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园中报“暴雷”,还值得投资吗?

用户头像
西门吹雪我吹水
 · 广东  

$福寿园(01448)$

福寿园中报预告录得亏损2.35-2.65亿元,这个数据远超投资者的保守预期。公司解释为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受宏观经济及客户谨慎消费的影响,业绩短期受压;二是部分附属公司因不同税务因素导致税务成本上升;三是对部分附属公司商誉及资产计提减值。

上述因素对公司经营是否是长期的,是否有投资机会?我们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大约6800字,自这句话开始,全都是私货。

仅为个人理解,不作为投资建议!

福寿园公司的经营理念

福寿园在年报中提到,福寿园是一个承载记忆与情感的生命场所。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位,也即是安葬的核心价值观。

发展到今天,葬礼是生死两安的文明尺度,墓园更多的是为生者而建,为逝者服务的部分更少一些。抚慰哀伤、怀念逝者、纪念时光,都是生者的需求,除了遗嘱的法律约束、逝者生前对自己的安排,逝者已经无法产生需求了。

福寿园所倡导的“3JI”经营理念(即:记号营造美好、记载书写厚德、纪念表达长情),是这个定位的外在体现。

看到这个之后,福寿园有点超过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这样一个阴暗角落里面的公司,不会有什么核心理念。从目前来看,我认为福寿园这个核心理念是接近殡葬行业的价值本质的

而且一定程度上,福寿园将这个核心理念外化为企业文化。

举几个例子,让我能够感觉到福寿园将这个理念,长期付诸实施了。

一是上海市人文纪念博物馆。这个博物馆落成于2010年,主要是纪念入驻福寿园的上海近现代知名人士,收藏、展示历代名人及相关文物文献。以“领略生命华彩、珍藏城市记忆”为主题。

二是主题墓园,例如上海人文纪念公园安葬了许多中国社会名流、艺术家、烈士、老战士、老干部和科学家,福寿园在这些先人的记载、纪念上面,精神的传导上面,是一以贯之的,当然这个可能也有作为墓园营销名片的作用,君子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同时,也还有遗体捐赠纪念碑、刑警之魂纪念墙等小型主题。这些都表达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纪念,先进人物及其价值观的传承。

三是各种主题活动。比如墓园中某个名人的纪念活动、读书会、展览,传达向上的价值观。再如举办一些生命教育活动等,传达关于生死、生命与人生等重大话题的哲学思考。

上面这些业务,其实大概率都是不赚钱的,如果公司很追求利润,是很难长期去做这些事情的。

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看到粉丝对乔任梁的留言弹幕,也算是一种意外之喜。

说完好的一面,现在来谈谈不好的:

福寿园的这个理念,对于普通人,在实施上存在需求不足问题。大部分普通人究其一生,可能也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记载的。让一个普通人为这个服务付费,福寿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并打动普通人?可能会面临最开始的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后人提供的碎片信息中,公司是很难去深入理解某个具体的普通人,进而做好记载、纪念这件事的,提供的家族记忆服务是否有能够触动生者的质量与细节,是存疑的。这需要公司员工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并且十分追求细节。

所以我认为福寿园的经营理念虽然是直击行业本质的,但是福寿园描绘的那个美好未来,可能还要漫长的等待,目前福寿园的能力尚未达到实现这个愿景所需要的能力,普通人的需求也尚未出现。

以目前的公司经营策略来看,其他墓园很容易模仿(比如各地墓园都有器官捐赠者纪念碑),或者说这一价值观并非福寿园首创,往前追溯一点,至少可以看作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所代表价值观的延伸。

目前把它看做一个环境很优美,有很多名人邻居“入住”的社区比较合适。主要满足不在乎多花点钱,寻一个更好去处的消费者需求。所以,虽然有点超过预期,福寿园目前仍然还是一个烟蒂公司逻辑,目前的人文服务,很难产生溢价,还不足以用深度价投的逻辑看待。

不过这里始终有一颗种子在,如果未来社会文明程度能够开始产生对普通逝者的记载需求,殡葬公司职工的思想境界有能力满足这份需求,殡葬或许可以由一个“阴间房地产”行业,转变成一个生命服务行业。

二 公司财务分析

那么以烟蒂股逻辑,看看公司业务情况吧。

(一)资产负债

看公司情况,先看资产负债结构,福寿园的资产负债相对简单。明细数据如下:

