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与固态电池:新能源时代的 “黄金赛道”
在当今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其中,锂电池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消费电子、储能等多个关键领域,已然成为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凭借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快速充放电等显著优势,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还为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存储提供了可能。
而固态电池,作为锂电池技术的下一代发展方向,更是备受瞩目。它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的液态电解质,从根本上解决了液态电池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漏液、起火爆炸等问题,同时还能大幅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放电性能 ,有望突破当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瓶颈,实现更长的行驶距离和更短的充电时间,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不仅如此,固态电池在储能、3C、无人机等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被视为开启新能源时代新篇章的 “钥匙”。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能源赛道上,有这样 10 家公司脱颖而出。它们在锂电池和固态电池领域深耕细作,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创新能力和市场洞察力,在上半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中报预增的喜讯无疑是对它们实力的最好证明。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这 10 家公司,探寻它们在新能源浪潮中的成功密码。
十家预增公司全景扫描
远东股份:多元布局,储能与锂电并进
远东股份作为一家在智能缆网、智能电池和智慧机场等领域全面布局的企业,旗下产品丰富多样,涵盖电线电缆、电芯以及锂电铜箔等。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远东股份展现出了强大的决心和实力,积极加快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研发进程,并且大力推进圆柱电芯技术革新 。凭借在多领域的协同发展和技术创新,远东股份在上半年业绩斐然,中报净利润预增 223.3%,彰显了其在新能源赛道的强劲竞争力。
丰山集团:跨界发展,农药与锂电双丰收
丰山集团原本主营高效低毒农药及中间体业务,近年来积极跨界新能源领域,涉足电池材料业务。在半固态电池领域,丰山集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展,已与国内头部电池厂、车企电池厂展开深度合作。其实验室成功研发出钠电、锂电半固态电池的两系列电解液配方,近期更是将重点放在半固态电池电解液的攻关之上。这种积极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策略,让丰山集团在上半年实现了中报净利润预增 234.2%,成功在新能源和传统业务之间找到了新的增长平衡点。
豪鹏科技:深耕电池,固态技术崭露头角
豪鹏科技长期专注于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的研发制造,产品覆盖方形、圆柱锂离子电池等。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豪鹏科技成果显著,已开发的半固态电池体积能量密度高达 950Wh/L,循环寿命超 500 周,并且顺利通过了针刺、过充等安全测试 ;全固态电池研发也在稳步推进,创新的 “自适应键合作用” 技术可在零加压下实现固 - 固界面稳定。这些技术优势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增长,中报净利润预增 249.9%,使其在电池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中科电气:双轮驱动,锂电负极与磁电共进
中科电气业务涵盖锂电负极和磁电装备两大板块,产品包括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磁搅拌系统等。在固态电池领域,中科电气早早布局,在固态电池相关的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等领域已有成熟的产品布局和开发。凭借在两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以及在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中科电气在上半年业绩实现了大幅增长,中报净利润预增 285.0%,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华正新材:材料先行,铝塑膜开拓新市场
华正新材主要生产覆铜板、半导体封装材料、铝塑膜等产品。其铝塑膜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并积极推进客户验厂工作,产品已在高端消费电子、轻动力、储能等领域实现规模销售。在固态电池领域,华正新材紧跟发展趋势,不断拓展和布局铝塑膜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中的应用。通过在材料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市场拓展,华正新材上半年业绩亮眼,中报净利润预增 321.2%。
英联股份:跨界转型,金属包装进军锂电
英联股份原本以金属包装产品为主,如易开盖、复合铝箔、复合铜箔等。近年来,公司积极跨界锂电池领域,其铝塑膜业务联合皇家瓦森柔性包装公司开发,而铝塑膜作为主流软包固态电池的重要材料,目前正处于向应用企业送样反馈阶段,尚未量产。尽管如此,英联股份的积极转型和在锂电领域的布局已初见成效,中报净利润预增 410.6%,为其未来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光华科技:循环利用,锂电材料与回收协同
光华科技经营 PCB 化学品、锂电池材料等业务,并且在废旧电池回收领域也颇有建树。在固态电池材料方面,光华科技的产品正向下游客户送样检测并不断优化,目前虽尚未实现产业化销售,但公司在固态电池材料研发和废旧电池回收循环利用方面的技术优势明显。通过业务的协同发展,光华科技上半年业绩大幅提升,中报净利润预增 407.7%,在新能源材料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
