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设备,深度布局的10家公司

用户头像
兰板套利
 · 江苏  

光伏行业的现状与变革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的进程中,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支撑,正重塑能源格局。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 2030 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突破 5500 吉瓦,其中光伏占比超 70% ,将超越风能成为最大可再生能源。目前,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虽只有 5% 左右,但向上空间极大。

中国已形成了全球领先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实现了从仰视、追赶、并跑到领跑的完美转身,整体产业占全世界市场份额 80% 以上。2024 年,中国光伏装机已超过水电装机成为第二大电源,仅次于煤炭发电,并且新建光伏装机 2.16 亿千瓦,成为全世界第一,累积量也是全世界最大。据预测,今后三年光伏有可能超越火电发电装机成为第一大电源。

不过,自 2023 年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呈现迅猛扩张之势,到 2024 年,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渐凸显,全球市场供需失衡状况愈发严重。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 2024 年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2024 年国内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能均超过 1100GW,但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仅 430-470GW,国内市场需求约 200GW,产能严重过剩。

产能过剩直接引发了产品价格的急剧下挫,2024 年多晶硅价格暴跌 39%,硅片腰斩 50%,电池片跌幅 40%,组件下滑 29%;2025 年组件最低报价更是跌至 0.6 元 / W,较 2023 年骤降 40%,甚至低于 0.68 元 / W 的行业成本线。价格的崩塌让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陷入 “越卖越亏” 的尴尬境地。据统计,2024 年光伏 A 股上市公司亏损总额超 600 亿元,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龙头分别亏损 86.18 亿、70.39 亿元。

为了避免行业陷入低水平内卷、恶性竞争等不利状态,国家和行业协会纷纷出手。2025 年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 “反内卷” 纳入法律框架,同年 7 月工信部召集 14 家头部企业座谈,明确要求企业上报成本价,对低于成本销售行为 “依法重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也发布文章,明确提出 10 月组件参考价为 0.68 元 / W,并指出中标合同必须高于成本。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作用下,光伏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从单纯追求装机规模转向全生命周期收益管理,从 “拼规模” 转向 “拼质量”,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将成为企业分化的关键变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有 10 家公司凭借其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强大的技术实力,在光伏领域进行了深度布局,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引领行业走向新的高度。

技术突破型企业

阳光电源:逆变器与储能双轮驱动

阳光电源作为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第一的企业,多年来在光伏及储能领域持续深耕,已然成为行业内的技术引领者与市场开拓者。2025 年一季度,其储能发货量达 12GWh,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储能系统集成龙头,这一成绩无疑是其在储能领域深厚技术积累与市场拓展能力的有力证明。

在技术创新方面,阳光电源的 2000V 高压逆变器适配大型地面电站,转换效率高达 99%,处于行业顶尖水平。该逆变器通过提升电压等级,有效降低了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高了发电效率,为大型光伏电站的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阳光电源率先将半导体 12 英寸晶圆技术引入光伏领域,这一前瞻性的技术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度电成本下降 18% 。12 英寸晶圆技术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制造成本,能够有效提升光伏逆变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从而降低光伏发电的总体成本,增强了光伏能源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海外市场,阳光电源同样表现出色。在沙特 7.8GWh 全球最大储能项目中,其液冷技术实现了 15 年超长寿命周期。液冷技术能够有效控制储能系统的温度,提高电池的稳定性和寿命,满足了沙特等高温地区对储能系统可靠性和耐久性的严苛要求。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可靠的产品质量,阳光电源海外业务毛利率达 40.29%,显著高于国内市场。高毛利率不仅体现了其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高附加值,也反映出阳光电源在国际市场上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使其在全球储能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隆基绿能:效率纪录的持续突破者

隆基绿能在光伏技术研发领域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晶硅 - 钙钛矿叠层电池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自主研发的晶硅 - 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电池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转换效率达到 34.85%,刷新了全球纪录。这一突破不仅是隆基绿能技术实力的体现,更为整个光伏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晶硅 - 钙钛矿叠层电池结合了晶硅电池的稳定性和钙钛矿电池的高光电转换效率,通过材料界面优化、光场管理及器件集成等领域的创新,有效降低了能量损失,提升了电池的整体性能。这种技术路线的理论极限效率(43%)远超单结太阳电池的 SQ 极限(33.7%) ,为光伏行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全新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叠层电池有望成为未来光伏市场的主流产品,进一步推动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除了在叠层电池技术上的突破,隆基绿能的单晶硅片及组件产能规模也位居全球领先。其 HPBC 2.0 组件效率达 25.4%,能够支撑分布式市场发电增益提升 2.5%,为分布式光伏市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安装灵活、靠近用户侧等优点,能够有效减少输电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HPBC 2.0 组件凭借其高效的发电能力,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更多的电能,满足分布式市场对高效、可靠光伏组件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普及和应用。

隆基绿能通过布局 BC(背接触)电池技术,在 N 型时代占据了先发优势。BC 电池技术将电池的正负电极都设置在电池背面,减少了正面电极对光线的遮挡,从而提高了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美观度。2025 年上半年,隆基绿能组件出货量超 41GW,连续十年 6 次位居全球第一。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大规模的产能输出,使得隆基绿能在全球光伏市场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引领着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

