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能源领域的 “明日之星”
在当今全球能源需求持续攀升,而传统能源面临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双重困境的大背景下,可控核聚变技术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未来能源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科学界和产业界瞩目的焦点,被誉为能源领域的 “明日之星”。
简单来说,可控核聚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控制核聚变的速度和规模,以达到把核聚变产生的能量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加以利用的目的。其原理是让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在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核聚变反应,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在此过程中,会有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出来 。这与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如出一辙,太阳核心 1500 万摄氏度的高温让氢原子不断碰撞聚变,从而释放出巨大能量,因此可控核聚变也被形象地称为 “人造太阳”。单次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约为化学反应的 10⁶至 10⁷倍(百万至千万倍) ,能量密度极高。
与当前广泛应用的核裂变技术相比,可控核聚变具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原料来源方面,核裂变依赖有限的铀等资源,而核聚变的原料氘可以直接从海水中大量提取,地球上的海水储量极其丰富,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氚虽然在自然界中存量较少,但可以通过中子轰击锂来制造,锂的储量也相对可观;从环境影响来看,核裂变会产生大量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废料,处理难度大、成本高,而核聚变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极少,且半衰期较短,对环境的危害微乎其微。
从市场前景来看,可控核聚变一旦实现商业化,将彻底改变全球能源格局。有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已达到约 3312.6 亿美元,并预计到 2031 年将增长至 4915.5 亿美元。未来,核聚变发电厂有望为全球提供稳定、清洁、廉价的电力,满足不断增长的电力需求,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还将对工业、交通、航天等众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开启人类能源利用的新篇章。
业绩增长榜单揭晓
在可控核聚变这一充满希望的赛道上,众多企业纷纷布局,而其中有 6 家公司在今年的中报业绩中脱颖而出,实现了大幅增长,它们分别是远东股份、保变电气、广大特材、合康新能、永鼎股份和高澜股份。这 6 家公司究竟凭借什么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它们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布局和优势?让我们一探究竟,揭开它们业绩增长背后的秘密 。
六家公司逐一解析
远东股份:电缆先锋,“核” 力崛起
远东股份作为能源传输装备领域的佼佼者,在可控核聚变项目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主要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人造太阳” 等项目供应抗辐射耐低温电缆 。这种电缆需要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能,技术门槛极高。远东股份凭借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成功研发出满足项目需求的电缆产品,并通过了极端环境测试,其产品质量和性能得到了充分验证。
从财务数据来看,远东股份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08.93 亿元,同比增长 12.3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6 亿元,同比增长 223% 。如此显著的业绩增长,一方面得益于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随着可控核聚变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推进,对高品质电缆的需求持续攀升,远东股份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功与多个重要项目达成合作,订单量稳步增长,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地位。另一方面,技术优势也是推动业绩增长的重要因素。公司在电缆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使其在抗辐射、耐低温等关键指标上领先于竞争对手,从而获得了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定价权。
保变电气:老牌巨头,焕发 “核” 新活力
保变电气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老牌巨头,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是该领域重要的设备供应商。公司为 ITER 项目、“中国环流三号” 等提供特种变压器,这些特种变压器是核聚变装置中的关键设备,对整个项目的顺利运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保变电气不仅参与了常规特种变压器的供应,还积极投入研发适配聚变堆的固态功率调节系统及超导变压器,深度参与 “人造太阳” 升级项目,其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中报显示,保变电气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7.58 亿元,同比增长 25.33%;净利润达到 0.75 亿,同比增长 229% 。业绩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订单的持续获取。随着全球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项目的建设步伐加快,保变电气凭借其在行业内的良好口碑和技术实力,成功中标多个重大项目订单,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技术升级也提升了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公司研发的新型变压器产品,在提高能源转换效率、降低能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进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售价和利润空间。
广大特材:材料新星,“核” 材料的进击之路
广大特材作为材料领域的后起之秀,在可控核聚变材料研发与供应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公司开发的核聚变超导线圈铠甲用材料已实现批量化供应,截至 2025 年 3 月,已交付 24 吨,在手订单 60 吨 。这种材料对于保护超导线圈在极端环境下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是可控核聚变装置中的关键材料之一。此外,公司配套开发的低活化马氏体钢 CLAM 也已成功交付 6 吨级电渣锭,低活化马氏体钢 CLAM 具有低活化特性,在受到中子辐照后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少,是未来核聚变反应堆结构材料的理想选择 。
从业绩表现来看,广大特材上半年净利润达到 2 亿,同比增长 368% ,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公司在材料研发和市场拓展方面的精准策略。在材料研发上,公司持续加大投入,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提高材料性能和质量,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积极参与国内外重大项目的招投标,凭借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成功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实现了业绩的高速增长。