利民股份主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业务,近年来积极拓展新能源领域。其子公司江苏卓邦新能源拟投建双氟电解质 (LiFSI)、电解液等项目,这些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固态电池。通过跨界新能源领域,利民股份成功开辟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上半年中报净利润预增 750.8%,展现出了强大的业绩增长潜力。
杉杉股份:双轮驱动,锂电与偏光片协同
杉杉股份聚焦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在锂电领域,公司正从全固态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切入研发,计划逐步布局全固态电池材料,同时重点研发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电解质。凭借在两大业务板块的协同发展和在锂电领域的技术研发,杉杉股份上半年业绩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中报净利润预增 1038%,在新能源和电子材料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索通发展:协同创新,预焙阳极与锂电负极共舞
索通发展主要产品有预焙阳极、锂电负极材料、电容器等。为了布局固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索通发展与北京理工大学签订技术开发合同,共同研发硅碳、硅氧复合负极材料,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和技术创新,索通发展在上半年实现了业绩的大幅增长,中报净利润预增 1479%,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远东股份:全链布局,业绩腾飞
业务版图扩张
远东股份的业务布局极具前瞻性和多元化,在锂电铜箔领域,公司凭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生产出高精度超薄锂电铜箔,广泛应用于高性能动力电池、储能和数码等领域 ,为锂电池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储能系统方面,远东股份全方位布局发电侧储能、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系统、便携式移动电源等多元化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矩阵,满足了不同场景下的储能需求。而且,远东股份旗下的远东电池深耕新能源领域 16 年,具备电芯 - 模组 - PACK - 系统的全栈式布局,场景覆盖源网侧、工商业和户用,在业内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远东股份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成绩显著,其半固态电池成功适配特斯拉 4680 架构,负极采用预锂化硅碳材料,将首效提升至 95%,大大提高了电池的性能和效率。同时,公司的硫化物电解质薄膜制备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并计划在 2026 年建成 GWh 级产线,展现出其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和产业化决心。
中报预增亮点数据
从财务数据来看,远东股份上半年的表现十分亮眼,中报净利润预增 223%,这一增长幅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深入分析其增长原因,与宝马、保时捷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合作成果显著。公司与宝马、保时捷合作开发超快充固态电池,15 分钟即可充电至 80%,这种技术优势不仅满足了高端汽车市场对电池快充性能的严格要求,也为远东股份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订单。此外,远东股份还深化与宁德时代等客户的战略合作,实现了对海辰储能、鹏辉能源、天鹏电源、晶科储能等企业的批量供货,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和订单量的持续增加,有力地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丰山集团:跨界破局,业绩飙升
农药与电池的双轮驱动
丰山集团作为一家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企业,在农药领域早已深耕多年,其在高效低毒农药原药、制剂及农药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构建了完整且成熟的产业链 。在农药产品体系中,丰山集团形成了以除草剂为核心,杀虫剂、杀菌剂、植物营养剂协同发展的多元化产品矩阵,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在农药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在新能源浪潮的推动下,丰山集团敏锐地捕捉到了电池材料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毅然跨界进军该领域。其在半固态电池电解液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目前已与国内头部电池厂、车企电池厂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产品验证工作 。实验室成功研发出钠电、锂电半固态电池的两系列电解液配方,这些配方在电池性能测试中表现优异,展现出了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势,为半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增长背后的动力剖析
丰山集团中报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大幅增长 234.2%,这一出色的业绩表现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农药业务板块,丰山集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了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加强市场拓展和客户服务,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实现了农药业务的稳定增长。
在电池材料业务方面,丰山集团与国内头部企业的合作,不仅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稳定的订单来源,还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合作方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加速自身在电池材料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让丰山集团在竞争激烈的电池材料市场中迅速崭露头角,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