1、资产端

总资产约82亿,我们简单归归类,资产其实就三类:固定资产36亿(含存货)、现金类资产31.4亿、商誉11亿。十分干净简单,也与公司的商业模式匹配,通过将手头的固定资产,不断转化为现金获利。其中:

固定资产(含存货):

固定资产和存货加在一起,可能也就福寿园适用了。福寿园的存货主要是开发中的墓穴(占比约80%,剩下为墓石15%、其他5%左右),在墓穴开发开始时从使用权资产、墓园资产等科目转移至存货,其性质其实并未发生改变。固定资产则主要包括墓园资产、物业及设备、使用权资产、无形资产四类。

现金类资产:主要分为两部分,公司预收的墓园维护费及生前契约,该项目在资产端体现为现金,在负债端体现为合约负债,金额为6.38亿元,则公司自有现金为25亿。

商誉:公司在前几年收购国内墓园时,支付的溢价,这个是已经支付的钱,对未来现金流不会产生影响。后续主要是计提减值,会使净利润数据难看而已。

2、负债端

除了合约负债,公司有1.31亿元租赁负债,平均融资利率3.86%,其中一半以上为5年期以上期限,还有少量的少数股东借款,负债端相对干净,几乎没有财务风险。

(二)收入与利润

从业务分类角度来看,墓穴销售占收入的74%左右、其他墓园服务占8%左右,殡仪服务占16%左右。此外,还有少量的火化机出售、墓园设计收入。

福寿园的营收在地区间的分布是十分不均匀的,所以在分析具体业务之前,我们先要对各省份的业务体量有一个大概的概念。

从地区的角度来看,上海市的收入占总体的50%左右,前五大省份占75%(前五大为上海、安徽、辽宁、河南、江苏),其他地区的收入占比相对较为分散。如下所示:

在这个收入结构下,我们在分析具体业务时,优先考虑上海地区业务情况。

公司近五年销售收入及占比情况如下:

公司近五年的经营利润、利润率情况如下:

2024年的毛利率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一是2023年的高基数导致;二是公司的折旧与摊销成本刚性,主要为墓园资产、房屋设备等的折旧摊销,不管当年营收情况如何,这些成本都是要确认的;三是公司确认了一个亿的减值。

1、墓穴销售(占比74%)

出售墓穴这个生意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卖墓地。买墓地有两种方式,预售和死后购买。

预售指的是人还活着的时候为购买墓穴,这部分需求会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目前居民消费意愿降低的情况下,萎缩的就是这部分需求。

死后购买是后人为逝者购买墓穴。这部分需求是一直存在的,人逝世了必然会产生购墓需求,主要看后人的经济条件,选择用何种形式安葬。经济环境差的情况下,后人可能更多地选择便宜的安葬方式,如公益性公墓或者生态葬。

根据可以查询到的非官方的数据,预售墓穴可能占35-50%左右,剩下的为即期需求。

近五年的墓穴销售单价是相对稳定的,经营性墓穴单价大概在11-12万元左右,公益性墓穴大概在3000元左右。

在预售、即期需求的逻辑框架下,经济形势不好会打击部分预购墓穴的需求,但是对即期需求的打击有限。综合下来,营收萎缩50%以上的概率很小。

2、其他墓园服务(占比8%左右)

其他墓园服务主要包括两部分:墓园维护服务、丧葬用品等服务

一是墓园维护服务收入。公司在出售墓地时,会预收10-20年的墓园维护服务费,以“合约负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2024年的墓园维护服务费的负债余额为5.85亿元,当年增加净额3330.1万元,当年确认墓园维护服务收入5899.2万元,也即当年累计入账墓园维护服务合约负债9229.3万元,当年销售墓穴收入15.35亿元,全国的收费比例大概6%。

上海市发改委对墓穴维护管理费的收费标准是:

墓穴维护管理费每年的收费标准上限为45元/平方米,计费面积为墓穴证上载明的面积。骨灰寄存、壁葬维护管理费每年的收费标准上限为格位费1%。维护管理费一次性收取不超过10年。

而根据网上的非官方资料来看,上海福寿园的收费标准可能在5%-15%之间。至于突破了市政府的45元/平方米的限制,可能是除了维护管理费还有一些其他收费项目。

同时,各地的价格也不一致,根据福建浦城县征求意见的公益性公墓收费标准:10年的收费比例大约占墓穴费的3%-10%。

二是其他的墓园服务。这部分的收入相对稳定,近五年的收入保持在1.35亿元左右,且随着墓穴销售收入波动。公司未具体披露该部分的收入数据,猜测可能为招股书中的墓地相关服务收入,主要包括设计服务、墓石雕刻、雕塑、花卉等。

