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的行情实在是太像2015年了...这里不光是指市场的上涨,上证指数创下十年新高,更是指市场的风格,增量资金的来源。2015年市场最重要的主线是--TMT,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大家开始YY移动互联网时代A股的TMT公司会充分受益,于是爆炒TMT板块。
当然后来也证明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A股99%的TMT公司都不受益,即便有个别受益的,也是阶段性收益(比如当时的硬件,如欧菲光,信维通信等),于是在2016-2018年这帮公司普遍跌了90%,然后在2019年略有反弹后又腰斩...
这次的故事不过是把移动互联网五个字换成了AI,一个新故事再讲一遍...2015年击鼓传花结束后,同样的下跌也一定会再来一遍,这里投资的关键是不要做那个相信故事的人,牛市的故事99.99%都是假的,要做那个只看图只看量价关系只相信趋势的人。
不光是风格像。增量资金来源也像。昨天有一个段子很有意思,证券公司开会,老板问托管部,增量资金来自于机构么?托管部说没有看出来,增量资金应该是外资;问研究所,外资加仓了么?研究所说没有加仓的痕迹,增量资金应该是散户;问营业部,营业部散户都来开户了么?营业部说新增开户不多,但来调佣金的很多...
最后,融资融券部默默的举手,老板,我们这儿每天融资余额增加很快...这轮行情的增量资金来源是很清晰的,其实就是少量的存款搬家+量化申购叠加大量的存量散户活跃度提升和杠杆资金增加。和14-15年的增量资金来源非常像。
区别在于14-15年的杠杆更疯狂,当时通过场外配资可以干10倍杠杆,场内也可以合法通过伞型信托加4-5倍杠杆。这次很显然不可能了...另一个区别在于14-15年持续的上涨后真的把居民资金搞进来了,2015年出现了居民的疯狂入市。
那这种行情可以不可以持续,我觉得关键在于是不是真的能把居民资金吸引进来。能不能看到新开户,基金募集销售的大幅增加,看到居民存款的持续大幅转移。市场如果一直涨,显然是可以的,但如果是以TMT这种注定会跌回去的板块为主要吸引,这一轮进来的散户和2015年的待遇不会有任何区别,套牢在高点十年,十年后发现自己依然没有解套。
这创造不了财富效应,反而会加剧通缩(因为居民资产被收割了),我相信这件事监管是有经验的。另外15年为什么能这么疯狂,是因为资金可以先不加杠杆,然后加一倍杠杆,再变成4倍,最后变10倍,左脚踩右脚就踩上去了,这次显然没有这个基础。
2015年场内资金以散户为主,机构占比极低,更没有擅长收割的量化,还没有外资,现在的存量结构显然有巨大的区别。那我们真的能期待这轮牛市成为一轮纯粹的流动性牛市,左脚踩右脚演绎下去么?
现在确实很像2015年,因为资金是有记忆的,量化是有公式的。但真的能和2015年一模一样的演绎?反正我是存疑的,监管环境,资金结构都不一样的。而且一个讲过的故事,讲第二遍还可以骗一下,但大概率骗不到第一次那么多人了。出现一轮类似于2015年的流动性牛市是当下的第一种可能性,也是目前看起来好像在演绎的方向。但我觉得这种判断好像过于理想化了...
@今日话题 @雪球基金 #基民的日常# #股民的日常 # #CPO延续强势,中际旭创再创新高# $上证指数(SH000001)$ $券商ETF(SH512000)$ $芯片ETF(SZ15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