豪鹏科技:技术创新,引领增长
消费与储能的双翼齐飞
豪鹏科技作为一家在电池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在消费类电池领域成绩斐然。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及周边产品、智能穿戴、智能手机等多个消费电子细分领域,凭借着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卓越的性能,赢得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信赖,与索尼、哈曼、JBL 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豪鹏科技的电池产品以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为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设备提供了持久稳定的电力支持,保障了用户的便捷使用体验。
在储能系统集成方面,豪鹏科技同样表现出色。公司依托成熟的电芯制造技术和严格的成本管控体系,积极布局储能市场,其产品涵盖了源网侧储能、工商侧储能和家庭储能等多个应用场景 。在工商业储能领域,豪鹏科技的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帮助企业实现电力的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家庭储能方面,其产品为家庭用户提供了可靠的备用电源解决方案,满足了用户在停电等突发情况下的用电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豪鹏科技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固态电池样品已成功应用于 AI 穿戴设备、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在 AI 穿戴设备中,固态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有效提升了设备的续航能力和使用安全性,为用户带来了更加流畅的 AI 交互体验;在机器人领域,固态电池的应用则为机器人的长时间运行和复杂任务执行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创新技术推动业绩上扬
豪鹏科技中报净利润预增 249.9%,这一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其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持续投入和突破。公司自主研发的 “自适应键合” 技术,成功解决了全固态电池固 - 固界面稳定性的难题,通过利用大分子官能团的动态键合特性,在零加压条件下实现了界面的稳定,极大地提升了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 。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豪鹏科技在固态电池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为其产品赢得了更多的市场竞争优势。
在机器人场景布局上,豪鹏科技已与多家头部机器人公司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产品实现了量产,并向其他多家头部机器人公司进行产品送样 。其电池产品凭借高能量密度、快充、瞬态大电流等优势,完美适配机器人在复杂运动场景中的能源需求,为机器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持。随着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豪鹏科技在该领域的布局将为其未来业绩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中科电气:负极领航,业绩亮眼
负极材料的核心优势
中科电气以锂电负极材料和磁电装备为双核心业务,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在锂电负极材料业务方面,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动力类、储能类、消费类锂离子电池等多个关键领域 ,客户资源丰富,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出货量上位居行业前列。
中科电气的产品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及硅碳负极材料等,其中动力类产品占比超 70%。在技术研发上,中科电气更是走在行业前沿,积极布局硅基负极、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等新型负极材料的研发,中试线已建成并送样测试,技术适配固态电池等新兴路线 。其在硅基负极材料领域的布局极具前瞻性,硅基负极材料具有高达 4200mAh/g 的理论比容量,是下一代负极的理想选择,有望使电池的能量密度实现近 10 倍的跃升,还能改善电池在快充、低温和高倍率等极端工况下的表现,降低热失控等安全隐患 。目前,中科电气已完成硅碳复合材料的百吨级验证,并建成了中试产线,产品已进入多家客户测评和平台开发阶段,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业绩增长的深层逻辑
中科电气中报归母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 285.0%,这一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多方面因素。从市场需求来看,下游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快充车型渗透率的提高,以及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负极材料的旺盛需求。中科电气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趋势,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其高压快充负极材料通过二次造粒、液相包覆、元素掺杂等工艺创新,成功解决了人造石墨材料快速充放电的技术难题,已批量应用于众多热门车型,2024 年快充产品出货占比提升,拉动出货量同比增长 55.66%(达 22.57 万吨),增速居行业前三 ,有力地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在成本控制方面,中科电气同样表现出色。公司石墨化自供率达 75%(行业平均不足 50%) ,通过自主研发的 “全自动智能型石墨化炉”,实现了电耗成本降低、炉芯耗材减少,单吨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8%。此外,公司在四川的生产基地享受 0.42 元 / 度的优惠电价(行业平均超 0.5 元 / 度),叠加针状焦采购成本下降,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推动 2024 年毛利率提升至 19.9% 。高产能利用率也是中科电气业绩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2024 年其产能利用率高达 95.66%,远超行业平均(不足 60%) ,通过高开工率降低了单吨折旧摊销,有效抵消了价格下行压力。