合康新能近年来积极向新能源方向转型,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也有着独特的布局。2025 年 4 月 30 日,合康新能在互动易平台透露,公司为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提供了 6kV/10000kW 高压水冷变频调速系统,该系统应用于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M(HL-2M)的脉冲发电机组,用于拖动 8500kW 电机进行变频调速,这是高压水冷变频调速系统在磁约束核聚变实验装置脉冲发电机组应用的首例,目前公司负责该项目的日常运行和维护 。这一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体现了合康新能在电力电子技术方面的实力,也为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合康新能的光伏 EPC 业务也与可控核聚变概念有着一定关联。合康新能凭借其在电力电子领域的技术积累,积极拓展光伏 EPC 业务,为客户提供从光伏电站设计、建设到运营的一站式服务。中报显示,公司通过聚焦核心业务、优化资源配置及成本管控,业绩实现了显著增长。公司营业总收入为44.97亿元,较去年同报告期营业总收入增加27.87亿元,实现5年连续上涨,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163.06%。归母净利润为7118.37万元,较去年同报告期归母净利润增加6263.66万元,实现2年连续上涨,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732.83%。
永鼎股份:超导领航,“核” 磁领域的深耕成果
永鼎股份在超导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通过控股子公司东部超导,为可控核聚变装置磁体提供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具有更高的临界电流密度和磁场耐受性,能够在更严苛的条件下为核聚变装置提供稳定的磁场支持,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关键材料之一。永鼎股份拥有千米级量产能力及成本优势,已向国内客户(含能量奇点)供货,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
中报数据显示,永鼎股份上半年净利润达到 2.9 亿,利润增长 826% ,成绩斐然。其在超导材料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是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超导带材的性能和质量,使得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能够获得较高的市场定价。同时,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为业绩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可控核聚变项目的增多,对高温超导带材的需求持续上升,永鼎股份凭借其量产能力和成本优势,成功获取了大量订单,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超导材料供应领域的地位,推动了业绩的大幅增长。
高澜股份:散热专家,“核” 装备的坚实后盾
高澜股份专注于大功率电力电子热管理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可控核聚变装置散热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的水冷系统是核聚变装置稳定运行的核心保障之一,其核心关联业务是为 EAST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提供液冷系统 。高澜股份为其设计的水冷系统额定冷却容量高达 13.12MW,这一容量相当于 ±11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单套阀冷的冷却容量的两倍,也是目前高澜股份所完成的最大散热容量的冷却系统,足以见得该系统的强大性能与技术难度 。同时,该系统能够适配极端温差(-269℃至 125℃),在如此严苛的温度环境下保障装置稳定运行,充分彰显了高澜股份在液冷技术上的硬实力。
从财务数据来看,高澜股份今年上半年业绩增长显著,公司营业收入为4.18亿元,同比上升47.8%;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171万元成功扭亏,实现归母净利润2293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自去年同期亏损756万元成功扭亏,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84万元。公司不断加大在液冷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优化水冷系统的设计和性能,提高散热效率和可靠性,满足了核聚变装置对散热系统日益严苛的要求,从而获得了更多的项目订单。市场开拓也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助力,公司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不仅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突破,还将液冷技术应用于数据中心、AI 服务器等领域,与腾讯、阿里等国内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数据中心液冷收入增长显著,多元化的市场布局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 6 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业绩大幅增长的公司,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享受着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
从机遇来看,我国高度重视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将其列为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也是这些公司面临的一大机遇。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迫切,可控核聚变作为一种近乎完美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市场前景广阔。技术进步也为这些公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近年来,可控核聚变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如 “中国环流三号” 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EAST 装置实现超 1 亿度、持续超千秒的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等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让人们对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应用充满期待,也为相关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方向和动力。
然而,这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技术瓶颈是首要难题,虽然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距离商业化应用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核聚变反应中,高温等离子体的约束与控制、材料的抗辐射与耐高温性能、能量转换效率等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是这些公司面临的一大挑战。随着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发展前景日益明朗,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标准的不完善也给这些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目前,可控核聚变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还不够完善 。这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缺乏明确的指导,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风险。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这些公司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努力,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了亮眼的业绩。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市场的逐渐成熟,相信它们将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推动这一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