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门店无预制菜”,指责罗永浩损害商誉并宣布起诉。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证据,并晒出网友提供的“堂食袋装”产品图。
事件之所以快速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大众可以接受预制菜,但不能在没有知情权的情况下,花现炒菜的价格吃预制菜。
尤其是看到西贝后厨食品的保质期后,让人大跌眼镜,儿童餐牛肉酱保质期9个月,虾仁保质期12个月,海鲈鱼保质期18个月,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羊前腿保质期24个月。
在消费者看来,非厨师现场炒制的就是“预制菜”,这代表着口感妥协和价值缩水;而在行业端,依据国家新规,中央厨房的统一切配、腌制则被排除在外,这是餐饮工业化和标准化的必然之路。
正是这种认知鸿沟,让资本热捧的“效率革命”,如味知香、安井食品等概念股曾因此暴涨,在消费者端却成了亟待避开的“雷区”。
味知香,“预制菜第一股”,2025年半年报,营业收入3.43亿,同比增长4.7%;但净利润却是3195万,同比下降24.46%。利润下滑原因是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
安井食品,速冻食品龙头,B端供应海底捞、肯德基,C端覆盖商超及电商,2025年半年报,营业收入76亿,同比上涨0.8%;净利润6.76亿,同比下降15.79%。利润下滑原因是鱼糜/小龙虾等主要原材料采购成本上涨;速冻行业竞争烈度较高,公司促销费用增长;新增产能折旧增加拖累毛利。
国联水产,水产预制菜龙头,小龙虾、酸菜鱼等大单品市占率领先,2025年半年报,营业收入16.5亿,同比下降18.36%;净利润亏损5.4亿,同比下降3180.5%。业绩下滑原因是上半年国内业务销售下降较多,主要系终端消费需求相对疲软,导致商超、餐饮消费下滑较多。
千味央厨,餐饮供应链龙头,为百胜、海底捞提供定制化产品,2025年半年报,营业收入8.86亿,同比下降0.72%;净利润3579万,同比下降39.67%。业绩下滑原因是高毛利的主食类营收占比下降,及市场竞争激烈,经销渠道毛利率下滑。
从味知香、安井食品、国联水产和千味央厨这四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业绩中,不难发现,预制菜企业“增收不增利”现象突出,增长放缓,分化加剧,行业已告别过去粗放式的高增长阶段,终端消费疲软的压力直接传导至上游供应链。同时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能力、运营效率和管理精细度成为了业绩分化的关键。
投资者选择预制菜标的时,要仔细甄别毛利率下滑的原因是暂时的原材料涨价还是长期的竞争格局恶化、产品力下降。寻找毛利率能率先企稳回升的公司。同时关注销售费用增速是否远高于营收增速,这可能是市场份额不稳的信号。
选择成本控制能力出色、供应链有优势、财务状况健康、业务模式具备抗风险能力,具有B端和C端均衡或绑定优质大客户的龙头企业,并密切关注上游原材料价格和终端消费需求的拐点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