在客户结构优化上,中科电气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重点合作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二线厂商,这些企业增速高于宁德时代等龙头,2024 年中科电气对宁德时代供应占比仅 35%,避免了过度集中导致议价能力削弱 。同时,中科电气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已实现对 LG 新能源、SK On 的批量供货,并通过宝马等车企供应链认证 ,为公司业绩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华正新材:材料革新,业绩向好
铝塑膜的战略布局
华正新材在材料领域的布局广泛而深入,其核心业务涵盖覆铜板、半导体封装材料以及铝塑膜等多个关键领域。在覆铜板业务方面,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卓越的产品质量,在全球市场占据了约 2.9% 的份额,成为国内外产品类别最为齐全的覆铜板厂商之一,在高端产品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积累了深厚的研发优势 ,2024 年覆铜板销量同比增长 19.69%,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在半导体封装材料领域,华正新材同样表现出色,其产品在 5G 通讯、服务器、数据中心和新能源汽车等多个前沿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元化的产品布局不仅提升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还为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而在铝塑膜项目上,华正新材更是取得了重大突破,年产 3600 万平米锂电池封装用铝塑膜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并积极推进客户验厂工作,产品已在高端消费电子、轻动力、储能等领域实现规模销售 。值得一提的是,华正新材的铝塑膜产品正积极拓展和布局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中的应用,目前已在多家电芯厂进行产品级验证,有望在固态电池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预增数据与市场反响
华正新材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 3700 万元至 4700 万元,同比增长 271.02% 至 371.30% ,这一增长幅度令人瞩目。从市场表现来看,公司的股价也因业绩预增而受到市场的积极关注,在行业中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华正新材业绩增长的背后,是销售的持续增长、降本增效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调整。公司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拓展市场渠道,实现了销售业绩的稳步提升;在内部管理上,积极推行降本增效措施,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了运营效率;在产品结构方面,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逐步提升高端产品的占比,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英联股份:封装先锋,业绩暴增
复合集流体的技术突破
英联股份原本以金属包装产品为核心业务,在新能源浪潮的推动下,成功跨界锂电池领域,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拓展和转型升级。其复合集流体业务发展迅猛,已与日本爱发科达成深度合作,共同成立联合研究院,致力于电池复合集流体、固态电池复合集流体及新生代际电池周边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转化 。
在技术研发上,英联股份成果显著,已成功研发出锂金属 / 复合集流体负极一体化材料,并在固态电池中进行应用。其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工艺制备蒸镀锂金属负极,将锂金属厚度从传统轧制工艺的 15 - 20μm 降至 2 - 3μm,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 30% 以上,同时降低原材料消耗成本 40% 。通过掺杂锌合金抑制锂枝晶生长,循环寿命达 2000 次后容量保持率超 8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产能布局上,英联股份同样积极推进,高邮基地规划年产 1 亿㎡复合铝箔和 5 亿㎡复合铜箔,2025 年过渡厂房已建成 5 条复合铝箔线和 5 条复合铜箔线,年产能达 5000 万㎡铝箔、2500 万㎡铜箔,2025 年底计划扩至 5 亿㎡铝箔、10 亿㎡铜箔 ,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产品供应保障。
业绩增长与行业地位
英联股份中报净利润预增 410.6%,这一优异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其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功转型和业务拓展。在市场拓展方面,英联股份已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复合铝箔、复合铜箔产品已在国内知名客户的固态电池中进行测试,并且与韩国 U&S Energy 签署三年独家协议,2025 年供应 200 万㎡复合铝箔、100 万㎡复合铜箔,服务三星 SDI、LG 新能源等国际知名企业 。在消费电池领域,英联股份与头部企业合作开发可穿戴设备高能量密度方案,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在行业中,英联股份凭借其在复合集流体及铝塑膜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成为了新能源电池封装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其在蒸镀锂金属复合集流体技术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已成为产业链中的核心材料供应商,形成了 “复合集流体 + 蒸镀锂” 一体化专利壁垒,适配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全技术路线 ,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光华科技:回收闭环,业绩高增
动力电池回收的绿色之路
