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明系业务介绍
药明系为以李革(Ge Li)为创始人/核心人物的生态化集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卖药公司”,而是“医药研发与生产外包服务商”,C“X”O。
核心是 CRO(合同研发服务)+ CDMO/CMO(合同开发与生产服务)。
就是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其中的一些环节的外包服务商。客户(跨国大药企、Biotech 初创
公司、科研院所)把药物研发/生产外包给药明系,节约研发成本和时间。药明系靠 服务
费、研发合同、产能费用赚钱。
药明系旗下有多家独立上市公司和未上市的独角兽公司,彼此既有业务协同也存在可观的关联交易(主要为内部测试/研发/设备/服务往来)。
二、药明系上市公司(业务定位上互补)
地位:集团母体 + 平台公司。
业务:小分子 CRO/CDMO(化学合成、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评估、制剂/原料药生产)。
股权:A股(603259.SH)、H股(2359.HK)双重上市。李革是创始人,公众机构股东为主,无单一控股股东。
业务:生物药 CRO/CDMO,一站式服务(抗体、蛋白药、疫苗)。
股权:2017 从药明康德分拆在香港上市,WuXi AppTec 保留部分股权。
关联:是药明合联的主要股东之一。
业务:专注 ADC/偶联药的 CRDMO(抗体-连接子-毒素的整合服务)。
关联:属于药明康德 + 药明生物的“合资孵化”,典型交叉持股。
业务:临床 CRO,涵盖 I–IV 期临床试验执行、注册申报、药物警戒等。
股权:药明康德子公司,于香港独立上市。
关联:临床服务与药明康德化学/生物研发形成“上下游衔接”,客户可在集团内完成研发到临床全流程。
业务:细胞与基因治疗公司(CAR-T 细胞疗法研发和商业化)。
股权:药明康德与Juno Therapeutics(后被百时美施贵宝收购)共同成立;药明康德仍为主要股东之一。
定位:是药明生态里从“服务型”延伸到“自有创新药开发”的案例。
药明原能(WuXi STA):小分子及原料药 CDMO 板块(归属于药明康德)。
药明合全(WuXi PharmaTech 历史主体):药明康德早期业务核心,后整体架构调整。
药明臻远(WuXi ATU):细胞和基因治疗 CDMO 平台,支撑药明巨诺及外部 Biotech 项目。
药明合一、药明合全 等:不同业务分拆,通常作为药明康德体系下的专项事业部/子公司存在。
药明康德是母体/核心,直接或间接参股:药明生物、药明合联、药明康达、药明巨诺。
所有上市公司在不同环节 互补形成全产业链(药物发现 → 临床 → 生产 → 生物药/ADC → 细胞治疗)。
三、药明系上市公司估值(截至2025年)
药明康德(603259.SH / 2359.HK)
2024年市值大致在 1500–2000亿元人民币区间波动。
药明生物(2269.HK)
2024年因美国政策预期和出口限制,市值从高点下跌,但依旧在 1000–1500亿港币区间。
药明合联(2268.HK)
2024年市值规模相对较小,大概 200–400亿港币。
药明康达(2359.HK)
市值大概在 100–200亿港币。
药明巨诺(2126.HK)
细胞治疗 Biotech,估值受产品进展影响大。市值相对较小,50–100亿港币区间。
上游:客户(药企 / 生物科技公司)包含早期研究院、药企研发团队;供应商为试剂、耗材、关键设备厂商(Thermo Fisher、Merck、GE/ Cytiva 等在行业上游常见),以及代工/厂房建设供应商。
中游(药明系的核心)
下游:最终的医药公司/药厂(大型跨国药企、创新生物公司)及药品市场(医院/药房/终端)。药明系为“平台服务商”,向客户按项目/时间收费(fee-for-service)或长协模式交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