制造,从医疗保健到零售物流,再到智慧农业。通过将人工智能的力量带到数据源头,边缘AI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实时洞察、自主决策和资源优化。
中国端侧AI行业市场规模(单位:亿元)
而端侧AI硬件能力的显著提升,如SoC芯片的高算力与低功耗特性,为终端设备的“智力容器”带来了质的飞跃。这正是如阿里、字节跳动等一众科技巨头纷纷加码布局端侧AI领域的重要原因。国产FPGA芯片在端侧AI硬件领域正经历从替代者向创新者的战略转型,其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构建可从场景落地、架构设计、生态协同及地缘政治四维视角深度剖析。
以$安路科技(SH688107)$ 飞龙SALDRAGON系列FPSoC(如DR1M90)为例:
1. 工业视觉与自动化
实时缺陷检测:基于核心板的硬件预处理+NPU推理,在500ms内完成产品表面瑕疵识别,替代传统工控机方案;
人形机器人控制:FPGA逻辑单元实现电机协同控制算法硬加速,响应延迟≤10μs,已应用于空心杯电机精密调速场景。
2. 智能电网边缘分析
在电表终端,通过可编程逻辑实现电流波形实时分析,NPU识别异常用电模式,降低云端传输带宽90%;
3. 汽车电子低时延处理
车规级芯片(AEC-Q100认证)支持前视摄像头+激光雷达融合处理,用于电子后视镜、智能座舱系统,延迟<50ms;
4. 无人机与低空经济
通过APUG018参考设计实现视频90°横转竖处理,适配大疆等无人机云台控制需求。
5. 消费电子AI眼镜
安路EG4S20系列通过构建加速架构,在低功耗的基础上,可帮助实现手势识别、语音-视觉协同和眼动追踪优化等多模态交互融合。
仍以安路科技的飞龙SALDRAGON系列DR1M90为例,其通过多核异构设计平衡实时性与能效,成为端侧AI的理想载体:
计算单元分工协同
双核Cortex-A35 @1GHz:处理通用操作系统任务及轻量级算法;
94K LEs可编程逻辑:支持硬件并行加速,实现低延迟数据预处理(如传感器滤波)
专用加速引擎:集成NPU(AI推理) + JPU(图像编解码),提升视频分析效率
接口扩展能力
支持MIPI-CSI(摄像头直连)、LVDS(工业屏)、CAN-FD(车载总线)及多路以太网,满足机器视觉、车载系统等多源数据接入需求。
1. EDA工具链国产化替代
痛点:Vivado/Vitis工具依赖导致开发周期延长30%
破局方案:
2. 开源硬件社区
开放IP核库:紫光同创释放工业EtherCAT主站控制器RTL代码
RISC-V生态融合:安路下一代芯片集成平头哥玄铁C910核,构建自主指令集生态
3. 产学研协同
复旦微-交大联合实验室:开发《FPGA端侧AI部署白皮书》
安路高校计划:向100所高校捐赠开发套件,培养本土化人才
FPGA供应链重构其实比通用AI芯片更复杂——它技术门槛更高,涉及硬件架构+EDA工具链;玩家更少,全球四家主流厂商,且都集中在美国;应用价值突出。因其硬件可重构特性,在国防、通信、工业控制等关键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国家间技术博弈的前沿阵地。
国产供应链重构路径
设计环节的架构创新突破封锁:安路科技开发基于RISC-V硬核的FPGA-PH1A系列,降低工具链依赖
FABLESS制造与封装成熟制程优先:晶圆制造转向中芯国际/华虹(良率达95%),避开EUV限制;长电科技开发2.5D封装技术(硅中介层),提升逻辑单元密度30%
国产FPGA在端侧AI的目标是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体硬件基座:
场景定义芯片:针对中国制造业需求硬化IP核(如光伏板隐裂检测算法);开发方言语音识别专用NPU架构(支持粤语/吴语等)
群体智能网络:基于国密算法的跨设备知识共享
物理层-信息系统融合:将运动控制算法(EtherCAT主站)硬化至PL单元,实现100μs级精准控制;开发AI+RTOS双核架构:Linux负责认知,实时核负责执行
随着端侧AI生态系统的不断成熟,其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国产FPGA的不断创新正在重新定义端侧AI的可能性。展望未来,端侧AI有望成为推动行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