光华科技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构建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产业链。在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上,其技术优势十分显著。公司依托 40 余年湿法冶金技术积累与沉淀,以及领先的工程化能力,率先掌握磷酸铁锂退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核心关键技术,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磷酸铁锂电池全组分回收循环利用并商业化的企业 。
通过精细脱粉工艺和湿法再生工艺的联合优势,光华科技实现了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全组分、高质化、高值化循环利用。精细脱粉工艺具备环境友好、黑粉杂质含量低的优势,可实现从电池模组到极粉的精细化处理,无污染排放,且得到的黑粉中的铜、铝杂质含量明显低于传统工艺,为后端湿法再生工序提供了优质原料 。湿法再生工艺则通过磷酸铁锂正极高效选择性提锂技术,使得退役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锂综合回收率高达 92% 以上,铁、磷的回收率达到 98% ,同时实现磷酸铁工艺液的循环利用,避免大量高盐废水产生。通过湿法再生得到的再生型磷酸铁、碳酸锂产品均达到电池级及更高水平,完全满足动力与储能领域的使用要求 。
在正极材料制造方面,光华科技重点关注动力、储能以及磷酸锰铁锂方向,采用绿色、节能、环保的纯铁工艺制备正极材料前驱体,并自主研发 “磷酸锰铁一步法工艺” 制备磷酸锰铁锂新一代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与多维度多场景解决方案 。而且,光华科技还是国内少数具备硫化锂量产能力的企业,当前产能为 300 吨 / 年,并且可根据市场需求将硫化锂产能扩至 3000 吨 / 年,其固态电池材料产品已向客户送样检测,在固态电池材料研发上走在了行业前列。
中报预增的核心因素
光华科技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 5100 万元至 5800 万元,同比增长 375.05% 至 440.26% ,如此大幅度的业绩增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从技术优势转化来看,公司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高回收率技术,使得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锂、铁、磷等关键原材料。锂综合回收率高达 92% 以上,相较于行业平均水平,大大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毛利率。这些回收的原材料用于生产正极材料,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成本竞争力,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良好的盈利水平。
产能扩张与市场布局也是重要因素。光华科技积极推进产能扩张计划,已建成 1 万吨 / 年的磷酸铁锂电池正极回收产线,并计划扩至五万吨 / 年,预计在 2026 年投产 。随着产能的逐步释放,公司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市场布局上,光华科技与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建立了合作意向,产品已向清陶、蓝固等主流固态电池厂商送样测试 。稳定的客户合作关系和广泛的市场渠道,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得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销售业绩持续攀升,推动了中报净利润的大幅预增。
利民股份:锂盐新贵,业绩爆发
锂盐业务的异军突起
利民股份在业务布局上独具匠心,形成了农药兽药与新能源电池电解质锂盐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在农药兽药领域,利民股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拥有众多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如农用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以及兽药原料药、粉剂、预混剂和水针剂等系列制剂 ,市场覆盖全球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巴斯夫、先正达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在传统农化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而在新能源领域,利民股份聚焦于锂电池电解质新型锂盐的研发和生产,其重点布局的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项目备受瞩目。LiFSI 作为一种新型电解质锂盐,具有高电导率、高热稳定性和高化学稳定性等显著优势,相比传统的六氟磷酸锂(LiPF6),能够有效改善高压快充电池的寿命与性能 ,是提升电池性能的关键材料之一,在高性能锂电池市场需求激增的背景下,LiFSI 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利民股份计划投资 20 亿元建设 2 万吨 LiFSI 的产能,显示了其在锂电材料领域的强大布局决心和潜力 。此外,利民股份还在积极研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锂(LiTFSI)等新型电解质添加剂,并推动其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目前处于小试阶段,展现出了较强的技术储备和未来发展潜力。
高增长背后的多元驱动
利民股份中报净利润预计同比大幅增长 750.8%,如此惊人的增长幅度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传统农药业务方面,利民股份的核心产品如代森锰锌、百菌清等,凭借其稳定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代森锰锌全球市占率高达 70%,2024 年新签海外订单超 15 万吨,同比增长 22% ,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公司业绩提供了稳定的支撑。同时,农药行业的周期性复苏也为利民股份带来了机遇,全球粮食危机背景下,农药市场规模预计持续增长,杀菌剂需求增速达 8% ,而利民股份在杀菌剂领域的优势,使其能够充分受益于行业的发展。
