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电气(SH688187)$ 时代电气2025年半年报业绩分析:多元业务驱动增长,股价短期有望延续升势
核心观点摘要
时代电气2025年半年报业绩表现亮眼,营收122.14亿元同比增长17.95%,归母净利润16.72亿元同比增长12.93%,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大幅增长37.04%。公司多元化业务布局成效显著,新兴装备业务占比提升至43%,轨道交通装备业务保持稳定增长,半导体业务表现强劲。公司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尤其是在IGBT、新能源发电和海工装备等细分市场的领先地位。考虑到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高毛利率提升趋势、以及稳定的分红回购政策,预计下周股价有望延续上涨趋势。
一、财务业绩全面向好,扣非利润大幅增长
1.1 营收与利润双增长,扣非指标表现亮眼
时代电气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22.14亿元,同比增长17.95%;归母净利润16.72亿元,同比增长12.93%;扣非归母净利润15.88亿元,同比增长37.04%,扣非净利润增速远超归母净利润 。基本每股收益1.21元,同比增长15.2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4.14%,同比增加0.29个百分点 。
以8月22日收盘价48.04元计算,公司目前市盈率(TTM)约为17.32倍,市净率约为1.58倍,市销率约为2.56倍 。与交运设备行业平均市盈率30.13倍相比,公司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具有一定的估值优势 。
表1:时代电气2025年上半年主要财务指标
指标名称 2025年上半年 2024年上半年 同比变化
营业收入 122.14亿元 103.55亿元 +17.95%
归母净利润 16.72亿元 14.81亿元 +12.93%
扣非归母净利润 15.88亿元 11.59亿元 +37.04%
基本每股收益 1.21元 1.05元 +15.24%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4.14% 3.85% +0.29%
毛利率 32.01% 27.91% +4.10个百分点
净利率 14.61% 15.57% -0.96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公司2025年半年报
1.2 毛利率显著提升,费用控制有效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达到32.01%,较2024年同期的27.91%大幅提升4.10个百分点,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轨道交通和新兴装备业务毛利提升 。这一提升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高毛利产品收入占比提高,如轨交电气装备和基础器件;二是公司提质增效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产业降本课题取得成效 。
费用方面,公司销售费用2.28亿元,同比增长10.16%;管理费用4.72亿元,同比增长7.57%;财务净收益1.78亿元,收益同比增长130.65% 。三项费用合计5.22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0.4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降至4.28%,费用控制效果显著 。
1.3 经营性现金流改善,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8.79亿元,同比增长180.4%,现金流状况显著改善 。这主要得益于销售回款能力增强,公司经营质量明显提升。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总资产691.75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6.7%;归母净资产为406.53亿元,较上年度末下降2.1%,主要是由于公司实施了分红和股份回购计划 。公司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财务结构稳健。
二、业务板块全面发展,新兴业务贡献提升
2.1 轨道交通装备业务:招标增长,结构优化
2025年上半年,轨道交通装备业务实现收入69.1亿元,同比增长12.58%,占总收入的56.6% 。细分来看:
- 电器装备收入55.15亿元,同比上涨11.48%;
- 工程机械收入5.63亿元,同比增长1.05%;
- 通信信号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13.11%;
- 其他收入3.63亿元,同比增长65.65% 。
招标与交付方面:2025年国铁集团机车招标量较去年明显增长,1月招标120台,7月招标335台,累计455台,略高于去年;动车方面,8月19日招标210组,当前合同正签订中,预计今年交付量略高于去年,部分交付将推迟至明年,整体呈现平稳小幅上扬态势 。
"十五五"展望:根据国家交通强国规划纲要,2035年铁路运营里程目标为20万公里,其中高铁将增至7万公里,普铁增加2万公里;预计未来十年铁路板块整体平稳、小幅增长,同时需关注机车检修维保需求增长及国产化替代机遇 。
2.2 新兴装备业务:增长强劲,结构优化
2025年上半年,新兴装备业务收入52.44亿元,同比增长25.88%,占总收入的43%,增速明显高于轨道交通装备业务 。细分来看:
- 基础器件收入24.16亿元,同比增长29.12%;
- 新能源发电收入10.47亿元,同比上涨42.94%;
- 新能源汽车电驱收入9.99亿元,同比增长1.32%;
- 海工收入4.23亿元,同比增长4.37%;
- 工业变流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110.08% 。