捷佳伟创:设备全技术路线覆盖

捷佳伟创作为全球唯一具备 TOPCon、HJT、钙钛矿整线供应能力的厂商,在光伏设备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技术路线全覆盖的优势,使企业能够满足不同客户对于不同技术路线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 TOPCon 领域,捷佳伟创的设备市占率超 70%,成为推动 TOPCon 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力量。TOPCon 电池作为当前主流的高效电池技术之一,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和较低的成本。捷佳伟创通过不断优化设备性能和工艺,提高了 TOPCon 电池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助力众多光伏企业实现了 TOPCon 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其 TOPCon 设备中的 PEPoly 技术(隧穿层 + 多晶硅层 + 掺杂层 “三合一”),能够大幅提升电池效率并降低成本,成为行业主流方案。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捷佳伟创设备的市场竞争力,也推动了整个 TOPCon 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在 HJT 技术路线上,捷佳伟创的板式 PECVD 技术助力电池量产效率突破 25%。HJT 电池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和良好的双面发电性能,是未来光伏电池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板式 PECVD 技术在 HJT 电池生产过程中,能够精确控制薄膜的沉积厚度和质量,提高电池的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通过不断研发和创新,捷佳伟创在 HJT 设备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为 HJT 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捷佳伟创的常州基地的钙钛矿中试线覆盖全工艺环节,自主研发的涂布设备采用恒温控湿系统,可实现自动化串联并线,技术参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钙钛矿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光伏电池技术,具有转换效率高、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光伏技术之一。捷佳伟创在钙钛矿设备领域的深入布局和技术突破,使其在钙钛矿电池产业化进程中占据了先机。通过不断优化设备性能和工艺,捷佳伟创有望推动钙钛矿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光伏行业带来新的变革。

2024 年,捷佳伟创营收同比增长 116%,净利润达 27 亿元,在行业调整期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这一优异的业绩表现,得益于其技术路线全覆盖的优势、强大的研发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市场口碑。在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捷佳伟创凭借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定位,成功抵御了市场风险,实现了业绩的逆势增长。随着光伏行业技术迭代的不断加速,捷佳伟创有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为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垂直整合型企业

通威股份:硅料与电池的双料冠军

通威股份在光伏领域的实力不容小觑,堪称硅料与电池的双料冠军。其高纯晶硅产量连续多年全球领先,到 2025 年,产能更是突破 35 万吨,电子级多晶硅占比提升至 30% 。高纯度的硅料是生产高效光伏电池的基础,通威股份在硅料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其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赢得了关键的竞争优势。

在组件方面,通威股份同样表现出色。其 TNC 组件功率屡破纪录,710W 大版型组件成为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在 2025 年 8 月以来的组件涨价潮中,通威股份的报价达 0.685 元 / W (含税),交付周期压缩至一周,充分凸显了其在供应链中的强大话语权。这不仅得益于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严格的质量控制,还与其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高效的生产管理密切相关。

通威股份通过 “硅料 + 电池” 的协同模式,实现了单位硅料电耗较行业平均低 15%,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种协同模式使得通威股份在面对市场波动时,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保障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通威股份还积极在东南亚布局超 30% 产能,以规避贸易风险,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了其全球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TCL 中环:N 型硅片的规模化先锋

作为全球最大的 N 型单晶硅片制造商,TCL 中环在光伏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公司将半导体级硅片技术应用于光伏领域,推出厚度≤130μm 的大尺寸硅片,使组件功率提升 5% 以上。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还降低了单位发电成本,为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TCL 中环的智能光伏用超薄硅片实现了完全 “去银化”,在 HJT 电池领域市占率超 40%。“去银化” 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硅片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进一步巩固了 TCL 中环在 HJT 电池领域的市场地位。随着 HJT 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TCL 中环有望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在市场表现方面,2025 年上半年 TCL 中环海外营收占比达 54%,欧美市场溢价能力显著。公司通过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成功在欧美等高端市场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获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和溢价能力。TCL 中环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体现了其在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卓越成就,为行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弘元绿能:N 型全产业链生态构建者

弘元绿能致力于构建 “硅料 - 硅片 - 电池 - 组件” 垂直一体化体系,在 N 型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 N 型 TOPCon 电池量产效率达 25.8%,较行业平均高 0.5 个百分点,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产制造能力。高量产效率意味着更高的发电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使弘元绿能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弘元绿能的零碳光伏产业园采用 100% 绿电生产,组件碳足迹较行业平均低 20%,获欧盟 MCS 认证,产品出口至 120 个国家。这不仅体现了弘元绿能在绿色能源生产方面的领先理念和实践成果,也反映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高度认可度和竞争力。通过采用绿电生产,弘元绿能有效降低了产品的碳排放,符合全球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和标准,为其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 年上半年,弘元绿能荣获 “最具影响力光伏组件企业” 称号,技术溢价支撑其海外订单占比超 60%。这一荣誉是对弘元绿能在光伏领域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市场影响力的高度认可。技术溢价使得弘元绿能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海外订单,进一步提升了其全球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