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利民股份的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中试线已成功投产,产品性能优于六氟磷酸锂,并且成功通过了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的验证 ,这为其大规模量产和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作为关键材料的 LiFSI 市场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利民股份凭借其在 LiFSI 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能规划,有望在新能源市场中分得一杯羹,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此外,利民股份还积极拓展市场合作,与亿航智能合作推动半固态电池在低空飞行器领域应用 ,进一步拓宽了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
杉杉股份:双轮驱动,业绩翻番
负极与偏光片的协同发展
杉杉股份在业务布局上形成了独特的双轮驱动模式,以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业务为核心,构建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在锂电负极材料领域,杉杉股份是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其人造负极材料出货量连续多年蝉联全球第一 ,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公司拥有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多种类型的负极材料,能够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在技术研发方面,杉杉股份不断投入资源,取得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其全固态钴酸锂正极材料获得了美日专利授权,这一成果不仅体现了公司在技术研发上的实力,也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杉杉股份的硅碳负极首效高达 95%,成功适配特斯拉 4680 架构 ,在高端电池应用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优势。
在偏光片业务方面,杉杉股份同样表现出色。根据 CINNO Research 数据,2024 年公司在大尺寸 LCD 偏光片(包括 LCD 电视 / 显示器 / 笔记本电脑用偏光片)的出货面积份额约 33%,持续保持全球第一 。公司积极推进偏光片业务的高端化战略,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 OLED 偏光片领域,公司取得了显著的进展,OLED 电视用偏光片已实现稳定出货,市场份额得到大幅提升;OLED 手机和 OLED 显示器用偏光片也已实现量产出货,并持续推动客户认证 。通过不断拓展偏光片在车载、VR、IT 等多个应用场景的应用范围,杉杉股份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偏光片市场的领先地位。
业绩增长的全面解析
杉杉股份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 1.6 亿元至 2.4 亿元,同比增幅达 810.41% 至 1265.61% ,如此大幅度的业绩增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在负极材料业务方面,公司通过优化客户结构,不断拓展新的客户群体,与宁德时代、LG 新能源等行业巨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进入了其供应链体系 ,确保了产品的稳定销售渠道。同时,公司持续迭代产品更新,紧密匹配市场的增量需求,实现了销量的显著增长。在成本控制上,公司依托一体化产能释放、流程工艺优化、石墨化技术提升以及精细化管理等举措,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毛利率及盈利能力同比显著提升 。据 ICC 鑫椤资讯数据,2025 年上半年杉杉股份蝉联人造负极市占率榜首,出货量稳居行业前列 ,这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偏光片业务方面,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市场对偏光片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杉杉股份的偏光片销量同比提升。公司通过推进产品高端化战略,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同时实施降本增效举措,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运营效益,确保了偏光片业务的稳健运行 。2024 年 12 月 31 日,杉杉股份完成了对 LG 化学旗下在中国大陆、韩国及越南的 OLED 偏光片等业务(SP 业务)及相关资产的收购交割 ,通过此次收购,公司实现了从 LCD 偏光片到 LCD+OLED 偏光片的业务转型,进一步拓展了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为偏光片业务的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索通发展:多元布局,业绩狂飙
预焙阳极与锂电负极的并进
索通发展在业务布局上有着清晰的战略规划,以预焙阳极业务为基石,不断向新能源材料领域拓展,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在预焙阳极业务方面,索通发展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作为全球最大的商用预焙阳极生产企业,其产能规模庞大,市场份额领先。2024 年,公司预焙阳极产量达到 326.45 万吨,同比增长 10.25%;销售预焙阳极 331.69 万吨,同比增长 11.35%,其中出口销售 90.01 万吨,同比增长 34.30%,占全国出口总量的 37%,出口量长期保持第一 。索通发展的预焙阳极产品质量卓越,与下游优质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客户遍及全球主要的大型原铝生产企业,合作历史长达二十多年,为其业务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锂电负极材料领域,索通发展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公司积极布局高能量密度新型负极材料的研发,其中硅基负极材料是其重点布局方向,主要适配于固态电池等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 。索通发展与北京理工大学以及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分别签订《技术开发(合作)合同》,共同开发硅碳、硅氧复合负极材料,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这些研发成果不仅提升了公司在锂电负极材料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其未来在固态电池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高预增的战略支撑