城轨业务:上半年公司在城轨招标市场占比约七成,招标量与去年基本持平。受地方债务影响,城轨发展弱于铁路,总体招标量持续下滑,预计明年至十四五期间将持续显著下滑。公司通过三方面应对:一是加大检修维保力度,与7家地铁公司成立联合维保公司;二是城轨信号产业增长显著,今年获取约3条信号线订单;三是城轨检测设备持续丰富,部分检测网络已实现与电客车集成 。
新能源发电业务:公司以光伏充电逆变器为主的新产业已发展约三年,今年对绿能事业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将技术、制造、采购职能独立并成立自负盈亏的分公司。上半年已获取15G瓦订单,完成情况略优于去年同期,成本管控良好,预计营收将实现较大增长。受国家136号文影响,光伏产业承压,但绿能分公司实现小幅盈利并具备独立市场竞争力 。
海工装备业务:2025年中期,公司海工装备收入为4.23亿元,较去年同期4.05亿元小幅增长4.37%。国内海工市场在持续两年大规模装备采购后需求可能放缓,但全球海上风电及逐步复苏的油气市场对ROV、水下挖沟机等海工装备仍有持续需求,预计2025年公司海工装备业务将持续增长。公司电动ROV开发引领市场,子公司SMD作为目前市场唯一成功实现电动作业级ROV的供应商受市场关注,客户ELV需求持续增长,上半年已获首个ELV订单 。
2.3 半导体业务:高速增长,行业地位稳固
2025年上半年,半导体业务整体收入为24.4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20.48亿元,同比增长19.14% 。其中:
- 双极器件收入为2.58亿元,相较上年同期回落35%;
- IGBT收入为21.2亿元,同比增长32.16% 。
细分来看,高压IGBT收入为4.2亿元,同比增长50%;中低压IGBT收入为17.63亿元,同比增长28.5% 。
行业地位:公司在半导体行业地位稳固提升。在轨道交通和新兴电力系统领域,市占率均超50%,为国内第一;在新兴汽车功率模块领域,国内市占率13.6%,为国内第二;在新能源发电(包括风光储氢等器件)领域,国内市占率约20%,为国内第二 。
产能布局:宜兴基地8英寸IGBT芯片线已于2025年6月底达成3万片/月的设计产能,上半年芯片和模块出货量持续增长,但受市场竞争加剧、产线爬升期折旧及投片成本影响,2025年实现盈利面临较大挑战。株洲8英寸碳化硅产线正持续进行设备搬入,预计2025年底实现产线拉通。此外,公司6英寸碳化硅产线目前年产量为2.5万片,覆盖650~6500V等级MOSFET,产品已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不间断电源、风电、光伏逆变器、船舶运输、铁路运输、工业及智能电网等领域持续投入和铺货,其中碳化硅器件在充电桩、OBC电源检测等领域持续供货,2025年上半年首次完成车规级碳化硅模块小批量交付 。
2.4 电驱与传感器业务:恢复增长,前景向好
电驱业务:2025年上半年电驱业务累计交付电驱及部件产品25.8万套,同比增长10%;完成销售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32%。受林探产业园基地搬迁及产线调试爬坡影响,交付量和销售收入增速放缓,市场排名有所下滑,预计下半年随着产能提升,交付量及销售收入将有较大提升。针对行业内卷情况,公司采取品牌向上与市场开拓策略,上半年新突破奇瑞等2个新客户,累计获取超20个项目,截至6月末,已进入大众、丰田、通用、一汽、上汽等主流车企(占比超70%),配套车企超14家 。
传感器业务:公司传感器业务在轨道交通领域占据优势,近年来拓展新能源领域(光伏、汽车、风电)。2024年受光伏行业需求下滑及汽车项目衔接不利影响,业务有所下滑。2025年上半年(不含轨交业务)传感器业务收入2.36亿元,同比增长73.8%(2024年同期为1.36亿元),已接近2023年同期2.6亿元水平。增长主要源于光伏业务恢复、新品导入突破及汽车传感器获新定点。目前,光伏领域与全球头部客户形成全面合作,汽车领域与电驱电控子领域头部客户建立供需关系,风电领域电量传感器市占率保持行业领跑,预计下半年业务将全面恢复并赶超 。
三、财务指标深度解析,盈利质量提升
3.1 扣非指标大幅增长原因分析
2025年上半年公司半年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驱动扣非每股收益及扣非净资产收益率同步大幅增长。增长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主营收入规模扩大带动毛利润增长,2025年毛利润39.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0.5亿元,增幅36.72%;二是非经常性损益下降,较上年减少2.76亿元 。
非经常性损益减少主因:一是受2024年8月1日执行的集中公平竞争条例影响,地方政府补助收入缩减;二是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确认在2025年大幅减少,因2024年有专项大型课题结题获高收益,而2025年科研课题结题平稳,无此类项目 。
经营韧性体现:虽非经常性损益降幅大,但未影响公司经营向好。公司年初谋划工作、立足日常经营挖潜,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稳健增长,经营性利润韧性强,非经常性损益减少未对业绩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
3.2 与中车业绩差异分析
公司业绩增幅与中车股份存在差异,原因有二:一是公司是中车整车厂核心供应商,产品交付早于整车;二是收入结构不同,公司多元化战略深入,新兴装备业务占比提升,半年度新兴装备收入占比达43%,而中车2025年一季度新产业收入占比仅31%。因新兴产业增长和利润增长与轨道交通板块有差异,所以公司业绩与中车不同 。
与行业对比:公司在多个评估维度中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其中创新维度得分最高,为93.95分(折合13.15分),显示出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市值维度得分最低,仅为46.23分(折合7.4分)。在申万一级机械设备行业的589家上市公司中,时代电气位列行业第11位,行业平均分为47.12分,显示出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
