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到哪一步了?
当下,智能驾驶正步入关键的“换挡期”——L2+辅助驾驶融入日常行车后,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也开启了商业化探索的新征程。
但这关键的换挡期,却卡在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环节:线控制动。
如果说激光雷达是智能驾驶的眼睛,AI算法是它的大脑,那线控制动就是它的“手脚”,其反应快不快、制动精不精准,直接决定着智能驾驶的安全底线与体验好坏。
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线控制动市场一直被博世、大陆等海外巨头垄断。国内车企想买,不仅价格高昂,还常遭遇供应不及时的问题。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样的困境,国内同行大多选了“省事”的路:要么引进技术,要么代工生产。而伯特利却反其道而行,选了条更难的路——自主研发。
2012年,伯特利自行研发的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PB)成功量产交付,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二家掌握EPB量产能力的供应商,一举凿穿了海外垄断。
此后其研发节奏持续加速,车身稳定控制系统(ESC)、线控制动(WCBS)等产品相继问世,新一代的WCBS2.0系统更是支持L3+自动驾驶,性能对标博世的iBooster产品。
并且,公司还早早启动了下一代电子机械制动(EMB)的研发,计划2026年上半年量产,剑指L4+自动驾驶制高点。
更具前瞻性的是,伯特利没有只盯着制动系统,而是将业务拓到了转向系统和主动悬架,相当于把智能底盘的“XYZ轴”都攥在了手里,这种全栈能力在国内并不多见。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特别是在2020-2024年,伯特利的研发费用率能保持在6%左右的较高水平,比同期的拓普集团高出1.5个百分点。
事实也证明,公司常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并没有白费,最终换来了业绩的一路高歌。
2020-2024年,伯特利营收从30.42亿飙升至99.37亿,复合年增长率有34%;净利润也从4.61亿来到了12.09亿,翻了近三倍。
2025年上半年,公司业绩继续稳健增长,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了30%和14%。
伯特利能有如此亮眼的业绩答卷,除了自身不懈的钻研外,还离不开背后的两大推手。
其一,新能源汽车浪潮的推动。
随着新能源汽车向智能化发展,对“瞬时反应”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液压制动300-500毫秒的响应时间,已无法满足智能驾驶需求。而线控制动凭借重量轻、制动反应时间短(150毫秒内)、支持紧急自主制动等优势,逐步成为行业新宠。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汽车线控制动渗透率仅3.29%,2024年已飙升至50.8%,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跃升至58%左右。
这并非单纯的数字增长,而是全行业的技术替代潮,而伯特利早早就做好了技术准备,顺利承接了新增的市场需求。
其二,与奇瑞二十载的的紧密合作。
自2004年创立起,伯特利便为奇瑞配套生产制动器,如今奇瑞不仅是伯特利的第二大股东,更是核心大客户。
近年来,奇瑞新能源转型成效不俗,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8.36万辆,12月单月销量更是首次突破10万辆。
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就直接拉动了线控制动产品的需求。2024年奇瑞汽车及其关联方贡献的收入占伯特利总营收的44%,成为驱动伯特利业绩增长的重要力量。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
与单一客户绑定过深也暗藏风险,一旦奇瑞汽车销量波动,伯特利业绩可能也会受影响。
为此,伯特利正全力拓展新客户。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累计客户已达51家,涵盖吉利、长城等知名企业。
新客户的顺利开拓,也带来了更多的订单。
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定点项目282项,预计年化收益41.8亿元;7月,又斩获两家欧洲车企20.3亿元的订单,这是中国电控制动技术第一次规模化打进欧洲高端市场。
要知道,欧洲是博世、大陆的主场,能在这里拿到订单,比赚多少钱都更能证明其实力。并且公司还在摩洛哥建基地,2026年投产后,就能更方便地辐射欧洲市场。
也正是这种“国内稳地基,海外拓空间”的布局,让伯特利在2025年冲刺127亿营收时,拥有了更足的把握。
并且,长远来看,伯特利还藏有“后手”——人形机器人。
2025年9月24日,伯特利成立了机器人子公司——浙江伯健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事实上,公司的机器人布局早有伏笔,9月16日便在互动平台透露:人形机器人业务正在推进中。
很多人觉得这是跨界冒险,但其实伯特利是有准备的。
一方面,汽车零部件与机器人零部件存在技术同源性,公司可凭借在汽车行业成熟的技术和供应链体系降低研发成本。
同时,通过与浙江健壮传动的合作,伯特利还获得了与台湾鼎翰SHAC同源的高精度滚珠丝杠技术,该技术传动效率超90%、寿命可达5年以上,能适配机器人高负荷运行需求。
另一方面,伯特利还能联动原有汽车客户的机器人团队,形成潜在合作链路。
例如奇瑞的机器人“墨茵”已在2025年发售,凭借与奇瑞的长期合作关系,公司有望成为其机器人产品的供应商。
说白了,伯特利此举不仅能摆脱对汽车行业的单一依赖,更能借助机器人高附加值市场提升盈利空间,为中长期业绩增长注入新动能。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从打破海外垄断,到做智能底盘的全栈方案,再到进军人形机器人,伯特利走的每一步都很踏实,每一步也都踩在“技术立企”的点上。
要知道,行业里从不缺追求热度、流量的企业,缺的是愿意啃硬骨头、把技术做深的长期主义者。
以上分析不构成具体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