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阅读曹操出行香港IPO招股书,同时结合了行业相关的研报信息,结合起来共同了解共享出行行业。
一、整体概况
出行行业概况
2024年国内出行市场规模为人民币8万亿元,其中共享出行服务市场规模为人民币3444亿元,渗透率为4.3%。推动使用公共交通、出租车与共享出行的因素主要在于:城市停车难、交通拥堵、车牌限制与限行。出行行业分为:私家车、公共交通、出租车、共享出行、共享单车及电动自行车五大类。
19年至24年期间,增长率最快的是共享单车及电动自行车子行业,其次是共享出行子行业,而出租车与公共交通分别因竞争的影响与疫情的影响出现负增长。
共享出行概况
我国城市内交通情况非常特殊,人口密度大,城市停车位紧张,交通拥堵等特点,都是推动网约车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随着持续城镇化加速及消费升级,消费者对出行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性价比的网约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19年至24年行业复合增长率达到10.6%,共享出行在整体出行行业中的渗透率从2.9%上升至4.3%。
出租车与网约车
网约车实际是传统出租车的数字化转型,线下转线上,推动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转型之路,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闲时间,提高了经营效率,同时改善了服务体验,两者最终会融合成一体,出租车相对于原来的功能机,网约车则是现在的智能机。
网约车与私家车
私家车优点在于灵活性、自主性、舒适性,缺点在于成本高、停车难等;网约车则优缺点正好相反。
二、发展趋势
流量分散化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共享出行市场已从由单一参与者主导市场转变为用户流量分配更为分散的市场。八年前,近90%的网约车完成订单总数由中国最大的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产生。现时的用户流量则较为分散:最大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已完成订单占总数的约70%。
用户流量分散部分归因于聚合平台的兴起。聚合平台包括地图导航类应用程序及本地生活服务类应用程序,如高德、美团、腾讯出行及百度地图等,将用户流量整合及引导至出行服务提供商。2019年至2024年,通过聚合平台完成的网约车订单比例由7.0%上升
至31.0%,预期于2029年将进一步上升至53.9%。
聚合平台整合多个共享出行平台的资源,优化订单匹配的准确性和效率,从而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并提高车辆利用率。具体而言,订单响应时间(定义为从用户下单到司机接受订单的时间)在聚合平台上平均约为3分钟,而在共享出行平台上则约为4分钟。此外,乘客等待时间(即从司机接受订单到乘客上车的时间)在聚合平台上平均约为6分钟,而在共享出行平台上则约为8分钟。相关指针显示,聚合平台在订单配对方面更为高效,并能缩短乘客的等待时间。同时,与聚合平台合作有助共享出行平台降低运营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并提高服务质量。
监管完善
近年来,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迅速发展,监管要求日益严格。出行服务提供商及聚合平台在提供共享出行服务的司机、车辆和在线平台等方面须遵守多层合规要求。随着时间推移,共享出行市场的竞争态势已从争夺需求端用户流量转变为争夺供给端合规车辆及司机。
运营车辆的TCO仍需下降
在共享出行价值链中,车辆TCO是影响司机收入及出行服务提供商盈利能力的最大成本组成部分。于2024年车辆TCO占司机平均总收入约55%,降低车辆TCO已成为提高司机收入水平及出行服务提供商盈利能力的关键。
车辆TCO包括(i)购买成本或租赁成本、(ii)能源补给成本,及(iii)车服成本。购买成本或租赁成本于其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能源补给成本计量与加油、充电或换电相关的直接成本(包括时间成本,补能时间短运营时间就会长)。车服成本包括保险成本及维护保养成本。
于2024年共享出行市场中约35%的运营车辆为传统燃油车,而2024年开始在共享出行市场投入运营的车辆中近80%为纯电动汽车。凭借纯电动汽车在能源补给成本方面的显著优势,预期纯电动汽车日后以更快的速度取代燃油车。
自动驾驶
短期是辅助驾驶能减轻司机的工作强度,减少事故发生概率;长期看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变得更加先进及被广泛采用,搭载自动驾驶技术的乘车服务对消费者而言也将变得更加经济实惠。此外,预期自动驾驶有助为共享出行市场提供更多合规及更具成本效益的车辆、提升用户体验及吸引更大的用户群。
市场下沉
中国的一、二线以外的城市人口众多,且正经历持续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而交通选择却往往很有限。因此此类城市居民对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的需求日益增长。共享出行服务以其适应性、易用性及可负担性而著称,正日益成为该等城市的首选出行方式。近年来,大部分该等城市的合规共享出行服务以快于全国平均的速度增长。
更多的场景更佳的体验
随着时间推移,该行业越来越重视提升用户体验及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特别是出行服务提供商通过使用户能够在成本、舒适度和及时性等偏好方面进行优化,通过不断改善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用户选择共享出行,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挖掘细分出行需求丰富场景服务。各大网约车平台积极发力服务升级和场景深耕,满足不同乘客群体的差异化出行需求。通过多元化业务、增值服务布局促进订单量、客单价增长,提升用户满意度及忠诚度,强化C端竞争力。
三、行业挑战
客户端:面对价格与体验的两难选择
