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阵营以两类企业为核心:一类是德州仪器、亚德诺这类综合模拟芯片巨头,另一类是英飞凌、恩智浦这类汽车与工业芯片强者。它们普遍拥有自建晶圆厂,既能通过垂直整合控制成本,又能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主导全球定价体系,在通用模拟、车规高压芯片等领域占据垄断性份额。
此外,瑞萨、意法半导体也属于国际阵营的重要力量,它们并非专做汽车芯片,而是以汽车电子为核心优势,同时覆盖工业控制、物联网等多领域。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长期绑定能力:汽车一旦采用其芯片方案,通常会保持5-10年的稳定合作,形成较强的客户粘性。
国内战场更热闹:杰华特同样专注设计,在手机、车载的快充芯片领域与圣邦争夺同一批客户;上海贝岭凭借国企背景,在电池管理等产品上常常给出更具竞争力的报价;思瑞浦专做高精度信号链,已成为圣邦在国内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南芯科技把快充做到国内第一,在80瓦以上功率段优势明显,今年双方同时推240瓦方案,谁先量产谁就能拿下明年新手机订单;再往下还有钰泰、力芯微、芯洲等企业,他们聚焦LED驱动等细分市场,单品价格极低,通过更具成本优势的代工资源持续发动价格战。
简单说,圣邦在每条产品线都面临直接竞争,想继续赚钱,只能比大家更快推出新图纸,或者在汽车认证上抢出时间差,否则利润会被上下一起挤掉。
模拟芯片这个行业,只要电子产品通电,就得先让它稳压、分流、过滤,这些活儿全由模拟芯片干。它不像手机处理器那样两年就换代,四五十纳米的老生产线照样跑得欢,工厂折旧慢,厂商活得久,而且一颗芯片只卖几毛钱,却管着整块板的安危,客户不敢随便换,悄悄给涨价留了空子,行业平均毛利率常年在50%上下,是半导体里少见的现金奶牛。
这条赛道最讨喜的地方在于又宽又深的护城河,头号武器是“料号海”,龙头厂手里攥着上万种型号,就像超市货架,工程师懒得挨家比价,干脆一站式买齐。第二道护城河是时间,一颗车规芯片得先考两三年认证,寿命动辄十年,新玩家想进来,先把青春耗完再说。第三道是手艺,模拟电路靠工程师一点点调参数,老师傅的经验写在代码里,越老越香,数字芯片那种“两年换一代”的焦虑在这里基本不存在。于是,全球前十强的名单20年也换不了几个名字。
往后看十年,电动车、光伏、储能、无人机、AI服务器全是“多传感器+多电源”的胃口,用量成倍翻翻。新能源车把传统车的30颗模拟芯片直接拉到300颗,充电桩、逆变器、智能家居更是遍地开花。需求端天花板还早,供给端却不敢狂飙,因为新建一条十二英寸产线要几十亿美元,折旧摊到每颗芯片上,成本比老线高一大截,所以资本不会轻易冲进来。结局大概率是“需求往上、产能慢慢追”,龙头继续吃肉。
虽然模拟芯片这行当活得久、护城河深,但也不是遍地黄金。首先,它照样吃周期,行业一窝蜂扩产时,四十纳米老线也能快速提量,库存从缺货到爆仓可能只差三个季度,价格一旦跳水,几毛钱的芯片也能腰斩,龙头毛利率瞬间掉十几个点。其次,上游被晶圆厂卡脖子,台积电、联电提价不用打招呼,成本涨多少全靠对方脸色,下游却是分散的小客户,涨价函常常发不出去,夹在中间只能硬吃利润挤压。
第三,技术迭代虽然慢,却不代表永远安全,氮化镓、碳化硅这些新材料一旦成本降到甜点区,传统硅基电源芯片可能被降维打击,老料号十年寿命的叙事也就破了。
第四,地缘政治和出口管制随时可能把全球市场劈成两半,国内厂突然多出三成产能,海外客户又把订单移走,区域割裂的结果可能是量价双杀。
最后,别忽视长库存风险:模拟芯片寿命虽长,可一旦客户项目失败或车型停产,专用料号立刻变成死库存,连打折甩卖都没人要。总结来说,行业护城河再宽,也要关注周期、成本、技术、地缘和库存这几把镰刀。$圣邦股份(SZ3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