四、产能扩张与市场布局,未来增长可期
4.1 半导体产能布局加速
宜兴基地:8英寸IGBT芯片线已于2025年6月底达成3万片/月的设计产能,上半年芯片和模块出货量持续增长,但受市场竞争加剧、产线爬升期折旧及投片成本影响,2025年实现盈利面临较大挑战 。
株洲基地:8英寸碳化硅产线正持续进行设备搬入,预计2025年底实现产线拉通。此外,公司6英寸碳化硅产线目前年产量为2.5万片,覆盖650~6500V等级MOSFET,产品已在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不间断电源、风电、光伏逆变器、船舶运输、铁路运输、工业及智能电网等领域持续投入和铺货,其中碳化硅器件在充电桩、OBC电源检测等领域持续供货,2025年上半年首次完成车规级碳化硅模块小批量交付 。
全球SiC市场前景:全球SiC功率器件市场规模2024年为48.7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18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5%(2025-2031年) 。这一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为公司半导体业务提供持续增长空间。
4.2 国际化布局稳步推进
电驱业务国际化:公司通过"班链入海"(在印尼设立海外基地,覆盖东南亚市场)、"供链入海"(依托中车海外资源,与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广汽丰田合作获取增程器、电控电机转子等项目)、"协电出海"(依托时代新材博格全球化研发中心),产品已出口欧洲、巴西、越南等地 。
半导体业务国际化:IGBT海外柔直项目订单突破,打开新市场 。公司半导体业务在国际市场的拓展将进一步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五、市值管理举措,股东回报提升
5.1 分红与回购计划
分红政策:公司维持分红比例超30%,2023年为35.45%,2024年为36.98%,2025年6月28日通过未来三年股东回报规划 。公司每股分红0.4元,稳定的分红政策对股价形成支撑。
股份回购:自2023年9月累计回购近6000万股,中车香港增持2400万股,推广H股回购议案,按目标完成回购 。这些举措显示了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也有助于提升投资者信心和股价表现。
5.2 ESG管理与公司治理
ESG管理:公司规范管理流程,建立ESG管理系统,2024年获中证ESG百强及央企50强奖项 。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和长期价值。
研发投入:公司在轨交装备和清洁能源领域高研发投入,巩固核心竞争力,发展新兴产业 。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8.53%,远高于收入增速,为未来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
六、股价走势分析与投资建议
6.1 近期股价表现
截至2025年8月22日收盘,时代电气A股报48.04元,涨幅为2.69%。在8月13日至8月22日期间,时代电气股价整体呈上涨趋势 。公司当前市盈率(TTM)约为17.32倍,市净率约为1.58倍,市销率约为2.56倍 。
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公司估值处于低位。交运设备行业平均市盈率为30.13倍,市净率为2.87倍,市销率为2.87倍,时代电气的估值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具有估值修复空间 。
6.2 机构持仓与评级
截至2025年半年报,共有26家机构持仓时代电气,其中基金18家、其他6家、券商1家、社保1家,合计持股数68620.59万股,持股市值292.67亿元 。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显示出专业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
机构评级:多家机构维持对时代电气的"买入"评级。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5亿元、49.0亿元、52.3亿元,对应PE分别为14.3、12.7倍 。
6.3 投资建议与风险提示
投资建议:基于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多元化业务布局的成效、半导体业务的强劲表现以及相对低估的估值水平。
风险提示:
1. 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发电需求波动可能持续影响相关业务;
2. 半导体产能爬坡进度、行业价格竞争压力需关注;
3. 城轨市场下滑速度可能超预期;
4. 非经常性损益进一步减少可能影响利润表现;
5.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公司国际化进程。
七、结论与展望
时代电气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亮眼,多元化业务布局成效显著,新兴装备业务占比提升至43%,半导体业务表现强劲,公司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公司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强,扣非净利润大幅增长37.04%,经营性利润韧性强。
随着宜兴IGBT产线产能释放、株洲SiC晶圆产线年底拉通、轨道交通装备需求稳步增长以及新能源发电和海工装备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未来业绩有望保持稳健增长。稳定的分红政策和股份回购计划也将为股价提供支撑。
预计下周股价有望延续上涨趋势,目标价66-78元。投资者可积极关注公司在半导体、新能源发电和海工装备等新兴业务的发展进展,以及轨道交通装备订单的增长情况,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