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路桥与赛力斯汽车合作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发项目,目前已进入技术模块开发完成、场景验证深化、量产准备启动的关键阶段,双方通过技术-产业-资本的三重纽带形成紧密协作。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具体进展分析:
一、技术研发:核心模块全面突破,关键指标超额完成
1. 多模态感知与数据融合技术
重庆路桥开发的可穿戴式数据采集系统已完成原型设计,在赛力斯超级工厂模拟环境中实现±0.05mm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精度,支持视觉、力觉、触觉等多模态信息融合。其研发的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标定技术,通过AI算法优化传感器协同,使机器人视觉与力觉融合精度提升至±0.03mm,超过汽车总装工艺的±0.05mm行业标准。
2. 具身智能大模型与运动控制算法
针对汽车总装场景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已完成训练,基于赛力斯提供的10万+小时产线数据,实现车身装配路径规划效率优化30%,故障诊断响应时间缩短至0.2秒。实时运动控制算法在模拟测试中,使机器人在车身装配环节的重复定位精度达到±0.03mm,作业效率较人工提升40%。
3. 技术成果转化与专利布局
重庆路桥已申请5项核心专利,涵盖多模态感知算法、实时运动控制技术等领域。赛力斯通过技术入股与重庆路桥共享知识产权,未来可将技术方案延伸至电池装配、整车检测等场景。
二、场景验证:超级工厂实地测试,量产工艺深度磨合
1. 总装生产线实地测试
机器人已在赛力斯龙兴超级工厂进行多轮实地测试,覆盖车门铰链安装、底盘螺栓检测、高低压线束装配等10余个关键工序。例如,在车门铰链安装中,机器人通过3D视觉识别+力控传感器的深度耦合,实现±0.03mm的装配精度,效率较传统机械臂提升40%。
2. 智能化生产网络协同验证
赛力斯超级工厂的3000余台机器人已实现跨设备协同作业,当某台设备出现故障时,其他机器人可实时调整路径,形成自组织生产网络。重庆路桥开发的AI系统支持车-机-机器人无缝协同,例如通过华为昇腾芯片的边缘计算能力,机器人可实时感知车间动态障碍物并优化路径。
3. 质量检测与工艺优化
机器人搭载的AI智能视觉检测系统,已实现对整车制造过程中300多个关键工序的100%自动化检测。例如,在底盘螺栓检测中,机器人通过双摄像头+深度学习算法,同步识别100余颗螺栓状态,精度达99.9%,较人工检测效率提升8倍 。
三、资金与政策:多元资金到位,政策杠杆效应凸显
1. 企业自有资金与战略投资
- 重庆路桥: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激增1318.96%,为项目提供现金流支持;授权使用不超过5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科技投资,其中部分用于机器人研发 。
- 赛力斯: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1.98亿元(同比增长154.9%),并通过50亿元战略增资引入工银投资等机构,资金直接用于智能化改造 。
2. 政府专项支持与产业基金
- 揭榜挂帅资金:项目入选重庆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方向“揭榜挂帅”计划,获得市级财政专项补贴≤500万元,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
- 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通过股权直投与子基金联动支持项目,例如2024年直接投资赛力斯,并通过子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120亿元 。
3. 金融机构与供应链协同
- 银行信贷:赛力斯通过银团贷款获得21.2亿元,用于智能化改造;重庆路桥可能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取专项贷款 。
- 供应链资源整合:赛力斯协调30余家核心供应商与重庆路桥对接,例如传感器厂商联合开发定制化硬件,降低研发成本。
四、量产准备:产能规划启动,国产化率显著提升
1. 量产目标与时间表
赛力斯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启动机器人小规模量产,目标为2000台/季度,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提升至75%。量产产品将优先应用于赛力斯超级工厂的车身装配、质量检测等环节。
2. 产能与供应链保障
- 超级工厂支撑:赛力斯龙兴超级工厂年设计产能70万辆,新建独立焊装产线,配备500余台自动化机器人,为机器人量产提供基础设施 。
- 产业链协同:重庆路桥与赛力斯联合推动谐波减速器、AI芯片等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替代,例如采用华为昇腾芯片实现边缘计算能力 。
3. 研发投入与技术迭代
赛力斯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51.98亿元(同比增长154.9%),重点用于机器人算法优化与量产工艺改进。重庆路桥则计划将具身智能大模型扩展至9000T一体化压铸工艺的缺陷检测,进一步提升技术复用价值 。
五、战略意义:区域产业升级标杆,技术-产业闭环成型
1. 重庆路桥的战略转型
通过与赛力斯合作,重庆路桥成功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智能制造环节,其机器人技术可延伸至电池装配、整车检测等场景,形成技术复用价值。项目入选重庆市揭榜挂帅计划,为其争取市级财政补贴与产业政策倾斜,例如纳入重庆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框架 。
2. 赛力斯的智能制造革命
赛力斯通过引入重庆路桥的机器人技术,推动总装环节的柔性化生产,将产线换型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并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预计降低人工成本25%。超级工厂的智能化改造,使其连续11个月位列50万元以上豪华车销量第一 。
3. 区域产业协同效应
项目被纳入重庆市政府《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通过财政补贴+产业基金+供应链整合的模式,带动川渝地区传感器、AI算法、芯片等配套产业发展。例如,重庆理工大学与赛力斯共建联合实验室,攻克多模态感知算法的工程化难题 。
六、风险与挑战
1. 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
若机器人需引入更高算力芯片或复杂传感器,可能导致研发成本超支。应对措施包括:①与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厂商签订阶梯价格协议;②申请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补贴 。
2. 量产验证与供应链稳定性
机器人量产需通过赛力斯工厂的量产前工艺验证,若测试中发现精度或可靠性问题,可能延迟量产计划。赛力斯已建立联合研发基金,按5:5比例预支部分资金应对风险 。
3. 商业化路径博弈
重庆路桥需在技术授权与产品销售之间权衡:若选择技术授权,可快速回笼资金但丧失场景定制权;若选择产品销售,则需承担量产成本压力。赛力斯倾向于独家采购以保持技术壁垒,双方正在协商知识产权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
总结
重庆路桥与赛力斯的合作项目,目前已实现技术模块开发完成、场景验证深化、量产准备启动的阶段性目标,其核心进展体现为三大突破:
1. 技术突破:多模态感知精度、AI模型效率、运动控制算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场景突破:在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检测,形成可复制的智能制造范式;
3. 模式突破: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赋能”的区域产业升级路径。
未来,随着赛力斯超级工厂的量产验证与重庆路桥技术的持续迭代,这一合作有望成为西南地区智能制造的标杆,并为全国提供“技术-产业-政策”协同创新的范本。投资者可重点关注机器人量产订单释放节奏、重庆产业母基金后续投资动向及国家级智能制造专项补贴申报进展等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