3、殡仪服务(占比15%左右)

殡仪服务属于政府价格管制较为严格的领域。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民政局、发改委于2025年1月15日联合公布了《上海市殡葬服务项目清单》,规定了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的价格管理机制。

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殡葬服务项目,由定价部门坚持公益属性,按照规定履行相关定调价程序,合理制定收费标准。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殡葬服务项目,由殡葬服务单位依据生产经营成本、市场供需和社会承受能力,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级民政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部门做好业务指导工作。

其中,政府指定价、政府指导价的项目,包括了殡仪服务的大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三 未来发展分析

投资是一件仅与未来相关的事情。看完了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收入,我们接下来试着理解公司的未来。

1、上海福寿园

公司50%的收入来自于上海,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于上海福寿园

根据2024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末),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量为577.6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1537.98万人)的37.6%,老年人数占比远超全国平均的22%。

在上海市老龄化程度如此高的情况下,政府是比较迫切地解决墓地、殡仪馆不足的问题,由此发布了《上海市殡葬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6-2035年)》征求意见稿,规划:

公益性骨灰安置设施:城市地区至 2035 年浦东新区至少建 2 处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其他郊区各至少 1 处,主要利用现有经营性公墓、殡仪馆的存量用地改建。

经营性骨灰安置设施:总量保持 54 处(公墓 45 处 + 骨灰堂 9 处),全部为现状保留或原址改扩建,不再新增用地。规划新增经营性骨灰安置全部为节地生态葬式,安葬骨灰的单体墓位、合葬墓位的占地面积分别不得超过0.5平方米、0.8平方米。我认为这个政策对福寿园在上海的经营,长期来看影响是有限的,面积下降、价格下降意味着可以卖的墓地变多了。

上海福寿园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墓园,运营多年。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卖完了,没地可以卖了。这会对现金流产生很大的影响。

我暂时没有找到上海福寿园还有多少空余墓地的数据。于是,我对比了公司官网的航拍图、百度地图的卫星图。卫星图在一线城市一般几个月更新一次,相比官网航拍图,多用了2块地(红框部分),篮框为疑似空地(但是我无法确认,这些空地是否都是墓地),黄框为已经卖出去的地。

根据我的目测,已使用的墓地占比超过一半,但仍然有较多空余地块。斗胆定性地判断,上海福寿园在短期内,不会变成死墓,依然会正常产生现金流(死墓是指已经没有剩余墓穴可以出售,除了墓园管理费外,无法正常产生现金流)。

2、移风易俗

随着人口更迭,政府对墓地土地资源不足有较大的焦虑。所以推出了节地葬、生态葬政策。

节地葬目前主要包括骨灰墙、骨灰堂等立体安葬方式以及每个墓穴占地0.5平方米左右的墓地,与传统的占地1平方米及以上的墓穴比较,在节地方面效果明显。

生态葬将骨灰直接融入泥土或放入可降解的骨灰罐,是一种彻底回归自然的葬式,由于不独立占地,节地效果更突出。在形式上包括树葬、草坪葬、鲜花葬、海葬等。可以分为留痕和不留痕两种方式。

留痕的方式,是在骨灰葬入泥土处植树或留标志,通过给树培土浇水以寄托哀思。

不留痕的方式,是没有墓碑或其他记号,骨灰复归泥土。这些墓地没有任何人工建筑,周边环境尽可能保持自然状态。理论上这种形式可以一块土地无限循环。

未来殡葬行业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人的价值观会变,比如西汉流行厚葬,讲究事死如事生,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灵魂不灭的永生需求,到了元朝却连帝陵都不知道在哪。现代人的殡葬观念也会改变,那么我们要考虑的就是,对于墓园来说,最差会变成什么样子?

