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正站在一场比工业革命更宏大的技术变革起点——AI认知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战场,是规模高达10万亿美元的全球服务业市场。与SaaS颠覆传统软件行业的路径高度相似,AI不仅将蚕食现有服务市场份额,更将彻底重构行业边界,创造出增量市场空间。
在剧烈变革时期,投资公司不如说是投资管理层。在互联网时代,美图从做手机,社交,比特币 美肤器到今天完全脱掉所有的包袱,all in 工具软件。从某种方面来说,美图是中国软件公司的一个眼泪,中国人着急的心态也在其中暴露无遗,什么快就想追什么,一拥而上,不讲求商业化,造血能力很弱,投流买量,广告免费。但下一步,它的目的已经比较清晰了,如果小模型可以交易,学习,植入,硬件出现变革。他想做一家大厂,和巨头平等竞争。这是美图自己的野心。当然这是我的想象。
因为我国模型开源且便宜,美国模型闭源且很贵,所以美国讲求资本开支,有钱的公司占优。中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面对这个时代都有平等的机遇。同当下各大厂模型的特征可以看出,模型层:不追头部基础模型,押注差异化。从各大厂的差异中,寻找靠山,顺着模型解决幻觉精准度等问题,完成最后一公里。基础模型是巨头的战场,风险高、烧钱猛。中国大厂加起来,投入的钱还不如美国一两家公司,你想靠投入算力催生效果,我觉得困难风险十分巨大。美图在22年底,23年初逐步砍掉其他业务专注于刺激订阅制提升,在最初的一年里,美图定义自己是一家大模型公司。烧了不少算力,但烧到一半,我估计管理层发现烧了半天,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层的优势,从之后的moki等软件出现的塑料感,美图去年开始从新解释自己是一家AI应用公司。通过接入所有主流模型,探索如何将调用和组合模型变得简单化,让普通人能用到顶级且性价比高的效果。目前世界主流认知认为,大模型已经完全进入基建逻辑。大模型快速降费,能力变强,幻觉变弱,但实用性门槛过高。如果给你一个苹果或者安卓底层系统,作为老百姓,看见代码,我们根本无法用好。AI将降低专业服务门槛,激活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存量需求。美图在互联网时代的失败,将会成为探索ai时代的一把武器,大厂也会把它当成一把快刀,借力打力,一起出海。
红杉资本合伙人Konstantine Buhler将AI发展历程与工业革命的三个关键节点进行类比,强调其加速演进的特性:
1999年首款GPU(如GeForce 256):类比工业革命的“蒸汽机”,提供基础算力但尚未规模化应用。
2016年AI系统(如Transformer架构):类比“第一座工厂”,将数据、算法、算力集中整合,但输出仍依赖通用模型。
未来AI应用:类比“工厂流水线”,即高度专业化的垂直场景解决方案,如法律、医疗等领域的专用模型。
核心差异:工业革命从蒸汽机到流水线耗时144年,而AI的“专业化”进程因云计算和开源生态被压缩至数年。红杉认为,这一变革将释放10万亿美元的市场机遇,主要来自服务业(如医疗、法律、金融)的AI重构。
AI正处在同样的历史节点。通用大模型提供了基础能力,但真正的价值释放有赖于初创公司将其“专业化”,以解决特定行业和场景的问题。在红杉看来,今天的AI初创企业正是这场认知革命中扮演洛克菲勒、卡内基角色的关键力量,它们通过专业化构建未来的伟大应用。从投资方向看,红杉并不热衷于投资基础模型,反而更愿意投资AI应用公司出色的商业表现才是关键红杉认为,,已经不是VC的最佳牌桌。我们的钱不是用来付天价训练成本的,而是投给那些‘用模型’而不是‘造模型’的早期公司在AI这样的高速赛道里,技术领先只是门票,真正能穿越周期的,终究还是商业化兑现的速度。
当一场技术的“地震级”变革来临时,会产生大量商业机会
此文章很有意思,我之前说过按照大模型付费特点,是按次数频率调用的,订阅制未来将会受到很大冲击,老外也是这么想的,说明未来的商业模式会出现巨大的变革,订阅制也会和按次数频率结合形成新的营收模式。当真正该买的时候,你一点都不想买。这句话太有智慧了!因为最佳买点往往出现在市场共识最低的时候。在商业模式剧烈变动的时候,会出现一批全新的收入模式,类似美国app pal 按死罗宾等等,这些大厂全球化速度极快,就算放弃中国的市场,也能非常厉害,很少的员工,很大的增长,很低的成本,这种很难出现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出现在生活的各个行业之中。
此次硬件泡沫的估值和市场热情已经像敲响未来的门,一批优秀的公司都会靠着这次泡沫一拥而上,投资这个过程就会看清泡沫破裂后,下个阶段出现的全新商业物种。
成本端,变现端,数据净资产,这三点,加上激进的出海。很多人最近发现了一个道理,直接出海,是否可行,我觉得这反而是个正确的路。所以美图从2022年后,虽然中间也pk过大模型,烧过美容仪皮肤等不相干的业务,但此次聚焦,加大出海是优秀管理层找到了通向未来卡位的正确之路,结合这个特点,我的思路正在聚焦四点关键点,并注重大模型的付费模式的商业探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