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前第5篇介绍了雅百特的跨境工程财务造假案相比,宜华生活的造假规模及复杂程度都远远超出雅百特。宜华生活曾经是非常优秀的企业,是国内最大的木业上市公司之一,而为何有此结局,这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如此前文章所述,虚增收入及利润,为使得资产负债表平衡以及满足现金流量表的勾稽关系,会将虚增部分隐藏在货币资金科目里。这样做为货币资金金额很大,而一般这类企业的现金流极差,又会有大量借款。
从而在报表上体现出,货币资金和借款金额都很大,企业明明很多钱,却还要高息去借款,利息支出远大于利息收入的矛盾。
宜华生活也同样有这种情况。利息支出10亿元,利息收入仅几千万元。
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之间波动很大,另外现金流净额那么好为什么借款那么多,这也是矛盾的地方。
而根据相关的披露,宜华生活的造假方式如下:
1、通过伪造银行对账单、存款证明等单据,虚增货币资金。
2、通过伪造销售合同、物流单据和资金流水,虚构与境内客户的交易;采用“真出口、虚高报” 策略,通过伪造报关单、商业发票等单据,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为掩盖真相,公司建立两套独立业务系统:一套用于真实交易对账,另一套用于生成虚高报关数据应付检查。
3、通过关联方以“资金拆借”名义划转资金并回流上市公司,以掩盖虚假销售。
1、宜华生活发展历程:
(1)1987年,刘绍喜白手起家,借800元作为启动资金,创办木材加工厂。
(2)1995年,工厂升级为宜华木业,聚焦木地板与家具制造。
(3)2004年8月,宜华木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汕头首家民营上市公司。
上市后,通过控制上游600 万亩林地,中游布局 16 个制造基地,下游建立 400 余家专卖店与 18 家体验馆,实现从“造林---加工---销售” 全产业链闭环,有效降低成本并保障原材料供应稳定。
(4)2016 年更名为“宜华生活”,提出从“家居制造商”向“家居生活一体化服务商” 转型,进行多元化投资,涵盖智能家居、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
(5)2016年,加速全球化布局,以18.3亿元收购亚洲最大皮革家具制造商华达利,切入高端皮革沙发市场,并获取其在欧洲的品牌资源与销售网络。2017年海外收入占比达 72%。
2、转型失败为造假埋下伏笔
2016年提出转型及多元化后,跨界投资金融、医疗、地产等领域,累计投入超 50 亿元,其中收购华达利、入股美乐乐等项目均以失败告终。
虽然其在智能家居、电商等领域的布局具有前瞻性,但缺乏运营经验与持续投入,盲目多元化导致失败。
资金紧张迫使宜华生活走上了造假的不归路。
3、在一言堂、家族式治理的环境;跨境销售复杂等又为企业的造假提供了土壤。
1、境外核查难度大:海外项目分布广、交易复杂,监管机构难以实地核查,如雅百特的巴基斯坦工程、青岛中程的菲律宾光伏项目。
2、离岸架构隐蔽性:利用BVI、开曼等离岸公司设立空壳实体,资金转移路径复杂。
3、交易复杂性:跨境贸易涉及报关、外汇结算等环节,企业可通过虚高报关单、伪造物流单据虚增收入。
4、技术伪造手段升级:利用PS技术伪造海关单据、租用境外服务器生成虚假邮件,增加监管识别难度。
1、虚构境外销售:伪造合同、物流凭证,虚增海外收入。
2、提前确认收入:在项目未完工、风险未转移时确认收入;在出口时,虚报报关价格,虚增营收。比如向海外客户出口设备后,货物存放于境外仓库,2年后运回国内,冲减收入,但收入已经被提前确认了2年。
3、虚增海外资产:将失效矿权、闲置设备等长期挂账。
4、隐匿关联方资金占用:通过跨境关联交易转移资金,形成账外资金池。
5、通过关联方或空壳公司转移成本,虚增毛利率。或者伪造海外咨询费、服务费,套取资金等。
A股涉及跨境财务造假的公司还不少,比如雅百特、青岛中程、长园和鹰、东方集体等公司,激进扩张与资金链断裂是表象,家族控制与治理失效才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