殡葬服务可以分为两部分:殡仪服务和墓园服务,分别对应对遗体的处理和生者对逝者的追思。殡仪服务是必须有的流程。站在墓园的角度看,最差的情况下,生态葬的占比越来越高,直至全部为生态葬。

在可见的中长期内,对于墓园服务,仍将存在分层的需求,高价墓地、普通墓地、公墓、生态葬的格局长期存在。但树葬这种形式,理论上存在一个上限,即清明等时节追思祭奠人群的拥挤度上限,一般人大概率是无法忍受在某块墓地追思先人还需要排队这件事的。

4、对问题的回复及估值

公司的资产减值,不会影响公司的现金流,所以在估值时,应对减值因素予以剔除。

上海市政府是相对有钱的,对福寿园追缴历史税款的可能性较小,但可能适用新的税率。如果公司税率上升,会影响自由现金流

经营收入方面,假设未来预购墓穴需求持续大幅萎缩,公司营收在2024年基础上再衰退50%,具有上海市高比例的老龄人口支撑,这个长期衰退幅度是相对极端的。这种情况下经营净现金流大约3.5亿,加上折旧与摊销、墓园维护服务确认的收入,自由现金流可能会在5亿左右,如果按照当前的价格,大概是9.6倍,相对还是很便宜的。

四 公司的负面消息

关于福寿园的负面信息。我综合考虑之后,倾向于认为福寿园的管理层没有网上说得那么不堪。问题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福寿园前身中福实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时,白晓江通过挪用卢浦大桥项目贷款6000万元完成验资,将股权转移至其控制的私营企业鸿福公司,白晓江2003年被羁押,此事以两年后白晓江被放出来结束。这里面的细节我暂未找到公开信息,但这个事件成为福寿园长期的污点。

从结果看:鸿福公司的全部股权,于2009年被全部划转至由民政部管理的非营利性组织《公益时报》管理,之后2013年按照各50%的比例划转至上海中民老龄事业开发服务中心(NGO1)、上海中民老龄事业咨询服务中心(NGO2)。

根据福寿园的招股书,NGO1的发起人为公益时报、白晓江、吕小平(中福雇员)、姚立新(中福雇员),以及上海中福城市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中福的全资附属公司)。NGO2的发起人为公益时报、白晓江、王计生(福寿园总经理)、裘真大(中福雇员),以及上海中福石化事业贡献公司(中福的附属公司)。比较公认的信息是福寿园借此重新回到了白晓江的控制之下。

在白晓江被留置两年后,未被判刑,且事件得到高度关注之后,福寿园仍能以这种形式完成股权重组,白晓江在这个事件中,侵吞国有资产这个罪名,疑罪从无的概率更高。

二是土地违规问题。

土地违规主要包括未经审批占用土地、少批多建、先建后批等问题。这个问题产生于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导致的野蛮生长,各地的公益性公墓、经营性公墓乃至村集体墓地,都或多或少存在土地违规问题。更有甚者将个人二维码贴在窗口收费,获利2000余万元,这种违法方式之低劣,获利金额之大骇人听闻。

当然这不是说福寿园不存在过错,而是说这个是行业共性问题。随着行业监管的逐渐规范,问题会逐渐暴露,得到处理。从目前的案件、处罚来说,基本不会对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造成很大影响。

三是关联交易与利益输送问题。

主要包括二代隐身利益链、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与占有溢利占比不匹配问题。隐身利益链主要是有人指责白晓江之子的建筑公司,我没有查到除此之外的其他资料,我认为这条消息真实性存疑。

少数股东权益占比与应占溢利不匹配,主要是少数股东占有权益仅10%左右,却分走了20%左右的利润。这个是上海海港陵园的股权结构导致的,海港陵园虽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但有60%股权是上海国资背景的,2024年溢利8165万,占了非控股股东溢利的66%,但是权益只占非控股股东权益的23%。

四是巨额股权激励。

新发股权激励,总是让存量股东不开心的事情。公司分别在2014-2017年期间授出购股权,高管合计占比18.18%,具体如下:

合计授出购股权1.92亿份,占2013年公司首发上市时股权(20亿股)的9.6%。上述股权授出,均采用授出日/授出日前五日平均最高股价,授出方案尚显公平。

此外,2019年11月29日公司出台股权激励计划,激励股份不超过已发行股份的3%(大约6700余万股),根据2024年年报,公司累计回购了4880万股,暂存在计划受托人那里,还没有授出给合格参与者。

股权激励虽然令我不快,但是从上面的方案,除了管理层占比略高,我没有看出存量股东吃了什么大亏,以计划发布日的市价向员工授出股权、以回购方式进行股权激励,算是比较厚道的股权激励计划了。

公司中报这个大雷,确实也不能准确定位是哪个原因为主,且看中报这坨大的怎么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