索通发展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4.5 亿元到 5.4 亿元,同比增加 1335.37% 到 1622.45% ,如此惊人的业绩增长,背后有着多方面的驱动因素。从市场环境来看,预焙阳极所处的原铝产业链在报告期内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原铝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带动了预焙阳极价格的上升,为索通发展的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
在产能扩张方面,索通发展与下游优质客户合资的新建产能不断释放,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山东索通创新炭材料有限公司二期 34 万吨预焙阳极项目、陇西索通炭材料有限公司 30 万吨预焙阳极项目同比新增产能稳步运行,为公司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产能保障 。同时,索通发展来自国外的订单持续大幅增长,作为预焙阳极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公司通过发布 ESG 报告,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及服务保障体系,海外客户对公司的认可度持续增强,进一步推动了公司业绩的增长。
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上,索通发展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部署智能系统,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式进行业务重构,打造 “智能工厂” 。公司利用石油焦采购量大、品种全以及多地工厂分布的特点,选取试点工厂,重点推进智能配料、智能排产等系统的落地应用与迭代升级,降本成果明显,有效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为中报净利润的大幅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固态电池浪潮下的投资展望
通过对这 10 家公司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在锂电池和固态电池领域的独特优势和卓越成就。它们凭借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努力,不仅在上半年实现了中报预增,更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技术创新来看,这些公司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在固态电池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如固态电解质、正负极材料、电池制造工艺等。豪鹏科技的 “自适应键合” 技术解决了全固态电池固 - 固界面稳定性的难题;英联股份在复合集流体及蒸镀锂金属复合集流体技术领域具备显著优势,形成了一体化专利壁垒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电池的性能和安全性,也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在市场拓展方面,这些公司积极布局国内外市场,与众多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远东股份与宝马、保时捷等国际知名车企合作开发超快充固态电池;利民股份的双氟磺酰亚胺锂(LiFSI)产品成功通过了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的验证 。通过与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这些公司不仅获得了稳定的订单来源,还提升了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成本控制也是这些公司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中科电气通过自主研发的 “全自动智能型石墨化炉”,实现了电耗成本降低、炉芯耗材减少,单吨成本较行业平均低 18% ;光华科技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高回收率技术,大大降低了原材料采购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毛利率 。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这些公司提高了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投资固态电池行业也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从技术层面来看,虽然固态电池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技术难题,如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较低、固 - 固界面兼容性差、电池制造成本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和市场推广。从市场角度来看,固态电池市场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此外,政策的变化、原材料价格的波动等因素也可能对固态电池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尽管存在风险,但固态电池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日益增长,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预计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超过 1.2 万亿元 ,新能源汽车、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都将成为固态电池的重要应用场景。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关注这 10 家公司的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趋势,理性评估投资风险。可以从技术实力、市场份额、成本控制能力、客户资源等多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分析和比较,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散投资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分享固态电池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相信这些公司将在固态电池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让我们共同期待固态电池时代的全面到来,见证新能源产业的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