材料与设备核心供应商

大全能源:高纯多晶硅的质量标杆

大全能源专注于高纯多晶硅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在行业内树立了卓越的质量口碑。其生产的多晶硅纯度高达 99.9999999%(9N 级),电子级产品占比超 40%,为隆基、晶科等头部企业的 N 型电池量产提供了坚实支撑。高纯度的多晶硅能够有效提升电池的转换效率和稳定性,是实现高效光伏发电的关键材料。

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大全能源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单位硅料电耗较行业平均低 12%,入选国家智能光伏试点示范单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2025 年,大全能源与海外客户签订 10 万吨长单,锁定未来 3 年 70% 产能,充分展现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和抗周期能力。长单的签订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也增强了公司在市场波动中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多晶硅市场的地位。

福莱特:光伏玻璃的技术革新者

福莱特作为光伏玻璃领域的技术革新者,在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 SNEC 2025 展会上,福莱特推出 FGG 超高透玻璃,透光率达 94.6%,使组件功率增益提升 0.7%,较传统产品提升 0.2 个百分点。高透光率的光伏玻璃能够让更多的光线透过,从而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为光伏电站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海上光伏镀膜玻璃通过 7 级盐雾测试,透光率衰减≤1%,具备卓越的耐候性和稳定性,能够完美适配中东、东南亚等高温高湿的严苛环境。在海上光伏项目中,福莱特的镀膜玻璃能够有效抵御海水的侵蚀和恶劣气候的影响,确保光伏组件长期稳定运行,提高了海上光伏项目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面对行业产能过剩的压力,福莱特果断减产 30% 以优化供给结构,加速印尼基地建设,进一步贴近海外需求,提升了全球市场竞争力。通过减产,福莱特有效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稳定了产品价格,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印尼基地的建设则使福莱特能够更好地服务当地及周边市场,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奥特维:组件设备的隐形冠军

奥特维在组件设备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堪称隐形冠军。其超高速 0BB 串焊机产能达 10800 片 / 小时 (G12),生产效率极高,能够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求。该串焊机还具备出色的兼容性,可改造存量设备以兼容 TOPCon、HJT、BC 等多种技术路线,已获得晶澳、晶科等企业 20GW 订单,为行业技术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兼容性的提升使得企业在技术升级过程中无需大规模更换设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新技术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奥特维的 BC 组件封装解决方案采用平板硬压技术,层压厚度偏差<±0.3mm,良率提升至 99.5%,有力地支撑了隆基、爱旭等企业的 BC 组件量产。平板硬压技术能够精确控制层压厚度,减少气泡和缺陷的产生,提高了 BC 组件的封装质量和可靠性,为 BC 组件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2025 年,奥特维海外订单同比增长 150%,半导体级单晶炉成功进入欧洲供应链,进一步彰显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优势。海外订单的快速增长表明奥特维的产品和技术得到了国际客户的高度认可,半导体级单晶炉进入欧洲供应链则标志着奥特维在高端半导体设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晶澳科技:全球化布局的稳健代表

晶澳科技构建了 “硅片 - 电池 - 组件 - 电站” 全链条的完整产业体系,实现了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整合。这种全链条布局使晶澳科技能够有效控制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组件产品获得 TÜV、UL 等 20 余项国际认证,在拉美、中东市场市占率超 30%,充分证明了其产品的高品质和可靠性,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大竞争力。

晶澳科技的 DeepBlue 4.0 Pro 组件采用 0BB 技术,银耗降低 90%,功率达 670W,兼具高效与节能的优势,能够广泛适配大型地面电站与分布式场景。0BB 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组件的转换效率和美观度,满足了不同客户对光伏组件的多样化需求。2025 年上半年,晶澳科技出货量超 35GW,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 55%,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贸易壁垒能力和全球化运营能力。出货量的增长和海外营收占比的提升,表明晶澳科技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其全球化布局的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够有效应对贸易壁垒和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行业展望与投资建议

当前,光伏行业正处于 “技术迭代 - 成本下降 - 需求扩张” 的正向循环,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光伏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将持续提升,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这将推动光伏发电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据《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2021-2025 年)》,到 2025 年新型高效电池量产效率将显著提升,智能光伏生态体系基本建成 。上述企业中,阳光电源的储能技术、隆基绿能的叠层电池、捷佳伟创的整线设备等,均处于技术突破的临界点,有望引领行业的新一轮发展。

不过,行业仍面临产能过剩风险,高盛等机构提示光伏玻璃价格或进一步下跌 20%。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企业技术迭代速度与现金流健康度。技术迭代速度快的企业能够率先推出更高效、更具成本优势的产品,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而现金流健康的企业则能够在市场波动时保持稳定的运营,避免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投资者应优先选择具备核心专利、海外布局完善的龙头企业。核心专利是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壁垒,保护企业的市场份额;海外布局完善的企业则能够更好地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多元化发展,降低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