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股份(SZ000877)$ $海螺水泥(SH600585)$
1,水泥产能置换新设计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次方案里反复提到“产能置换”这四个字?这不是什么新概念,但这次的玩法变了。
新建改建项目必须制定产能置换方案,这就像是说:你想建新厂可以,但必须先拆掉旧的,而且拆一吨只能建0.8吨,总体产能必须越换越少。
更狠的是,对于能效不达标的产能,直接不给置换资格了。这就好比你想用旧手机折价换新机,结果店家说你的旧机太老旧,连折价的资格都没有。
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次政策特别强调“实际产能与备案产能统一”。很多企业过去备案是备案,实际生产是实际生产,现在要求他们在2025年底前必须把这两者统一起来,这不亚于一场行业大考。
02 禁令背后的行业现实
为什么一边要稳增长,一边却严禁新增产能?这事儿得从行业现状说起。
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同比下降0.3%,平板玻璃产量同比下降0.4%。市场明明在萎缩,为什么还要严防新增产能?
问题就出在“一窝蜂”现象上。一旦市场稍有好转,各地上项目的冲动就来了。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点破了真相:“结构性去产能正式进入了‘攻坚期’,也就是‘啃硬骨头’的阶段。”
你有没有发现,每个地方都觉得自己上的项目是合理的?但放到全国一看,就是产能过剩。
所以这次政策干脆划出硬杠杠:不管你是谁,想新增产能?没门!除非用置换的方式,而且还要减量置换。
03 那些“例外”里藏着的产业导向
不过啊,政策也不是一刀切。仔细读读文件,你会发现有些“例外”情况很有意思。
比如,硫铝酸盐、铁铝酸盐水泥熟料建设项目可实施等量置换。就是说特殊水泥品种还是可以发展的。
还有,同一法人同一厂区内多条生产线整合建设项目可实施等量置换。这其实是鼓励企业内部优化,别到处铺摊子。
这些例外都指向同一个方向——鼓励行业向高端化、特种化、绿色化转型。你不是想发展吗?可以,但请往高精尖方向走,别总是在大宗产品上扩规模。
04 绿色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说到绿色化,这次方案可是给了明确指标——2026年绿色建材营业收入要超过3000亿元。意味着绿色建材这块蛋糕会越做越大。
方案里提到要“持续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还要“加大陶瓷薄砖、智能马桶、整体卫浴、节能门窗、适老化建材、家用安全防护用品等政策补贴力度”。
不过绿色转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技术、需要资金、需要人才。方案里提到“鼓励骨干企业联合社会资本,探索设立绿色低碳转型基金”,这算是给了条出路。
05 区域差异化的调控智慧
这次政策还有一个特点:不同地区区别对待。比如严禁从非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向重点区域转移产能。
说白了就是:污染严重的地区别再增加产能了,哪怕是从外面转移过来的也不行。
而且啊,对于前三年水泥熟料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于50%的省份,新建生产线原则上不得从省外置换产能。这一招挺狠的,等于是给产能严重过剩的地区上了双重锁。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么设计?其实就是考虑到建材行业的区域性特征。水泥这种东西,运费高了就不划算,所以有很强的地域性。政策这样设计,就是防止某些地区成为产能转移的“洼地”。
06 数字化#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的必然选择
说到未来,数字化是绕不开的话题。方案里明确提出要“落实《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还要开展“人工智能+建材”行动。
想象一下,未来的水泥厂可能长什么样?可能是几个工程师在控制中心,通过大屏幕监控整个生产过程;可能是无人机在空中巡检;可能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燃煤配比...
这可不是科幻小说。方案里已经提到要“培育一批典型场景、标杆工厂、标杆企业”。数字化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