目前,中国共享出行市场的两种主要服务类型为快车和专车,而用户往往面对价格与体验的两难选择。缺乏高性价比且始终如一的高质量的智能乘车体验仍然是用户的主要痛点。
尽管专车服务通常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但其高收费令其于共享出行市场的渗透率较低。另一方面,快车出行服务目前拥有众多质量不一的车型。目前,单是中国最大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便已使用超过200种不同的快车车型来提供快车出行服务。
司机端:高昂的车辆TCO及欠缺对司机的关注
平均来看,车辆TCO占司机总收入约55%。高昂的车辆TCO阻碍了司机增加净收入。这情况往往导致共享出行服务提供商的司机留存率较低,为行业带来巨大挑战。
车辆TCO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车服成本,包括保险及维护保养成本。司机的保险成本指保险公司收取的保险费用,并取决于该汽车司机就相关损害承担法律责任的车辆事故频率及事故严重程度。此外,汽车维护保养服务通常需要大量的停机时间,而这并非司机所能控制。汽车维修店亦通常缺乏定价透明度及服务质量保证。该等因素显著提高司机的运营成本。
于2024年,中国共享出行司机平均每个工作日在车内工作时间约10小时。传统车辆通常缺乏对司机健康和便利性关注,例如司机座椅通风、可调节护腰、主驾休息模式及热力图以支持接单等定制化功能。
平台端:合规成本高、车辆短缺以及流量渴望。
四、上中下游
上游供给
发布预警、加强规范,助推解决行业过饱和问题。2024年以来,多地出台文件或网约车新规,一方面警示网约车市场趋于饱和;另一方面从准入标准、平台经营等维度升级规范,加速清退不合规经营车辆及平台,以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2024取得经营许可的网约车平台数量稳定逐月增长,截至年末达到360家以上,较去年同期增长超8%;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车辆运输证均创新高;在行业预警和强监管并存的背景下,增速在下半年有所放缓。
中游平台
平台深化产业链合作,出行生态更趋完善高效。通过战略合作和平台赋能协同上下游,推动共享出行迈向深入化、智能化。
商业模式:O2O下B2C与C2C相融合的商业模式
C2C模式(个人私家车服务个人消费者)即专车公司仅提供独立的第三方商务车服务平台,车辆和司机来源于汽车租赁公司或私家车辆接入(私家车挂靠),代表公司有滴滴、美团打车、优步、易到等。C2C模式秉承共享经济理念,虽然流程简单、运行高效,但是安全问题是该模式的一个重大缺陷,C2C模式下的轻资产模式导致供给侧组织与管理能力无法达成有效的监管和约束。
B2C模式(网约车企业服务个人)由专车公司自备车辆和专业驾驶员为用户服务,类似于出租车公司自营。以神州专车为例,它的模式是以长租+短租结合模式向神州租车租赁车辆,司机为全职专业司机。该模式采用车辆集中采购+规模化运营,成本固定,随着规模与量级提高,单均的成本就会下降。规模与量级提升后,总利润提升会摊薄单均成本的压力;其次,全职专业的司机,从服务上来说也优于业务司机。因此,B2C模式保证了成本结构的最优和用户体验的最佳。B2C模式对车辆的高要求、司机的严把控、标准化的服务流程,相对来说有更好的客户体验,也符合网约车上行到高端市场的需求,相较C2C模式而言具有更低的政策风险,但是运营成本也更高。
随着网约车行业政策环境逐渐收紧,行业内竞争进一步加剧,各大平台也由过去纯C2C或B2C的业务模式向B2C+C2C的结合模式演进,核心竞争力转向流量与合规运力并重的层面。在O2O下,这两种交易方式的相互融合,使商业模式更加完善。
下游市场
出行场景:网约车模式并不能应用于所有出行场景,为了匹配更多类型的场景,其他共享出行模式应运而生,比较典型的就是共享单车,顺风车、以及汽车分时租赁。这四种模式基本实现了对居民中短程出行场景的覆盖,使得共享出行板块更加完善。
由于应用场景的不同,不同共享出行方式的运营模式也有较大差异。比如网约车与顺风车普遍采用轻资产模式,而共享单车与共享租车一般采取重资产模式。
价格带,从低到高分别是拼车、快车、特快、优享、专车等。
用户画像
随网约车服务广泛渗透,行业用户年龄分布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26-45岁中青年群体仍为主力用户,但25岁以下及45岁以上用户占比合计已接近四成,带来新细分服务机遇;
代表平台用户中,线上中高消费能力用户普遍占比超八成,中等消费用户占比显著提升。滴滴出行、花小猪打车用户覆盖广,中低消费能力用户占比相对较高;主打品质服务的曹操出行对高价值用户吸引力更强,其高消费用户占比相对最高。
五、竞争格局
网约车行业最大参与者的前身公司成立于2012年,利用作为行业先驱的优势,享有极高品牌知名度且触达庞大用户群,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按已完成订单量计,曾一度占据网约车市场超过九成份额,而按2024年GTV计,市场份额为70.4%。对比之下,我们(曹操出行)作为第二大参与者,按2024年GTV计市场份额仅为5.4%。
注明:A:滴滴;B:T3平台;C:可能是首汽平台;D:不确定
共享出行是高度属地化的业务,体现在每个城市均为一个独特市场,具有自身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这种地方性来自消费者偏好、基础设施和市场竞争的变化。此方面强调了解和适应当地条件对于在共享出行行业运营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竞争特征
a、一超多强格局稳定;b、双边网络效应放大;c、马太效应增强;d、区域竞争中仍然有市场机会。
另外曹操出行IPO新股
曹操出行处于行业老二,看完招股书的财务数据后,本人对其新股认购采取了放弃。虽然放弃了(为避免被说成马后炮,特上市许久后无热度时再发送本文)。
放弃原因之一
24年85%的乘客GTV的来源来自聚合平台,而运力端GTV的72%来自于运力合作伙伴,相对于上游下游都大部分依赖第三方,导致平台盈利困难,聚合平台佣金率为7.2%,运力合作伙伴抽佣2.5%,两则合计约10%的抽佣了。
放弃原因之二
公司资产负债表,资产端总计40亿,其中固定资产23亿,现金2亿+;负债端总计112亿,其中有息负债72亿,股东权益为负72亿,资产负债表也是资不抵债。而从现金流表上看,公司造血能力也不足,短期内资产负债表无法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